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川贝母
Chuān Bèi Mǔ
川贝母
别名:贝母、川贝、虻、黄虻、苘、空草、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母、莔
功效作用: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Bulb of 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of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of Przewalsk Fritillary, Bulb of Delavay Fritillary
始载于《滇南本草》毒性无毒归经肺经药性凉药味甘、苦

川贝母  

目录

  1. 简介

  2. 别名:大全
  3. 生态环境
  4. 生物学特性
  5. 植物形态
  6. 药材性状
  7. 生药材鉴定
  8. 分类
  9. 川贝母—太白贝母
  10. 营养分析
  11. 适合人群
  12. 食疗作用
  13. 食物相克
  14. 做法指导

简介

[来源]

百合科(Liliaceae)川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tanch.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产地分布]

川贝母主产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暗紫贝母主产四川阿垻藏族自治州。甘肃贝母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

[药材特征]

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川贝母

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白炉贝)或浅棕黄色(黄炉贝),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主要化学成分]

川贝商品较复杂,从商品川贝中分出贝母丙素(Fritimine)。甘肃贝母含岷贝碱(Minpeimine)及岷贝分碱(Minpeiminine)、青贝碱(Chinpeimine)。芦贝中含芦贝碱(Fritiminine)。

[功效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3~9g;研末冲服一次~2g。

【英文名】 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拉 丁 名】Bulbus Fritillariae Uninbracteatae

【别名】贝母、川贝、贝壳母


川贝母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垡?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鉴别】

本品粉末类白色。

松贝、青贝 淀粉粒甚多,广卵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有的边缘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状,直径 5~64μm,脐点短缝状、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隐约可见。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偶见不定式气孔,圆形或扁圆形。螺纹导管直径5~26μm。

炉贝 淀粉粒广卵形、贝壳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60μm,脐点人字状、星状或点状,层纹明显。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可达64μm。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痈、喉痹、乳痈

【用法用量】 3~9g;研粉冲服,一次~2g。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摘录】《中国药典》

【概 述】川贝母是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由于川贝母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因此,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如蛇胆川贝露、川贝枇杷露等,这样会增强治疗疾病的效果。

【来 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药用部位】干燥鳞茎。

【历史沿革】贝母之名,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曰:“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喉痹乳难,金疮风痉。”陶弘景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别名:大全


别名:
】川贝,虻,黄虻,莔,贝母,空草,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母,尖贝母,尖贝,卷叶贝母,棱砂贝母,雪山贝,鸟花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小贝母,商草,母龙精,阿皮卡(藏族名)。

商品名】川贝母:又名京川贝、西贝母、西贝、新疆贝、伊贝、伊贝母,松贝、青见,炉贝、岷贝、川贝、尖贝,平贝。为百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棱砂贝母,乌花贝母的地下鳞茎。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地。以质坚、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松贝:又名松潘贝、松贝母。为产于四川松潘地区的川贝母。为植物卷叶贝母和暗紫贝母的鳞茎。品质最优。

珍珠贝:为松贝中个体较小者。

青贝:又名青贝母。为产于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川贝母。为卷叶贝母和暗紫贝母的鳞茎。品质亦优。

炉贝:又名知贝,知贝母、炉贝母、虎皮贝、虎皮贝母等。为产于甘肃等地的川贝母。为植物棱砂贝母的鳞茎。

岷贝:又名岷贝母。为产于甘肃地区的川贝母。为植物甘肃贝母的鳞茎。

平贝;又名平贝母。为产于东北地区的川贝母。为植物平贝母的鳞茎。

西贝:叉名新疆贝、新疆贝母、伊犁贝母,天山贝母、伊贝、伊贝母、生贝、生贝母、西贝母。为植物伊贝母或新疆贝母和滩贝母的鳞茎。

北贝:为植物一轮贝母的鳞茎。主产于华北等地。  

生态环境

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中。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川贝母野生于海拔3500~4500米高寒地区、土壤比较湿润的向阳山坡。分布于四川西部及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及东部。主产于四川康定、雅江、九龙、丹巴、稻城、得荣、乡城、小金、金川;西藏芒康、贡觉、江大、察雅、左克、察隅;云南德钦、贡山、中甸、宁茛、丽江、维西、福贡、碧江。

暗紫贝母野生于海拔3200~4500米、阳光充足、腐殖质丰富、土壤疏松的草原上。分布于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及甘肃南部。主产于四川红原、若尔盖、松潘、南坪、茂县、汶川、黑水、理县、平武、马尔康等;青海班玛、久治、达日、甘达、玛泌、玛多、同仁、同德等。

甘肃贝母野生于海拔2800~4400米高寒山地之灌丛或草地间。分布于四川西部、青海东部及南部、甘肃南部。主产于四川康定、雅江、九龙、丹巴、、壤塘、小金、金川、马尔康、汶川、茂文、理县、黑水、南坪;甘肃陇南、岷县、洋县、甘谷、文县、武都;青海班玛、久治、达日、甘德、玛泌、同德等。

