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留兰香
Liú Lán Xiānɡ
留兰香
别名:香花菜、绿薄荷、青薄荷、鱼香菜、南薄荷、升阳菜、血香菜、狗肉香、假薄荷、皱叶薄荷、香薄荷
功效作用:解表;和中;理气。主
英文名:Herba Menthae Spicatae
始载于?毒性?归经?药性温药味辛

  

目录

  1. 植物形态
  2. 生境分布
  3. 繁殖培育
    1. 生长习性
    2. 栽培技术
    3. 病虫害防治
  4. 化学成分
  5. 应用价值
    1. 药用价值
    2. 调味食用
    3. 工业用途
    4. 园林用途

植物形态

留兰香,多年生芳香性草本。茎直立,高40-130厘米,无毛或近于无毛,绿色,钝四稜形,具槽及条纹,不育枝仅贴地生。叶无柄或近于无柄,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具尖锐而不规则的锯齿,草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侧脉6-7对,与中脉在上面多少凹陷下面明显隆起且带白色。轮伞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端,呈长4-10厘米、间断但向上密集的圆柱形穗状花序;小苞片线形,长过于花萼,长5-8毫米,无毛;花梗长2毫米,无毛。花萼钟形,花时连齿长2毫米,外面无毛,具腺点,内面无毛,5脉,不显著,萼齿5,三角状披针形,长1毫米。花冠淡紫色,长4毫米,两面无毛,冠筒长2毫米,冠檐具4裂片,裂片近等大,上裂片微凹。雄蕊4,伸出,近等长,花丝丝状,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花柱伸出花冠很多,先端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子房褐色,无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原产南欧,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苏联。我国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栽培或逸为野生,新疆有野生。  

繁殖培育

生长习性

性喜湿润,适应性强。耐寒,在上海能露地越冬,但连续栽3年后植株生长不良,耐寒力也明显减弱。需要充足的阳光,不适宜在荫蔽条件下栽培。  

栽培技术

A. 大面积栽培技术 以扦插繁殖为主。?


留兰香(图2)

留兰香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在全国各地均能种植,一般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耐热、耐寒能力强,温度在30℃以上时仍能正常生长,在-20~-30℃的低温下,地下根茎仍能存活。早春当地表温度达到5℃左右开始萌发出土,幼苗可耐-5℃的低温,一般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30℃,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植株体内精油的积累。留兰香喜潮湿,但怕涝,一般田间持水量在75%较有利于生长,但各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苗期和花期需水较多,第2茬需水较少。留兰香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适合生长,尤其是砂壤土、壤土更适合生长。土壤盐碱过大,可导致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影响产量。土壤pH值以6.5~7.5为宜。

一、栽培要点

1.品种选择:留兰香分大叶和小叶两个品种,一般选择大叶留兰香,其适应性强,生长快,茎秆含油量高,品质好。

2.播种方式:由于种子繁殖变异较大,生产上一般采用根茎繁殖和分枝繁殖两种方式。本地采用根茎繁殖法,在4月初将留兰香地下根茎挖出,选健壮无病虫的新鲜根,切成5~8厘米的根段,按(60厘米+40厘米)×10厘米的宽窄行,摆在已开好的播种沟内,然后覆土。大田需种根量为667平方米(1亩)80~100公斤。

3.中耕除草:苗期气温较低,必须在封行前(苗高15~20厘米)松土除草1~2次。松土时靠近植株处浅松,行间可深些,雨后土壤板结及时松土。在收割前还应人工除杂草1次,以免收割时混入,影响精油的质量。

4.施肥:在整个生育期追肥1~2次,当株高10厘米时,可施提苗肥,667平方米施尿素5~8公斤;第2次施肥可根据长势,在6月上中旬每667平方米施磷肥3公斤、尿素5公斤,以促进留兰香健秆增油,提高产量。

二、收获时间

留兰香每年收割两茬,5~8月采收。第1次在7月下旬,正值初花时节,大田60%的植株开2、3轮花序时,植株茎叶含油最高,为最佳收割期。收割时应选择连续晴天的上午,在阴雨大风、阳光不强的天气收割对产量影响很大。收割后在地上摊晒七成千时即可蒸馏加工。

B. 家庭栽培技术

留兰香与薄荷一样,是重要的天然香料植物之一。我国栽培的留兰香主要有“大叶”和“小叶”两种,前者适应性广,生长势强,原油产量较高,年亩产油7公斤左右,但原油香气较差;后者适应性差,易倒伏,且病害重,原油产量较低,年亩产油5公斤左右,但原油香气好,品质较好。

