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草药大全> 浏览文章
【拼音名】Dà Bái Dù Juān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鹃的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ndodendron decorum Franch.R.franchetianum Levl.;R.spooneri Hemsl. Et Wils.; R. Giraudiasii lev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叶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态】大白花杜鹃,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8m。小枝粗壮,无毛,幼枝绿色,初被白粉。叶簇生于枝顶;叶柄长1.5-3cm,粗壮,上面近平坦,具槽;叶片厚革质,长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长5-15cm,宽3-5cm,先端钝或圆形,具短凸尖,基部楔形或钝,有时圆形或近心形:叶面光泽、侧脉12-16对,纤细,有密网纹,两面微隆起。伞房状花序顶生,有花8-10朵,总花序轴长约3cm,疏生腺体;花萼小,杯状,6-7裂,边缘疏生腺毛;花冠漏斗状钟形,长3-5m,白色或带蔷薇色,有时有淡绿色或粉红色斑点,里面基部有毛,裂片6-8,近圆形,先端有微缺;雄蕊,12-16,不等长,花丝基部有微毛;雌蕊长4-4.5cm,子房圆柱形10室,密生腺体,花柱绿色,被白色或淡黄色腺体。蒴果长圆柱形,长4cm。花期4-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000-3600m的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化学成份】叶中含2种有毒成分,大白花毒素Ⅰ和Ⅱ,即木藜芦毒素Ⅳ和Ⅰ(grayanoto xin Ⅳ and Ⅰ)。
【药理作用】从大白花杜鹃中分离得到大白花毒素Ⅰ和大白花毒素Ⅱ,大白花毒素Ⅱ以1-100μg/kg给予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作用快而短,给药后1-2分钟血压降到最低值,一般15分钟后恢复正常。大白花毒素Ⅱ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05mg/kg。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活血止痛。主白浊;带下;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关键字:大白 杜鹃
上一篇: 大白顶草
下一篇:大白药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黄花杜鹃油滴丸/中成药大全(5)
  • 八角莲酒/药酒大全(4)
  • 杜鹃花酒/药酒大全(1)
  • 丁香杜鹃/中国植物志(4)
  • 八蕊杜鹃/中国植物志(4)
  • 一朵花杜鹃/中国植物志(4)
  • 烈香杜鹃油/镇咳药(46)
  • 杜鹃素/镇咳药(5)
  • 杜鹃花/中药图谱(8)
  • 杜鹃/中药图谱(8)
  • 大白杜鹃/中药图谱(5)
  • 紫杜鹃/中华本草(4)
  • 小叶杜鹃/中华本草(4)
  • 杜鹃花叶/中华本草(3)
  • 杜鹃花果实/中华本草(5)
  • 杜鹃花根/中华本草(5)
  • 杜鹃花/中华本草(2)
  • 杜鹃/中华本草(4)
  • 大白药/中华本草(5)
  • 大白杜鹃/中华本草(4)
  • 大白顶草/中华本草(6)
  • 迎红杜鹃/中草药汇编(5)
  • 马缨杜鹃/中草药汇编(3)
  • 光背杜鹃/中草药汇编(6)
  • 杜鹃兰/中草药汇编(4)
  • 杜鹃/中草药汇编(2)
  • 大杜鹃/中草药汇编(4)
  • 大白药/中草药汇编(4)
  • 白杜鹃花/中草药汇编(3)
  • 紫杜鹃/中草药大全(5)
  • 云锦杜鹃/中草药大全(6)
  • 迎红杜鹃/中草药大全(7)
  • 小叶杜鹃/中草药大全(5)
  • 头花杜鹃/中草药大全(6)
  • 马缨杜鹃/中草药大全(6)
  • 岭南杜鹃/中草药大全(1)
  • 红花杜鹃/中草药大全(2)
  • 花叶假杜鹃/中草药大全(4)
  • 光背杜鹃/中草药大全(4)
  • 大杜鹃/中草药大全(2)
  • 大白药/中草药大全(6)
  • 大白顶草/中草药大全(5)
  • 杜鹃兰/中草药大全(7)
  • 杜鹃花叶/中草药大全(6)
  • 杜鹃花果实/中草药大全(5)
  • 杜鹃花根/中草药大全(5)
  • 杜鹃花/中草药大全(4)
  • 杜鹃/中草药大全(14)
  • 杜鹃花茶/药茶(7)
  • 白杜鹃花/中草药大全(4)
  • 百里香叶杜鹃/中草药大全(8)
  • 安徽杜鹃/中草药大全(16)
  • 十八味杜鹃丸/藏药标准(6)
  • 十六味杜鹃花丸/藏药标准(6)
  • 杜鹃花/藏药标准(28)
  • 烈香杜鹃/藏药标准(16)
  • 壬二酸;杜鹃花酸/化学品物性数据库(6)
  • 紫花杜鹃片/历史药品质量标准(94)
  • 大白药/中药手册(22)
  • 大白顶草/中药手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