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枇杷
Pí Pá
枇杷
别名:?
功效作用:润肺下气;止渴。主肺热咳喘,吐逆,烦渴
英文名:Loquat Leaf
始载于《名医别录》毒性无毒归经肺经、脾经、肝经药性凉药味酸、甘

【简 介】

拉丁文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命名者:(Thunb.) Lindl.


英文名:称
:Loquat

中文读音: pí pá

科:蔷薇科

属:枇杷

形态特征

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小枝密生锈色绒毛。叶革质,倒披针形、倒卵形至矩圆形,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边缘上部有疏锯齿,表面多皱、绿色,背面及叶柄密生灰棕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花梗、萼筒皆密生锈色绒毛,花白色,芳香。花期11月至翌年2月。果球形或矩圆形,黄色或桔黄色。果熟期5月~6月。  

目录

  1. 分布
  2. 栽培特点
  3. 栽培方法
  4. 原料介绍
  5. 营养分析
  6. 相关人群
  7. 食物相克
  8. 食疗作用
  9. 食林广记
  10. 其他相关
  11. 备注
  12. 枇杷叶提取物
  13. 科属分类
  14. 枇杷食疗方精选
  15. 食疗价值
  16. 参看

分布

亚热带树种,原产我国西部四川、陕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长江以南各省多作果树栽培,江苏洞庭及福建省云霄都是枇杷的有名产地。福建省云霄县还被誉为中国枇杷之乡,在每年的3月28日都会举办大型的枇杷节晚会。

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更多信息搜索枇杷树基地,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气者”;其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系分析,枇杷果实可食部份每100克、含蛋白质0.4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7克、粗纤维0.8克、灰分0.5克、钙22毫克、磷32毫克、铁0.3毫克、丙种维生素3毫克、类胡萝卜素1.33毫克,其中钙、磷及胡萝卜素显著高于其他常见水果,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

枇杷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很高的保健价值。《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中医传统认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而现代医学更证明,枇杷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

进入初夏,又是枇杷成熟的季节。枇杷不仅味道好,其营养也相当丰富,据分析,其主要成分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鞣质、苹果酸、柠檬酸、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 A、B、C等。其中,特别是胡萝卜素的含量丰富,在水果中高居第3位。而且,其含糖的种类电相当丰富,主要由葡萄糖、果糖 和蔗糖组成,另外,枇杷中丰富的维生素B,对保护视力、保持皮肤健康润泽,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枇杷性凉,味甘酸,有润肺止咳、止渴、和胃的功效。常用于咽干烦渴、咳嗽吐血、呃逆等症。枇杷不仅果肉可入药,其核、叶、根也有药用价值。鲜枇杷洗净,生吃,就能治疗口干烦渴等不适。另外,将鲜枇杷50克,洗净去皮,加冰糖5克,熬半小时后服用,对于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特别有效。

枇杷减肥

枇杷富含粗纤维及矿物元素。每百克枇杷肉中含0.4克蛋白质、6.6克碳水化合物,并且含有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是很有效的减肥果品。

中医理论认为,减肥应以健脾,利水,化痰为本,而枇杷具备了这些功效,故为很好的减肥果品。以下介绍两种枇杷的吃法:

枇杷膏

原料:枇杷肉500克,冰糖600克。

制法:将冰糖入沸水中煮熬至化,加入枇杷肉继续煮至浓稠的膏状即成。

枇杷粥

原料:枇杷肉25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法:以水煮冰糖,随后入淘干净的粳米,煮至粥熟放入已加工好的枇杷肉,加煮10分钟即成。

枇杷的学名为「Eriobotrya Japonica」,是双子叶植物,属蔷薇科的长绿树,高度可以达到10米。叶子呈椭圆形、互生,呈锯齿状的刻痕。表面有光泽,里面有密生的毛。能放出芳香的白色花在11月份开始开花。果实呈卵形、椭圆形、圆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在5-7月左右香味较浓的橙黄色的果实成熟季节,洞庭山层层苍翠的群山之中,黄澄澄的枇杷,挂满枝头,有人喻为“黄金丸”,有人称之为“小金锤”。明代沈周诗云:“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寒。”。芳香的果实很贵重,种子、叶子、树干也有


