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菊苣
Jú Jù
菊苣
别名:卡斯尼、蓝菊
功效作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胃脘胀痛;食欲一振
英文名:Chicory Herb, Common Chicory
始载于《新疆中草药手册》毒性?归经?药性?药味苦

  

目录

  1. 简介
  2. 地理分布
  3. 来源
  4. 制法
  5. 性状
  6. 性味归经
  7. 价值
    1. 药用价值
    2. 营养价值
    3. 食用价值
  8. 用法用量
  9. 贮藏方法
  10. 品种类型
  11. 栽培技术

简介

菊科(Asteraceae)多年生植物,学名为Cichorium intybus。菊苣有一长形肉质主根;茎挺硬,多分枝,多毛,高达1~1.5公尺(3~5呎)。叶基生,分裂而具齿,形似蒲公英叶。菊苣亦可栽培为粗饲料或牧草。夏季,将其根栽於户外,秋天收取,或不论季节在室内栽培,以便在冬季催成。有一种催成都方法可生成「长胡子」菊苣(barbe de capucin),另一种方法生成紧密的叶球,称为白色菊苣(witloef或witloof)。在整个欧洲,人们贮藏其根,以便冬季萌生叶子供做沙拉。在温暖地区,生长季节达5.5~6个月,如果春天播种太早,植株就会结籽而不能形成硕大的贮藏根。因此在这些地区应在6月份播种,根就可在地窖里、温室种植台下或户外催成。全阳4oC以下需保护,喜排水良好的土壤,花期(4~8月),花在中午闭合,可用于混合花坛,可与开蓝色花的植物如玻璃菊等相配。  

地理分布

原产于欧洲,19世纪末引入美国,在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广泛栽培,在北美也有栽


菊苣

培。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成为杂草,大量孳生于牧场及路边。

在中国辽宁省岫岩满族聚居地区据考证从数千年前就有野生菊苣的存在,野生菊苣品种与欧洲菊苣的最主要区别为:从外观上看,中国野生菊苣的药用部分根茎粗壮而欧洲毛菊苣的根茎细长,从药用价值上来看,中国野生菊苣的药用价值和药效要高于欧洲菊苣5-6倍,但因野生菊苣产量不能达到稳定,所以一直没有被人所熟知,在辽宁省岫岩当地的一些满民,将当地产的野生菊苣称为“硕参”。  

来源

该品系维吾尔族习用药材,毛菊苣及菊苣的地上部分。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制法

除去杂质,切段。  

性状

毛菊苣:全体被硬毛。茎呈圆柱形,稍弯曲,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断面黄白色


菊苣

,中空。叶多破碎,灰绿色,茎中部的完整叶片呈大头羽裂。头状花序5~13 个成短总状排列。总苞圆筒状,直径5~6mm;苞片2 层,外层稍短或近等长,有腺毛;舌状花蓝色。瘦果倒卵形,有棱,顶端截形,被鳞片状冠毛,长1~2mm,黄褐色或棕褐色。气微,味咸、微苦。

菊苣:茎近光滑。茎生叶少或退化,长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少数,簇生;苞片2层,外短内长,无毛。  

性味归经

微苦、咸,凉。  

价值

药用价值

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用于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


菊苣

  

营养价值

菊苣叶片柔嫩多汁,营养丰富,叶丛期粗蛋白含量22.87%,初花期粗蛋白含量14.73%,平均17%,粗蛋白质产量达250kg/亩。初花期含粗脂肪2.l%,粗纤维30.6%。菊苣氨基酸含量丰富,叶丛期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苜蓿草粉,维生素、胡萝卜素、钙含量丰富。菊苣适口性好,利用率高,牛、羊、猪、鸡、兔均喜食。  

食用价值

用作蔬菜;根经烘烤磨碎後加入咖啡作增香添加剂或作咖啡的代用品;根煮熟後可涂上奶油食用,叶可做沙拉。有时用於咖啡的着色、增浓和增加苦味(纽奥良市人常常这样做)。


菊苣(Cichorium intybus)的花及根

  