梭砂贝母野生于海拔4400~4600米高寒地带流石滩之岩石缝隙中。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南部、西藏东南部。主产于四川石渠、德格、甘孜、色达、白玉、新龙、阿坝等;西藏芒康、贡觉、江达、左贡、察雅等;青海玉树、称多、杂多、治多等;云南德钦、贡山、副攻、碧江、丽江等。  

生物学特性

川贝母喜冷凉的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

川贝母种子具有后成熟特性,保持一定湿度和温度在5~25℃,胚胎继续分化。播种出苗的第一年,植株纤细,仅1匹叶;叶大如针,称针叶。第2年具单叶1-3片,叶面展开,称飘带叶。第3年抽茎不开花,称树兜子。第4年抽茎开花,花期称灯笼,果期称果实为八卦锤。

在幼苗期即开始生长鳞茎,仅米粒大,以后每年随植株发育而增大。川贝母植株年生长期约90~120天。

【栽 培】种植川贝母应选背风的阴山或半阴山为宜,并远离麦类作物,防止锈病感染,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油沙土为好。川贝母以种子繁殖为主,播种前要进行种子的培育和处理。一般于9~10月下学前播种。播种后,春季出苗前,揭去畦面覆盖物,分畦搭棚遮荫。

用种子繁殖的,播种3或4年即可收获。鳞茎繁殖的,播种第2年~7月倒苗后收获。  

植物形态

川贝母:多年生草本。鳞茎粗1~1.5厘米,由3~4枚肥厚的鳞茎瓣组成。茎高20~45厘米,常中部以上具叶。最下部2叶对生,狭长矩圆形至宽条形,钝头,长4~6厘米,宽0.4~1.2厘米,其余的3~5枚轮生或2枚对生,稀互生。狭披针状条形,渐尖,顶端多少卷曲,长6~10厘米,宽0.3~0.6厘米,最上部具3枚轮生的叶状苞片,条形,顶端卷曲,长5~9厘米,宽2~4毫,单花顶生,俯垂,钟状;花被片6,长3.5~4.5厘米,内轮的矩圆形,宽1.1~1.5厘米,绿黄色至黄色,具脉纹和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具内陷的蜜腺;雄蕊长约花被片1/2;花丝平滑;花柱粗壮;柱头3裂,裂片长约5毫米。

暗紫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鳞茎球形或圆锥形,由2枚鳞片对合而成,直径6~8毫米。茎直立,单一,无毛。叶在下面的1~2对为对生,无柄,上部的1~2枚散生或对生,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6.5厘米,宽3~7毫米,先端急尖,不卷曲。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2轮,长2.5~2.7厘米,内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约l厘米,外3片近长圆形,宽约6毫米;蜜腺窝稍凸出或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具或不具小乳突;子房上位,3室,柱头3裂,裂片短而外展。蒴果长圆形,具6棱。花期6月,果期8月。

甘肃贝母:多年生草本。鳞茎粗5~8毫米,由3~4枚肥厚的鳞茎瓣组成。茎高20~30~(45)厘米,常中部以上具叶。叶5~7枚,条形,长3.5~7.5厘米,最下部2叶对生,宽5毫米,其余的互生。向上部叶渐狭,宽约2米,上部叶的顶端略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花,俯垂,花被钟状;花被片6,矩圆形至倒卵状矩圆形,略钝,长2.2~3厘米,宽0.6~1厘米,外轮的略窄而短,黄色,散生紫色至黑紫色斑点,基部上方具卵形的蜜腺;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1/2;花丝除顶端外密被乳头状突起;花柱比子房长1倍;连同子房略比雄蕊长,柱头3裂,蒴果六棱柱形,长1.2~1.5厘米,宽约1厘米,具窄翅。

梭砂贝母:多年生草本。鳞茎粗1.5~2厘米,由3~4枚肥厚的鳞茎瓣组成。茎高20~30厘米,近中部以上具叶。叶3~5枚,下部的互生,最上部2枚有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钝头,基部抱茎,长3~6厘米,宽1.5~2厘米,上部的比下部的短而窄,有时长2厘米,宽0.7厘米,单花顶生,略俯垂,花被宽钟状;花被片6,较厚,长倒卵形至倒卵状长矩圆形,长3~5厘米,宽1~2厘米,外轮短而窄,绿黄色,具深色的平行脉纹和紫红色斑点,基部上方具长6~10毫米,宽约2毫米的蜜腺凹穴;雄蕊6,长约花被片1/2;花柱远比子房长,连同子房略比雄蕊长;柱头3裂,裂片长约1毫米。

【采收加工】川贝母家种、野生均于6~7月采收。

贝母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时摊放晒席上;以一天能晒至半干,次日能晒至全干为好;切勿在石坝、三合土或铁器上晾晒。翻动用竹、木器而不用手,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时,不宜翻动。干燥后,装入麻袋摇动,搓脱泥沙、残根即可。  