Bklkc.jpg

很多用处。(摘自苏州三山岛汇丰旅社


Bklkd.jpg

  

栽培特点

枇杷原产亚热带,要求较高的温度,年平均气温12℃以上即能正常生长,但进行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气温应在15~17℃,且无严寒天气。枇杷花期在冬末春初,冬春低温将影响其开花结果。气温-6℃时对开花、-3℃时对幼果即产生冻害;10℃以上花粉开始发芽,20℃左右花粉萌发最合适。但气温或地温达30℃以上时,枝叶和根生长滞缓而不良,果实在采摘前7~15天遇上35℃的高温,很容易产生日灼伤害,甚至失去食用价值。枇杷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广,一般土壤均能生长结果,但以含砂或石砾较多疏松土壤生长较好。  

栽培方法

一、园地的选择、整地

枇杷种植宜选择平整,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历年耕种的高产旱地,以土壤pH6.0为最适宜,选地必须考虑水源,保证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5月果园能灌溉,交通和运输方便。不宜选用地势低平容易积水的土地。种植前要全面深耕30cm以上。

二、 定植

定植时期

有灌溉条件宜在2~3月份种植;没有灌溉条件的应在6月中旬(雨季初期)种植。

种植密度

气候温暖,枇杷树生长快,种植密度宜为960.5株/hm,株行距3m×3.5m,定植3年后可投产。经一定年限后再实行间伐,有利于管理和获得早期丰产。

种植方法

在种植前一年的9~10月份,趁土壤湿润开挖深60cm、口宽80cm、底宽70cm的定植坑,同时把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每定植坑施入30kg农家肥或糖泥、0.8kg钙镁磷肥作底肥,与表土混合后施入植穴,再将原底土全部回填。回填工作必须在种植枇杷苗2个月前结束,以使基肥充分腐熟、填土沉实。移栽苗应选无病虫、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嫁接口粗度要在lcm以上,接口愈合良好,接口以上45~50cm(最好是分枝的)。种植时,苗株根颈部应以地面平齐,不能过深,应剪去部分叶片、嫩枝,以减少蒸发。种植时让细土和根系充分接触,压实根部周围土壤,每株必须浇约20L定根水,待水渗下后再盖一层细土。在离地面45—50cm处定干。

三、 加强幼树管理

定植后第1年需施浓度为10%~30%的人粪尿3~4次;第2年株施农家肥或腐熟糖泥15kg和复合肥0.8kg;注意防治病虫害,酸性土要施适量石灰,促进幼树茁壮成长。

幼树当年抽发的枝梢,选l枝作主干,留4~5枝培养为第l层主枝;主干生长距第l层主枝50cm摘心,促使萌发轮生枝培养第2层主枝3~4枝。主干生长距第2层主枝50cm再摘心,促使萌发轮生枝培养第3层主枝3~4枝;主枝再生长到70cm时拉成水平枝并摘心,促进副主枝萌发,使树冠矮化。经两年半的培养,分枝达到6~7级。统一定干后,第一次抽发的枝梢为4~5个,培养为一级主枝,在每一主枝上抽发第一次梢3~4枝,形成第二副主枝,在每条副主枝上再抽发2~3个枝梢形成3级骨干枝,然后在骨干枝上培养结果枝组。

促控花芽分化

环割、拉枝、轻折伤枝促控花芽分化

6月下旬,在主干上环割2~3道,使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倍液涂抹伤口预防病菌感染;6~7月,将所有枝径lcm以上、枝长70cm以上的主侧枝拉成与主干成50~55角,牵引枝梢向水平方向发展,使枝丫倾斜生长,略有下垂;其它枝条采取扭枝、揉枝让其改变枝条生长方向,以利花芽形成。

2.4.2 肥水促控花芽分化

6~8月,不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6~8月拉枝后到花芽形成前,如果仍然无法控制旺枝生长,可在叶面喷施600~800倍磷酸二氢钾和硼酸的混合液2~3次。6~9月,对生长旺盛的枇杷树,要开沟排雨水,降低土壤水分,要适当截断表土的部分根群,降低枝条水分。