用法用量

9~18g。  

贮藏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


菊苣(Cichorium intybus)

  

品种类型

在北京地区栽培表现适应性良好的叶用结球型菊苣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用于促成栽培的“软化菊苣”,另一个是能自然形成叶球的结球菊苣。

1、用于软化(促成)栽培的品种

作软化栽培用的品种,主根膨大成长圆锥性的肉质直根,全根都生长在土中,外皮灰白色,光滑,一般直根的两侧着生两列须根,主根受损伤后容易分叉产生歧根。地上部叶片丛生于短缩茎上,呈倒披针形,先端渐尖,叶缘有齿状深缺刻的称“花叶”,全缘的称“板叶”。长乳白色的菊苣芽的品种,地上部叶色绿至深绿色,有些品种基部合叶背的叶脉带有紫红色晕斑,叶面有稀疏的绒毛。长红色菊苣芽的品种,地上部叶片褐紫色活紫红色。叶簇开展度很少成斜直立生长,或平展生长,都不形成


菊苣

叶球,仅利用其肉质直根进行促成栽培,采收芽球。芽球有乳黄色、红紫色和紫红边芽球等品种。

(1) 乳黄色品种

科拉德 从荷兰引进的杂种一代品种。软化芽球非常整齐、紧凑,单芽球重150克,纺锤形。该品种休眠期较短,可用与早熟水栽软化,品质极佳。

梅切丽斯 从荷兰引进的品种。软化后的菊苣芽球非常整齐、紧凑,用作中晚熟和晚熟水栽软化。软化栽培前需经低温贮藏处理。

特利劳夫 荷兰引进的品种。肉直根需冷藏后再行软化栽培。芽球紧凑,产量高,质量高,可不用土覆盖,但不适宜水栽软化。

艾切利尼莎 从英国引进的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容易栽培,宜直播。软化芽球整齐、肥厚,单芽重约 100~150克,乳黄色。

巴西白菊苣 从巴西引进。株根休眠期不明显,软化后的芽球较白。

沃姆(即ZOOM) 是目前各国普遍使用的品种,软化芽球奶白色,近似椭圆形、紧实、质脆嫩、口感好,单芽球重150~300克。株根没有休眠期,挖根后可以直接进行软化栽培,水培、土培、不用覆盖均可。

白河 日本品种。株根没有休眠期,挖根后不用经过冷藏处理,可直接进行软化栽培。

(2) 红色芽球品种

德国红菊苣 从德国引进。肉质直根较细小,植株生长势较弱,叶片绿中带深紫红色。促成栽培后芽球型较少,近椭圆形,叶肉红紫色,主叶脉和叶鞘奶白色,质脆嫩,与乳黄色品种比较其苦味较淡,清甜味更浓,口感好,单芽球重30~80克,芽球见光后绒毛增多。

法国红菊苣 从法国及意大利引进。芽球较小,叶肉较厚,边缘微皱,叶缘紫红色,叶脉及近叶脉处的叶肉奶白色,味甘甜,质脆,优质。

2、结球菊苣

此类菊苣与结球生菜相类似,主根较短,须根系发达,叶簇为根出叶,生长多片叶后即向内卷,而逐渐形成叶球,生长期较短,栽培容易,分红色叶球和绿色叶球两大类:

(1) 红叶球品种 其叶球鲜红色,叶鞘部及主叶脉奶白色。种植这种类型时不能太深,要经常灌溉,并且要求昼夜温差在10℃才能保证获得颜色艳丽、叶球紧实的产品。现用的品种有:

“美杜莎”F1 从荷兰引进的杂种一代早熟品种,耐热、高产,外叶绿色,叶球红色,紧实。从定植至收获60~70天。适于密植,种植株行距30厘米×35厘米。

艾利奥斯 从荷兰引进的杂种一代品种,植株较大,外叶绿色,叶较多,叶球大,圆球形,红色。耐热性较差,适于秋植。种植株行距40厘米×40厘米。

西乐拉 从荷兰引进的品种,早熟型。外叶少,绿色。叶球红色,较小而紧凑。该品种耐热性强,抽薹晚,适于露地及保护地栽培,也可以用塑料箱或花钵种植。露地栽培可密植,种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