留兰香喜温暖、湿润,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薄荷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种植,一般在立冬至大雪期间播种。当早春气温在5℃左右时,播于土壤中的种根能发芽出苗。在生产上,一般以地下茎作为繁殖的材料,也有将葡匐茎、地上部的植株切成带2-3个节的小段作为繁殖材料。具体栽培要求是:

1、合理密植。留兰香的分枝能力很强,头刀基本苗宜掌握在1—2.5万左右,二刀宜掌握在12—15万。头刀基本苗如过密或过稀。应及时进行移密补稀。移密稀在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才能进行,否则成活率降低。头刀收割后不宜刨根,最好是齐泥面收割后把排水沟里的泥捞出覆盖于田面上,否则二刀难以全苗。

2、严格去杂。留兰香很易发生退化与混杂,去杂在能识别真野留兰香时就要进行。

3、合理施肥。施肥原则上应根据密度与种植方式而定4孔髁衾枷慊久缭?.5万以下,在施有一定数量


留兰香(图3)

的基肥或土质较肥沃的田块,应普施苗肥,重施分枝肥,巧施煞车肥;密度在1.5万以上的田块,应轻施苗肥和分枝肥,重施煞车肥;夹种田块应采取两头轻,中间重的施肥方式,即在夹种作物收获后来一次大水重肥,促使多长分枝与叶片。二刀留兰香生长期较短,在整个生育期中,气温由高到低,因此,应利用苗期有利于其生长的气候条件,促进壮苗早发。在早苗齐苗的基础上,务必使二刀留兰香生育前期“一轰头”。施肥的原则是“前促后控”、“一轰一补”,即在苗期、中前期要多施,后期少施或不施肥。

4、适时收割。根据提高原油产量的有关因素,确定采收适期。头刀和二刀留兰香均在初花到盛花期产量最高;在一天中一般以晴天的10时到14时收割产量最高;阴雨天及大风和露水未干时不收割。做到生育期不适不割,阳光不足、温度不高不割,大风下雨不割,露水未干不割,地面潮湿不割。  

病虫害防治

1、症状

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或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3-4d后,湿度大时在病斑上可看到不明显的轮纹,上面布满蚕丝状灰白色霉层(菌丝),病叶变黑褐色腐烂;湿度小时在病斑上未见到轮纹,上面布有白色霉点(菌丝),病叶发黄萎蔫萎缩。7-10d后,环境不适则茎秆表皮破裂萎缩,上部叶凋萎发黄,中、下部叶黑褐色萎谢;环境适宜则病叶腐烂发黑脱落成光杆,茎杆发黑枯死。

2、病原

留兰香菌核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无性世代属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菌丝无色,直角或锐角分枝,近分枝处有缢缩和分隔;初分枝菌丝呈棒状,无分隔,缢缩不明显。田间病叶上产生的菌丝为蚕丝状属初期菌丝,细胞较长,分枝少。菌核半球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小时的约1mm左右,大的可达3.5mm左右,一般为1.5mm左右。初期表面乳白色,继之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

3、发病规律

留兰香菌核病在苏北新曹农场垦区常年发生两个高峰时期。一般头茬留兰香在6?7月份,二茬在9-10月份。头茬病较轻,后茬发病重,封行时开始发病,至收获期均可发生。

3.1阴雨潮湿发病重阴雨潮湿,促进出口病原菌的增殖和传播。连绵阴雨、降雨量多、雾大露重,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再侵染。据调查,1991年5月下旬,雨日5d,比历年多2.5d,雨量38.5mm,比历年高12.7mm,发病盛期提前而且非常严重,发病率达78.3%,死亡率达32.6%,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地势低、沟系差、渍害重,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染。据调查,排水困难的田块比排水畅通的田块发病率高2.2倍。

3.2植株郁闭发病重植株郁闭,促使植株抗病力下降。密度大、杂草多、生长旺盛,枝叶繁茂,不利于植株健康生长而有利于病菌侵染为害。据调查,密度在0.8万?1.2万株/667m2,发病率为17.5%;1.5万?2.0万株/667m2,发病率为45.6%;当杂草在46-63株/0.11m2时,发病率为51.9%,7-18株/0.11m2时,发病率为22.4%。

3.3连作重茬发病重连作重茬,菌源多,菌量大,基数高而发病重。据调查,1a新作茬发病率14.8%,2a连作茬发病率27.5%,3a以上老作茬发病率50.1%。

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降湿灭渍开墒挖沟,降低地下水位,墒墒通沟、沟沟通河,排水畅通,雨止田干,减轻湿度消灭渍害,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一个田块,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墒沟间距2.4m,腰沟间隔30m,田块沟间距离50m。头茬和二茬留兰香出苗后,均要及时进行清沟埋墒。