2.4.3 用调节剂促控花芽分化

使用多效唑(PP333)土施0.5g/m+叶面喷施l 000mg/L,在6月20日和30日左右各处理一次;或者在6~8月每月各叶面喷施多效唑1000mg/L一次,使夏梢很快停止生长,增大细胞液浓度和C/N浓度,促进花芽形成。

四、施肥管理

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平衡施肥。投产枇杷园每年株施农家肥25kg和N、P、K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2kg。9~10月花穗开始出现,施肥量要占全年施肥量20%~30%;疏果后,以复混肥为主配施钾肥,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20%~30%;大量采果前后1周,以有机肥为主配施氮肥,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40%~50%。

五、 疏穗、疏蕾、疏果与套袋

要疏除树冠过小、位置不当、花芽过多花穗。支轴刚分离时,剪除花穗的绝大多数支轴,只留中部2~3个比较健壮的支轴;在能分辨果实发育的好坏时进行疏果,强枝多留、弱枝少留,留下果穗中段花期相近、大小一致的幼果,留果不宜分散。大果型的早钟6号、解放钟每穗留3~5粒;中果型的长红3号每穗留4~6粒。在最后一次疏果后喷雾一次杀虫杀菌剂,用牛皮纸制作大小适宜的纸袋作果穗套袋,套时使纸袋鼓起,避免果实接触纸袋,袋口用细铁丝扎。

预防病虫害

病虫害主要有叶斑病、污叶病、枝干褐腐病、枇杷断梢虫、梨小食心虫、红蜘蛛、蝙蝠。预防叶斑病、污叶病,要在各次新稍叶片长到一半时开始喷杀菌剂保护叶片,一般用等量式波尔多液0.5%~0.6%,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l 000倍液喷雾,10~15d喷一次,共2次。预防枝干褐腐病,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发现病斑及早刮除并把病皮烧毁,在刮净的伤口上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干后再涂波尔多液有利伤口愈合;病斑面积大,刮除困难的,可用利刀在树皮上每隔2cm纵划l道深达木质部的伤口,涂上1︰15的浓碱水;未发病的枝干可喷洒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5d喷一次,连续3次,予以预防。冬季使用石灰浆刷白树干,使用50%杀螟松乳油l 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l 500倍液、5%尼索朗可湿性粉剂l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可有效防治害虫。蝙蝠主要危害果实,可在果园布置粘网捕捉。

七、 枇杷的采收和处理

2.8.1 适期采收

果实全面着色,表现出该品种固有的色泽,充分成熟,品质最佳时采收。烈日下不采果。采果必须轻拿轻放,用手捏住果柄,小心用果剪剪下,果柄短于lcm,避免擦掉果面茸毛,不能碰伤果实,以免产生褐变,影响外观,降低商品价值。

2.8.2 分级包装

采果后,在果园就地按国家标准(GB/Tl3867—92鲜枇杷果)或按买方要求分级包装。

2.8.3 运输

要求迅速、平稳、低温。如果有条件使用冷藏链系统最好。(选自陇川农业信息网)  

原料介绍


Bklke.jpg

Eriobotrya japonica、Loquat枇杷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我国陕西、甘肃、江苏、福建等省区均有产。因果实形似琵琶而得名。枇杷清香鲜甜,略带酸味,与樱桃、梅子并称为“三友”。4~5月采收(福建云霄早钟六号一般于2月初即可采收,誉为“开春第一果”),剥去外皮,取果肉鲜用。  

营养分析

1. 枇杷中所含的有机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对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止渴解暑有相当的作用;

2. 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润肺止咳、祛痰,治疗各种咳嗽;

3. 枇杷果实及叶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常吃可以预防四时感冒;

枇杷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营养的保健水果。

枇杷富含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苹果酸、柠檬酸、钾、磷、铁、钙及维生素A、B、C。丰富的维生素B、胡萝卜素,具有保护视力、保持皮肤健康润泽、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的功用,其中所含的维生素B17,还是防癌的营养素呢!因此,枇杷也被称为“果之冠”,可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可预防癌症、防止老化。