吉尤利奥 从荷兰引进的红叶球品种。耐热性较强,晚抽薹,产量较高。可于夏季栽培。种植株行距30×30厘米。

古斯特 从荷兰引进的品种。较耐热,晚抽薹。植株中型,叶球圆球形,红色,早熟。从定植至采收约65天。种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

塞萨拉尔 从荷兰引进的品种。晚熟型,耐寒力强。植株较大,较直立,外叶绿色,叶球为圆球形,红色。种植的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从定植至采收75天。

法国红菊苣 从法国引进的红色叶球菊苣。较耐热,晚抽薹,植株中型,外叶较多,绿色,叶鞘紫红色,宽厚。叶球扁圆形,紫红色。从定植至采收约70天。

德国红叶菊苣 从西德引进。晚熟型,耐寒力强。植株较大,外叶绿色,叶球在夏季栽培时较松散,紫红色,叶鞘奶白色。可软化栽培,软化后的小菜球为紫红色,鞘部白色,较小型。

(2) 绿色叶球品种

乐培特 从荷兰引进的杂种一代品种。较耐热,中早熟。叶球圆柱形,浅绿色,外叶少,株高约30~35厘米。种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

皮罗托 从荷兰引进的杂种一代品种,中晚熟。叶球圆柱形,深绿色,外叶少,株高35~40厘米,种植株行距30厘米×35厘米。从定植至收获70~80天。

斯卡皮亚 从荷兰引进的早熟品种。可用于软化栽培。叶球圆柱形,浅绿色,外叶小,株高30~35厘米。可夏种。种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从定植至收获约60天。庞乔。从荷兰引进的中晚熟品种。植株较直立。株高35~40厘米。种植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从定植至收获约70天。 柯士里塔斯。日本品种。植株较直立,株高35~40厘米。叶球纺锤形,黄绿色。从定植至收获约需70天,不宜作软化栽培。  

栽培技术

1、温度

菊苣属半耐寒性蔬菜,地上部能耐短期的-2--1℃的低温,而直根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在北京地区冬季用土埋住肉质根稍加覆盖,只要不被霜雪直接接触根皮,即能安全越冬。植株生长的温度以17~20℃为最适,超过20℃时,同化机能减弱,超过30℃以上,则所累计的同化物质几乎都为呼吸所消耗。但是,处于幼苗期的植株却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生长适温为20~25℃,此阶段如遇高温0℃以上,会出现提早抽薹的现象。促成栽培软化菊苣时期,适温15~20℃,以18℃最佳。温度过高芽球生长快,形成的芽球松散,不紧实,温度过低则迟迟不能形成芽球,但不影响芽球的品质。

2、水分

菊苣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湿润的环境。播种后如土壤水分不足,会延迟发芽出苗时间。但在苗期,为了促进根系的发育,需适当控制水分,做到田间见湿见干,植株发棵后,直根开始膨大,应保证水分的供给。

3、光照

植株营养生长期需充足的光照,肉质根才能长得充实。促成(软化)栽培时则需要黑暗的条件。

4、土壤

宜选择肥沃疏松的沙壤土种植。菊苣对土壤的酸碱性适应力较强,但过酸的土壤不利于其 生长。

软化菊苣的栽培技术

由于结球菊苣的生长发育特性与结球菊苣相类似,其栽培技术可参照结球菊苣。

1. 软化栽培用的肉质根的培育

软化用的肉质根因需要量很多,宜在大田栽培,一般1亩大田栽植成的肉质根,乳黄(白)色品种可供50~60平方米软化床栽培,红色芽球品种23~25平方米。

(1) 土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土粒细碎、透气性较好的砂壤土,且种植的地段要排灌方便。

