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华本草> 浏览文章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Jiǔ Gǔ Niú

【别名】黑酸杆、地柏、蓼草、羊耳朵、酸兰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倒毛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molle D Don var.rude(Meissn.)A.J.Li[P.rude Meissn.;P.Paniculatum Bl.var.Rude(Meissn.)Steward」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晾干。

【原形态】直立草本,高达1m。多分枝,植株被紧贴的倒伏毛,尤以节处、叶柄和叶面中脉处较显着。叶互生;叶柄粗壮,长l-1.5cm;托叶鞘膜质,偏斜;叶片近革质,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2cm,宽3.5-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脉羽状,下面干时呈暗黑色,背面脉上有毛,叶全缘。大型圆锥花序顶生;花被5裂,白色;雄蕊8枚;花往3,柱头头状。瘦果三棱形,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2200-3000m的高山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辛;微甘;性温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止痛。主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痨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或浸酒。

【附方】1.治月经不调(腹胀痛):九牯牛三至五钱,大马蹄草三钱。煎酒服。2.治痨伤:九牯牛一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

关键字:牯牛
上一篇: 九翅豆蔻
下一篇:九管血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