中医认为,枇杷味甘、酸,性平,有润肺止咳、止渴和胃、利尿清热等功效,用于肺痿咳嗽、胸闷多痰。

除果实外,枇杷叶及枇杷核也是常用的中药材,枇杷叶具清肺胃热、降气化痰功能,用于肺热干咳、胃痛、流鼻血、胃热呕秽;枇杷核则用于治疗疝气,消除水肿,利关节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肺痿咳嗽、胸闷多痰、劳伤吐血者及坏血病患者尤其适合食用;

2. 脾虚泄泻者、糖尿病患者要忌食。  

食物相克

元代贾铭《饮食须知》提到“小麦勿同粟米、枇杷食”。  

食疗作用

果:味甘酸、性平;核:味苦、性平,入肺、胃经;

果:清肺生津止渴;核,祛痰止咳,和胃降逆;

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和咳嗽、久咳不愈、咽干口渴及胃气不足等病症。

应用于咳嗽:枇杷核9~15克,捣烂,加生姜3片,水煎,去渣服,早晚各1次。  

食林广记

安徽三潭枇杷全国闻名,徽州民间有“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之说,与樱桃、梅子并称为“三友”。  

其他相关

《本草纲目》:“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并渴痰。”

《本草新编》:“枇杷叶,味苦,气平,无毒。入肺经,止咳嗽,下气,除呕哕不已,亦解口渴。用时去毛,但只用之以止阴虚之咳嗽,他嗽不可用也。”  

备注

其果核中含有苦杏仁甙,有毒,所以千万不要误食,以免危害健康及生命。  

枇杷叶提取物

熊果酸 Ursolic acid 乌索酸,乌苏酸 枇杷叶提取物

熊果酸含量:25%,90%,98%HPLC 

熊果酸CAS:77-52-1

熊果酸性状: 白色精细粉末 75179466

熊果酸熔点及溶解度:mp283~287℃. 不溶于水,乙醇中溶解,溶解后无异物.

熊果酸
别名: 乌索酸,乌苏酸,属三萜类化合物。

熊果酸分子式及分子量:C30H48O3 ;456.68

熊果酸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近年来发现它具有抗致癌、抗促癌、诱导F9畸胎瘤细胞分化和抗血管生成作用,极有可能成为低毒高效的新型抗癌药物。另外,熊果酸具有明显的抗氧功能,因而被广泛地用作医药和化妆品原料。熊果酸药理作用:熊果酸又名乌索酸,乌苏酸,属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科属分类

蔷薇科 Rosaceae、枇杷属。


枇杷树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披针形、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3-10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边缘有琉锯齿,表面皱,背面及叶柄密生锈色绒毛。圆锥花序花多而紧密;花序梗、花柄、尊筒密生锈色绒毛;花白色,芳香,直径1.2-2厘米,花瓣内面有绒毛,基部有爪。梨果近球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桔黄色,外有锈色柔毛,后脱落,果实大小、形状因品种不同而异。花期10一12月,果期第二年—6月。因形似琵琶而得名。

我国四川,江苏(大丰枇杷基地),湖北,福建,有野生,现全国各地都有栽培。

枇杷品种极多,只要搜到枇杷树基地不管什么品种的枇杷都立即知道,可分为红沙枇杷、白沙枇杷二类,前者寿命长、树势强、产量高,但品质不如后者,著名品种有圆种、鸡蛋红等;白沙枇杷生长、产量等都不如红沙枇杷,但品质优良,著名品种有圆种、育种、鸡蛋白等。 种子可酿酒及提炼酒精;木材质坚韧,供制木梳、木捧等用材;叶和果实入药,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又蒸制其叶取露,取名“枇杷叶露”,有清热、解暑热、和胃等作用;又为极好的蜜源植物,在蜂蜜中, “枇杷蜜”质优。 叶含皂廿、苦杏仁廿、乌索酸、齐墩果酸、鞣质、维生素Bl、维生素C等。