(2) 整地、施基肥、作畦 播种前应尽早腾茬,清除前茬残株杂草,每亩喷洒1.5~2.5公斤西维因杀虫剂,随即用旋耕机浅耕2遍,深度约15厘米,结合耕地,每亩铺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 000~5 000公斤,并掺入过磷酸钙30公斤,或长效复合肥50公斤,均匀铺施和旋耕掺匀,整平地块。作南北向小高畦,畦宽包括沟100厘米左右,畦的西边开沟,使成畦面与沟底高约15厘米左右的龟背形畦垄。

(3) 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

大田直接播种。菊苣适宜直播,直播获得的肉质根直而较光滑,软化栽培时占地少,可多栽增加单产。以秋播为主,播种期因不同的品种略有不同,北京地区用现代流行的品种,如“ZOOM”(沃姆系列品种)、“白河”、红菊苣等,最适播期为6月至7月中下旬;如过早播,由于气温高,日照长,发生先期抽薹率甚高,过迟播则植株的肉质根不够充实、小且较细,影响芽球的产量和质量。适期播种,苗期避过了高温期,先期抽薹率大大下降,而且植株有充分的生长时间长成结实的直根。

A.播种量:200~250克。

B.播种方法:在小高畦的西侧,按30厘米行距开浅沟,沟深3厘米,疏条播或点播,播后覆土,厚约1厘米左右,不宜太厚。播种期如遇上大雨天,应于大雨后播种,如季节已晚,需在雨天或雨前抢播,宜用点播或穴播,播种后要扣上地膜,待出苗后即划开地膜。见去过密苗。3片~4片真叶时定苗,定苗株距15厘米。地膜覆盖的栽培法,能减少杂草生长,有利于保肥保水和肉质根的生长。 育苗移栽。如果播种期遇到连天的大雨,露地直播常因种子或小苗刚出土即被雨水冲打,造成缺苗断垄;或者在遇到种植地不能及时腾出时,就应当采取育苗移栽。一般的育苗方法,会因起苗时伤根,致使以后长成的肉直根变成歧根,或弯曲根、须根增多,软化栽培时则占用地多,影响单产,所以育苗最好用小营养土方或穴盘育苗。最简便有效的育苗方法是选用288孔苗盘育苗,小苗移植拔苗时不宜伤根,或者用旧报纸制纸筒装营养土,移苗时不散坨、不伤根,成活率高。

a. 穴盘育苗的基质:可就地取材用菜园土做基质,有条件时,可用草炭2份、蛭石1份,或草炭、废菇料蛭石各1份混合。若用288孔苗盘,种1亩地菊苣需用苗盘9 000个,每1 000盘需用基质2.8立方米(即育一亩地的苗,需备基质25.2立方米)。在配制基质时,每立方米的基质加入复合肥0.7公斤,或用0.5公斤尿素和0.5公斤磷酸二氢钾,与基质拌匀后填入穴盘备用。

b. 播种量:穴盘育苗采用精量播种,菊苣的种子发芽率一般都能达到95%以上,种子千粒重约为1.5克,育苗移栽亩用种量18~20克即足够,比直播大大节省用种量。

c. 种子的处理:为保证全苗,播种前宜测定种子发芽率再行播种。一般进口的菊苣种都用杀菌剂处理过,可以干播(有红颜色或绿颜色的种子是用农药处理的,用手接触后用肥皂洗手)。如是自采种子或国内繁育的种子,可用凉水浸种,除去浮面的种,下沉的饱满处子出水后,晾去余水后即可播种。

d. 播种方法:每穴放籽1粒,深度不超过1厘米,播后上面盖上一薄层蛭石,浇水后不露种子便可。播种后要喷透水,以有水从穴盘底孔滴出为度,浇喷水后穴盘各格应清晰可见。温度在20℃左右时,3~4天出齐苗,查苗补缺。

e. 苗期管理:北京育苗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苗地要防雨防高温。如在温室育苗,每天都要喷水,高温期要早、晚各喷一次。小苗三叶一心时,可结合喷水进行1~2次叶面喷肥,可用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液喷洒。约20天左右,小苗3-4片真叶时可移植大田。

f. 定植:移苗的当天上午要把苗盘喷透水,小心起苗,带基质移植。定植的株行距与直播定苗时的距离相同,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用小铲挖孔把苗坨种下。苗坨平与畦土而平,不要用手压苗坨,浇定根水则苗坨与土紧贴。

