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传统方剂> 浏览文章
【方名】 十枣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泻下方-逐水
【组成】

芫(yuan)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功用】

攻遂水饮。
【主治】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本方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等属于水饮内停里实证者。)

【禁忌】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暂用,不宜久服。若精神胃纳俱好,而水饮未尽去者,可再投本方;若泻后精神疲乏,食欲减退,则宜暂停攻逐;若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使用本方应注意四点:一是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多伤正,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三是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四是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方解】 本方证因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水停胸胁,气机阻滞,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饮为阴邪,随气流动,停留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水饮泛溢肢体,内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故一身悉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本方证为水饮壅盛之实证,治宜攻逐水饮,使水邪速下。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均为臣药。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则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且逐水之力愈著。然三药峻猛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十枚为佐,煎汤送服,寓意有三: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化裁】
【附方】

【附注】 本方为泻下逐水的代表方,又是治疗悬饮及阳水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选录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7:“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菀(wan)陈莝(cuo)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ke)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陈言《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纷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运用】

关键字: 泻下 yuan 甘遂 大戟 等分
上一篇: 苁蓉润肠丸
下一篇:疏凿饮子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关于征求《中兽药、天然药物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修订稿)》意见.../政府通知(2)
  • 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兽用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注.../政府通知(0)
  • 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关于征求《预防用兽用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政府通知(2)
  • 大戟/经典中药(5)
  • 甘遂/经典中药(2)
  • 红大戟/经典中药(6)
  • 甘遂大戟治小儿肺炎/偏方秘方(15)
  • 甘遂琥珀治肝硬化/偏方秘方(3)
  • 红大戟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7)
  • 大戟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2)
  • 甘遂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7)
  • 甘遂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0)
  • 大戟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饮片炮制(13)
  • 散血膏/膏方(2)
  • 咬伤膏/膏方(3)
  • 生肌长肉膏药/膏方(2)
  • 芙蓉膏/膏方(2)
  • 犀角膏/膏方(2)
  • 生肌膏/膏方(14)
  • 疗发背及一切毒肿膏/膏方(5)
  • 卓氏白膏/膏方(47)
  • 莽草膏/膏方(1)
  • 大黄膏/膏方(10)
  • 化毒膏/膏方(1)
  • 独圣膏/膏方(1)
  • 祛毒膏/膏方(2)
  • 僵蚕全蝎敷治膏方/膏方(1)
  • 消癖膏/膏方(8)
  • 龟背方/膏方(7)
  • 甘草膏/膏方(11)
  • 贴脐膏/膏方(3)
  • 甘遂通结汤/中药方剂(1)
  • 大黄甘遂汤/中药方剂(0)
  • 止带丸/中药方剂(5)
  • 甘遂半夏汤/中药方剂(2)
  • 控涎丹/中药方剂(2)
  • 下瘀血汤/中药方剂(4)
  • 疏凿饮子/中药方剂(3)
  • 大 戟 散/中药制剂(4)
  • 京大戟/中药图谱(13)
  • 红大戟/中药图谱(11)
  • 高山大戟/中药图谱(5)
  • 甘遂/中药图谱(7)
  • 大戟/中药图谱(9)
  • 窄叶大戟/中华本草(2)
  • 细叶大戟/中华本草(3)
  • 红大戟/中华本草(5)
  • 高山大戟/中华本草(5)
  • 甘遂/中华本草(2)
  • 大戟/中华本草(5)
  • 窄叶大戟/中草药汇编(7)
  • 甘遂/中草药汇编(7)
  • 大戟散/中药_散剂(12)
  • 甘遂/中药材(15)
  • 窄叶大戟/中草药大全(19)
  • 细叶大戟/中草药大全(2)
  • 京大戟/中草药大全(4)
  • 红大戟/中草药大全(5)
  • 甘遂/中草药大全(4)
  • 高山大戟/中草药大全(5)
  • 大戟/中草药大全(4)
  • 京大戟/中药材(11)
  • 红大戟/中药材(11)
  • 草部·甘遂/本草纲目(33)
  • 草部·大戟/本草纲目(6)
  • 玉枢丹/传统方剂(21)
  • 缩泉丸/传统方剂(11)
  • 失笑散/传统方剂(9)
  • 紫金锭/传统方剂(8)
  • 新加黄龙汤/传统方剂(9)
  • 黄龙汤/传统方剂(9)
  • 控诞丹(又名妙应丸、子龙丸)/传统方剂(23)
  • 己椒苈黄丸/传统方剂(16)
  • 三物备急丸/传统方剂(17)
  • 疏凿饮子/传统方剂(12)
  • 苁蓉润肠丸/传统方剂(11)
  • 五仁丸/传统方剂(11)
  • 增液承气汤/传统方剂(9)
  • 润肠丸/传统方剂(27)
  • 济川煎/传统方剂(71)
  •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麻仁丸、脾约丸)/传统方剂(24)
  • 温脾汤/传统方剂(21)
  • 大黄附子汤/传统方剂(23)
  • 阑尾清解汤/传统方剂(13)
  • 阑尾清化汤/传统方剂(130)
  • 阑尾化瘀汤/传统方剂(24)
  • 清肠饮/传统方剂(23)
  • 大陷胸汤/传统方剂(12)
  • 薏苡附子败酱散/传统方剂(18)
  • 复方大承气汤/传统方剂(14)
  • 三化汤/传统方剂(10)
  • 调胃承气汤/传统方剂(13)
  • 大成汤/传统方剂(8)
  • 小承气汤/传统方剂(12)
  • 大黄牡丹汤/传统方剂(18)
  • 大承气汤/传统方剂(12)
  • 红大戟/中草药大全(22)
  • 甘遂/中草药大全(18)
  • 大戟/中草药大全(21)
  • 京大戟/中草药大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