枇杷蜜

繁栽要点 以播种繁殖为主,也可嫁接。播种可于6月采种后立即进行。嫁接一般以切接为主,可在3月中旬或4月-5月进行,砧木可用枇杷实生苗和石楠。定植于萌芽前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也可在梅南期5月-6月或10月进行。定植苗需多带须根和附土,以利成活。栽植地点以向南而风少处为好。

枇杷分布:江苏,福建,四川,湖北    

枇杷食疗方精选

1、治肺燥咳嗽:每次吃鲜枇杷果肉5枚,每日2次。

2、治肺癌热性咳嗽、咳脓痰与咳血者:枇杷叶15克(鲜品6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先将枇杷叶用布包入煎,取浓汁去渣。或将新鲜枇杷叶刷尽叶背面的绒毛,切细后煎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成后入冰糖少许,佐膳服用。

3、治胃癌哕逆不止、饮食不入:枇杷叶20克,陈皮25克,炙甘草15克,生姜3片,水煎服用,每日2次。

4、治胃癌肺转移呕哕、咳嗽、自汗:新鲜枇杷叶若干张,糯米250克。将糯米清水浸泡一宿,新鲜枇把叶去净叶上绒毛,洗净后包粽子,蒸熟后即可食用。每日-2次,连服3-4天。

5、枇杷叶(刷净毛)60克,水煎分两次服,治咳嗽,黄疸,防治流感。

6、枇杷根60克,水煎服,治糖尿病。

7、枇杷根120克,水煎加入红糖适量,温服,每日一次,连续四日,治黄疸。

功效:润肺下气;止渴

考证:出自《名医别录》。

拉丁文名:Fructus Eriobotryae

主治:肺热咳喘,吐逆,烦渴

生态环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地。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必极熟,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若带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满泄泻。

2.孟诜:利五脏。

3.崔禹锡《食经》:下气,止哕呕逆。

4.《日华子》: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疾。

5.《滇南本草》: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

采收和储藏:枇杷果实因成熟不一致,宜分次采收。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用药禁忌:《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助湿生痰,脾虚滑泄者忌之。  

食疗价值

蔷薇科乔木植物枇杷的果实。品种有红沙种和白沙种两大类。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和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均有分布。春季采收,剥去外皮,取果肉鲜用;亦可用果实(连种子在内)。

[性能]味甘、微酸,性凉。能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和胃降逆。

[参考]果肉含糖、蛋白质、脂肪、果胶、胡萝卜素、维生素B1、C,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阴虚肺燥,咳嗽,或咯血;胃阴不足,咽干口渴,或气失和降,干呕不欲食。

[用法]生食,熬膏,或煎汤。

[附方]