(2)科学施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协调植株体内氮、磷、钾比例,增强抗病能力。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化学肥料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有机肥料为辅;有机肥料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氮、磷、钾比例为1:0.65:0.15。

(3)轮作换茬实行连年换茬,最好水旱轮作,以减少菌源。在苏北东台地区大致有2种轮作方式:一是1a2熟制:第一年夏熟为麦子或油菜,秋熟为水稻、玉米、大豆;第二年夏熟是留兰香,秋熟是留兰香或赤豆、菊苣、蔬菜等。二是2a5熟制:第一年夏熟为大麦或蚕豆,早秋熟为玉米,晚秋熟为赤豆、菊苣、胡萝卜等;第二年夏熟是留兰香,秋熟是留兰香或菜豆、菊苣、蔬菜等。

(4)合理密植留兰香分枝力强,分枝多、节位低。头茬适宜密度,约1万株/667m2,行距为0.4mm左右,株距为0.17m左右,二茬适宜密度为4.0?4.5万株/667m2,过密必须进行人工间苗或机械疏苗,以控制密度而增强通风透光。

(5)清除杂草杂草治理有人工除草和化学防除。化学防除技术一是苗前封闭处理(留兰香未出苗和杂草未出土之前)每667m2施用25%敌草隆WP(可湿性粉剂,下同)200g,或25%绿麦隆WP200g、80%伏草隆100g、果尔24%EC(乳油,下同)66ml、25%敌草隆WP125g+25%绿麦隆WP150g、25%绿麦隆WP100g+克无踪20%AS(水剂,下同)100ml。此方法一般头茬不需用,在二茬上施用,二茬留兰香施用是在头茬留兰香收割后3d之内。二是苗后茎叶处理(留兰香苗龄五叶期以上,杂草草龄六叶期以下之时)667m2施用精禾草克5%EC或高效盖草能10.8%EC60ml,或25%灭草松AS300ml或排草丹48%AS150ml、25%敌草隆WP200g、25%绿麦隆WP100g+48%排草丹AS100ml。此方法施用后对留兰香有轻微伤害,但6d后留兰香生长恢复正常。

2)化学防治

以药剂保护为主,辅以药剂治疗。在短时间降雨(如雷阵雨)后,及时施药预防1次;在梅雨(连阴雨)期间,每隔7d防治1次,连续2?3次;在发病高峰(或大发生)的初期治疗2-3次,每次施药间隔5d。药剂每667m2可选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0ml、甲基托布津70%WP75g或75%百菌清WP150g,防效在70%以上。20%三唑酮EC50ml,防效65%。  

化学成分

从留兰香挥发油中分得左旋α-蒎烯(α-pinene),左旋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左旋的柠檬烯(limonene)和右旋的3-O-辛醇(3-O-octanol),葛缕酮(carvone),胡薄荷酮(pulegone)。

印度产的鲜叶挥发油含葛缕酮,左旋的柠檬烯和二氢香苇醇(dihydrocarveol)

留兰香鲜叶中水分83.%,蛋白质4.8%,脂肪0.6%,纤维2.0%,碳水化合物8.0%,矿物质1.6%。100克中含维生素A270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C50毫克。含有50%香芳酮,不含有薄荷脑。  

应用价值

药用价值

药名:留兰香


留兰香(图4)

别名:香花菜、南薄荷、升阳菜等

来源:植物留兰香的全草。

功效主治:解表、和中、理气。治感冒发热、咳嗽、虚劳咳嗽、伤风感冒、头痛、咽痛、神经性头痛、胃肠胀气、跌打瘀痛、目赤辣痛、鼻衄、乌疗、全身麻木及小儿疮疖。

在热带作为药用时,叶汁和元葱一起使用,可抑制呕吐,精油可作除臭驱风药。  

调味食用

嫩枝、叶常作调味香料食用。 可以在酱汁、饮料、凉菜、刀豆、土豆的料理或鱼肉料理中使用,做点心时也使用。川渝一带一般用作煮鱼和炒嫩胡豆的佐料。叶子可作为蔬菜,凉拌、炒吃都可,在欧洲普遍用来泡茶。  

工业用途

工业中也可用来作香皂之香精,抽出的精油是糖果、制药、牙膏中的重要的香油。口香糖生产中也使用得很多。  

园林用途

留兰香可作地被植物,能快速铺地形成景观。

关键字:留兰香
上一篇: 刘寄奴
下一篇:硫黄菌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