(4)田间管理

①灌溉 直播田出苗后要及早查看苗情,匀苗补苗。若出苗后遇到干旱天,应在齐苗后和定苗前连续浇水几次,沟灌,水灌至畦面即停水,不要淹过小苗,隔几天见畦面干后再灌。定苗后浇水不要过多,保持土壤见干见湿,土干的浅松土,使根群向下生长。移植苗的管理也一样。至9月份,菊苣生长旺盛期,肉质根迅速膨大,增加浇水次数和灌水量。至10月上旬,肉质根已基本形成,要控制浇水。如无雨天,上旬浇1~2次水,到中、下旬不再浇水。

② 追肥 直播田出苗后约20天,移植苗缓苗后,看苗情追施氮肥1~2次,并行中耕松土除草。植株封垅前追施复合肥1次,每亩用复合肥20~30公斤。在肉质根形成后(一般在播种后约90天)挖土期间,进行叶面喷肥,用0.3%磷酸二氢钾喷施1~2次,促使养分由叶部向根部运转,使肉质根的干物质含量增加,水分减少,以利于下阶段的贮藏和软化栽培。

(5)病虫害防治

危害菊苣的病虫很少,但在连年旱作,地下害虫如蛴螬等较多的地块,应在翻耕土地时消灭。

(6)肉质根的采收

北京地区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菊苣的植株生长有100~120天,便形成充实的肉质根,即可采收。收获肉质根的工作务必在霜冻前完成。采收时用铁锹将整个肉质根挖起,不要挖伤根,不要有断根留在土中。整株挖起的菊苣连秧带根整齐地码放成于畦地。挖收工作要在无雨天进行,在天气晴朗时晾晒2~3天,然后进行修整,去除黄老叶片,叶基部留3~5厘米的叶柄,切去其余部分,切时注意不要伤及根冠的生长点。开始抽薹的根株要挑出去,整修时顺手把大小根分别堆放,然后运至冷冻处,如白菜窖或萝卜窖贮存备用。整修和运贮工作应在严寒前完成,切勿使肉质根受霜雪冻害,否则在促成(软化)栽培时会因冻伤部位腐烂而造成失败。

(7)贮藏室或窖的管理

贮藏肉质根的原因。菊苣的品种中有一些品种,如“ZOOM”(沃姆系列)没有明显的休眠期,收获后即可直接用它进行软化栽培。为了延长菊苣芽的生产供应期,需要贮藏,抑制其发芽,分批进行软化栽培。而另外大多数品种,必须经受一定的低温天数才能通过休眠期,长出芽球,也需要在适当的低温下贮藏,使在贮藏期,既不能让顶芽生长,又要保证它们不受到低温的伤害。

贮藏期间的管理 贮藏时,肉质茛最好用0.1毫米的乙烯薄膜包装,如用硅像胶气调包装袋包装效果更好。库温或菜窖内温度控制在0~2℃之间,相对湿度大于95%。在0℃窖内,肉质根可保鲜达6个月,在2℃时约4个月。

2.软化栽培(或称囤栽,以下简称囤栽)