药材性状

川贝母与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是药材“青贝”的主流品种;暗紫贝母的干燥鳞茎,是药材“松贝”的主流品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是药材“炉贝”的主流品种。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圆锥形,高0.7~2.5厘米,直径0.5~2.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浅黄棕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主要产地】四川、云南、甘肃。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贮藏方法】川贝母易虫蛀,受潮后发霉、变色。宜低温、干燥贮存。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暗紫贝母、卷叶贝母、甘肃贝母的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棱砂贝母习称“炉贝” (1)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杯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厚须根。质根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2)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3)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1)暗紫贝母 类白色。①淀粉粒极多。单粒三角状卵形、灯泡形、广卵形、贝壳形、不规则4-7边形等,边缘略凹凸不平,直径4-60μm,长约56(-64)μm,脐点点状、人字形、短缝状,层纹细密;复粒少数,2-3分粒组成;半复粒较多,脐点的单粒。②气孔类圆形,直径40-52μm,副卫细胞5-7个。表皮细胞较大,略延长,垂周壁波状弯曲;有少数草酸钙细小方晶。 (2)卷叶贝母 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多呈圆三角状卵形、类贝壳形或广卵形,直径5-56μm,长约至51μm,脐点偶见,细点状或短缝状,层纹细密;复粒稀少,2-4分粒组成;2脐点的单粒偶见。 (3)棱砂贝母 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呈广卵形、梨形、盾形,有的边缘凹凸不平,直径5-54μm,长约至66(-76)μm,脐点人字形、线形、马蹄形或三叉状,层纹明显,复粒2-5分粒组成;半复粒脐点2-5;2-5脐点单粒较多见。 (4)甘肃贝母 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圆三角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泡形、类方形等,直径约至49μm,长约至56μm,少数边缘微凹凸,脐点人字形、马蹄形、大字形、星状、三叉状、点状、裂缝状,层纹不甚明显;复粒偶见,2(-3)分粒组成;半复粒多见,脐点2-8;2-8脐点单粒少见。 商品规格 商品川贝 松贝分两等,青贝分四等,炉贝分两等。 松贝 一等: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鳞瓣2,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端闭口,基部底平。味甘微苦。每50g在240粒以外,无黄贝、油贝、碎贝。二等:顶端闭口或开口,基部平底或近似平底。每50g在240粒以内。间有黄贝、油贝、碎贝、破贝,余同一等。 青贝 一等:扁球形或类圆形,两鳞片大小相似。顶端闭口或微开口,基部较平或圆形。表面白色。味淡微苦。每50g在19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0%。无黄贝、油贝、碎贝。二等:第50g在13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5%。间有花油贝、花黄贝,不超过5%。无全黄贝、油贝、碎贝。余同一等。三等:每50g在10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30%,间有油贝、碎贝、黄贝不超5%。余同二等。四等:顶端闭口或开口较多。大小粒不分。兼有油贝、碎贝、黄贝、余同一等。  

分类

来源有几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 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具6纵翅。花5期-7月,果期8-10月。

暗紫贝母的叶仅下面的1-2对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先端不卷曲,叶状苞片1。花被深紫色,略有黄色小方格,蜜腺窝不明显。果棱上的翅很狭。花期6月,果期8月。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1.5g反乌头。寒湿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川贝母—太白贝母

川贝母—太白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Taipaiensis

(英) Taipei Fritillary Bulb

别名: 尖贝。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40cm。鳞茎直径1~1.5cm。叶对生,有的中部兼3~4枚轮生或散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5~10cm,宽3~7(~12)mm,先端有的稍弯曲。花单朵,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先端有时梢弯曲,但绝不卷曲;花被片6,长3~4cm,绿黄色,无方格斑,通常仅在花被片先端近两侧边缘有紫色斑带;外轮3片狭倒卵状矩圆形,宽9~12mm,先端浑圆;内轮3片近匙形,上部宽12~17mm,基部宽3~5mm,先端骤凸而钝,蜜腺窝几不凸出或稍凸出;花药近基着,花丝通常具小乳突;花柱分裂部分长3~4mm。蒴果长1.8~2.5cm,棱上的狭翅宽0.5~2mm。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海拔2400~3150m的山坡草丛中或水边,主产陕西、甘肃、四川、湖北。

采制 同暗紫贝母。

性状 鳞茎扁卵圆形或圆锥形,直径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顶端开裂,底部平整。味苦。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暗紫贝母。  

营养分析

本品临床可单味研粉吞服,或与梨蒸服,并宜随症配伍。  

适合人群

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不宜慎服。  

食疗作用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质润泄散,降而微升;

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

主治虚劳久咳,肺热燥咳,肺痈吐脓,瘰疬结核,乳痈,疮肿。  

食物相克

川贝母反乌头、矾石、莽草,恶桃花。  

做法指导

1. 若久咳阴虚肺燥者,可与沙参、麦冬、生地等同用,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2. 若燥热咳嗽者,可与知母相合。

3. 若痰热咳嗽者,可配黄芩、枇杷叶等,以清热化痰止咳。

4. 痰火郁结之瘰疠,可与玄参、牡蛎等合用,以助软坚散结之力。

5. 凡热毒蕴结之疮痈、乳前,可与蒲公英、连翘、金银花等相配,以增添解毒消肿之功。

6. 川贝与雪梨、冰糖同食,其化痰止咳、润肺养阴的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字:川贝母
上一篇: 楮实子
下一篇:川党参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