(1)囤栽的地点

可设在阳畦、大棚、地窖、温室甚至露地挖床都可,也可用高塑料桶、木箱等容器盛装置于空闲房舍下,基本上分为土培法和水培法两种。

(2)土培法

囤栽床的准备。选择温度能稳定地保持8~20℃的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或空闲房舍,用洁净的沙质大田土或粗河沙作栽培基质,铺成30厘米厚的囤栽床,整平后待用,如在阳畦可直接于地面上挖槽,宽约100~150厘米,以站在槽边伸手能够到槽中心为宜。深20~30厘米,长度依场地而定。需要控温且有条件的,可在槽底铺上地热线,再覆土3厘米备用。菊苣直根的处理。将菊苣的肉质根按不同长度分为大、中、小3级,掰掉烂叶,长于20厘米的根可把尾端切去。 囤栽方法。分别把不同大小的根栽植于囤栽床内,把同一级别的肉质根一个挨一个地码好。粗于6厘米以上的根可以紧挨码放,横径小于6厘米的根宜相距2~3厘米,码满一槽后,撒上沙或土填满间隙,浇足水,待水分渗透后,再覆土10~15厘米厚,槽上面留约20厘米的空间,设架,盖上黑色膜或其他遮光物遮光。若温度控制在18~20℃时,20天左右揭膜检查,见有黄白色芽捎尖刚露出覆盖的土或沙,即可扒开泥沙,收获芽球。每平方米约收芽球25公斤。使用过的槽床和沙土不能再囤栽,需另地再做。 为延长收获期,华北地区囤栽的最经济的方法还可在室外露地,于冬季封冻前挖槽沟(方法与保护地相同)把菊苣的根株栽植于槽沟内,覆盖细砂土或河沙约20厘米,上加盖草帘或露天在自然气温下越冬,但早春需经常检查,冬季不盖草帘的可延至4月上旬收获。

(2)水培法

原理与土培基本相同,可进行立体生产、机械操作,生产效率更高。采用水培法根株一定要洗干净,并除去一小部分肉质根的根尖,有促进芽球的生长、芽球更紧实粗大的作用,商品性更好;水质要清洁,防止水培过程中发生根部软腐病,最好用流动水,或勤换水,水位以在肉质根的1/2以下、1/3以上较恰当,温度、温度和遮光等的控制要严格,特别是温度不能高于20℃,若高于20℃,随着温度和升高,芽球的重量下降,开散率急剧增加。培养床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5%以上,低湿度条件下形成的芽球松散,重量轻纤维多,食用时口感差。同时,因肉质根上部无覆盖,微弱的自然光和弱灯光下1~2小时就会发生芽球绿化现象,超过5小时后,芽球的外叶及内叶顶端都会明显地转绿,品质下降,因此操作时动作要快,以尽可能减少囤栽室内见光的时间。 3. 采收

(1)采收时间

芽球的采收决定于囤栽床内的温度,18~20℃时20天左可就可以采收;若温度在10~12℃时,则需30~40天才能采收。若温度偏高,虽然形成芽球的时间缩短,但芽球松散,商品质量下降。

(2)采收标准 合乎商品规格的绿色叶品种的芽球呈乳黄白色,芽叶肉质厚且抱合紧实,长约12厘米,最粗处横径约6厘米,单个重80~100克。红色种芽球个型及重量均较小。

(3)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从芽球基部切割采收,剥去有斑痕、破折、损烂的外叶,进行小包装,随即上市。如不上市要及时遮光保藏于0℃,相对温度95%以上的库内。菊苣的毛芽球收获后,还能在肉质根切口的四周形成侧芽,只是需要时间较长,侧芽的数量也多,细长,一般每个~20克,这种二次收获的侧芽也有其特色,在法国市场上称“僧须”,销路也很好。

(五)采种

目前栽培用的菊苣种籽主要从国外购进,价格昂贵。留种株的选择是从软化栽培中选出芽球外观好、合乎商品标准的根株拔起,集中种植于采种圃,与其它菊苣品种和菊苣隔离,夏季拔除过早抽薹开花植株。大批种植盛花期后去项。植株中部种子转黄色即割下,晾晒干后脱粒,风净保存备用。少量采种时应分批采摘成熟的种子。

【食用方法】

菊苣的嫩叶可以采收食用,但是软化栽培的菊苣芽球主要用于生食。大型的芽球洗净后把叶瓣剥下,整片叶沾酱,做成鲜美开胃的凉拌菜。小个芽球可整个食用。清洗时不能用热沸水冲洗(经加温后即变褐色变软而苦),可炒、煮。外层有破损的外叶,洗净后可用猛火爆炒,炒熟即食,不宜久放。

关键字:
上一篇: 菊花叶
下一篇:菊芋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