枇杷止咳汤:枇杷(果实)100g,剥开成两半,果核捣碎,加水煎汤服。

枇杷果实包括果肉和果核在内。前者能润肺止咳,后者能化痰止咳,共奏润肺化痰、止咳降气的作用。用于肺经燥热,咳嗽咯痰。

园林应用:枇杷树形整齐美观,叶大浓荫,是南方庭院的良好的观赏树种,可丛植或群植于草坪边缘,湖边池畔,山坡等阳光充足处。

参看

  • 《中医饮食营养学》- 枇杷
  • 《本草纲目 · 枇杷》
关键字:枇杷
上一篇: 砒霜
下一篇:枇杷核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枇杷叶/经典中药(33)
  • 枇杷叶/中药图片(1)
  • 枇杷叶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1)
  • 强力枇杷露/中成药大全(16)
  • 川贝枇杷糖浆/中成药大全(1)
  • 复方枇杷止咳颗粒/中成药大全(7)
  • 复方枇杷叶膏/中成药大全(1)
  • 咳嗽枇杷糖浆/中成药大全(3)
  • 川贝枇杷露/中成药大全(4)
  • 蜜炼川贝枇杷膏/中成药大全(1)
  • 橘红枇杷片/中成药大全(2)
  • 治咳枇杷露/中成药大全(3)
  • 枇杷止咳颗粒/中成药大全(0)
  • 枇杷叶膏/中成药大全(7)
  • 治咳川贝枇杷露/中成药大全(0)
  • 枇杷叶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15)
  • 枇杷膏/膏方(2)
  • 枇杷枣梨膏/药膳食疗(0)
  • 枇杷雪梨汤/药膳食疗(0)
  • 鲜枇杷膏/药膳食疗(5)
  • 枇杷芦根饮/药膳食疗(2)
  • 茵陈枇杷叶清肺酒/药酒大全(0)
  • 枇杷叶水提物/中药提取物(3)
  • 枇杷清肺饮/中药方剂(2)
  • 枇杷叶/中药图谱(2)
  • 枇杷花/中药图谱(4)
  • 枇杷核/中药图谱(2)
  • 岩枇杷/中华本草(3)
  • 小叶枇杷/中华本草(3)
  • 水枇杷/中华本草(2)
  • 石面枇杷/中华本草(1)
  • 山枇杷叶/中华本草(6)
  • 山枇杷根/中华本草(3)
  • 山枇杷/中华本草(1)
  • 枇杷芋/中华本草(3)
  • 枇杷叶露/中华本草(5)
  • 枇杷叶/中华本草(3)
  • 枇杷木白皮/中华本草(5)
  • 枇杷花/中华本草(5)
  • 枇杷核/中华本草(3)
  • 枇杷根/中华本草(4)
  • 枇杷/中华本草(6)
  • 金背枇杷叶/中华本草(3)
  • 金背枇杷花/中华本草(3)
  • 金背枇杷果/中华本草(4)
  • 水枇杷/中草药汇编(4)
  • 山枇杷/中草药汇编(4)
  • 地枇杷/中草药汇编(7)
  • 岩枇杷/中草药大全(4)
  • 野枇杷/中草药大全(3)
  • 小叶枇杷/中草药大全(6)
  • 山枇杷叶/中草药大全(4)
  • 山枇杷根/中草药大全(5)
  • 山枇杷/中草药大全(3)
  • 水枇杷叶/中草药大全(3)
  • 水枇杷/中草药大全(4)
  • 石面枇杷/中草药大全(2)
  • 枇杷芋/中草药大全(4)
  • 枇杷叶露/中草药大全(6)
  • 枇杷叶/中草药大全(2)
  • 枇杷木白皮/中草药大全(10)
  • 枇杷花/中草药大全(2)
  • 枇杷核/中草药大全(5)
  • 枇杷根/中草药大全(3)
  • 枇杷/中草药大全(4)
  • 金背枇杷叶/中草药大全(8)
  • 金背枇杷花/中草药大全(6)
  • 金背枇杷果/中草药大全(6)
  • 金背枇杷/中草药大全(3)
  • 地枇杷/中草药大全(3)
  • 枇杷叶/中药材(20)
  • 五叶茶/药茶(56)
  • 旋杷茶/药茶(4)
  • 枇杷茶/药茶(3)
  • 枇杷川贝茶/药茶(9)
  • 果部·枇杷/本草纲目(3)
  • 枇杷清肺汤/传统方剂(8)
  • 清燥救肺汤/传统方剂(36)
  • 枇杷叶/中草药大全(19)
  • 金背枇杷/中草药大全(9)
  • 金背枇杷果/中草药大全(10)
  • 金背枇杷花/中草药大全(11)
  • 金背枇杷叶/中草药大全(12)
  • 川贝枇杷冲剂(口服液、糖浆)/药品说明书(17)
  • 川贝枇杷冲剂(口服液、糖浆)/药品说明书(17)
  • 川贝枇杷冲剂(口服液、糖浆)/国家基本药物数据库(7)
  • 强力枇杷膏(蜜炼)/中国药典2015年版(11)
  • 治咳川贝枇杷露/中国药典2015年版(11)
  • 治咳川贝枇杷滴丸/中国药典2015年版(11)
  • 枇杷叶膏/中国药典2015年版(9)
  • 枇杷止咳软胶囊/中国药典2015年版(11)
  • 枇杷止咳颗粒/中国药典2015年版(13)
  • 枇杷止咳胶囊/中国药典2015年版(9)
  • 川贝枇杷糖浆/中国药典2015年版(22)
  • 枇杷叶/中国药典2015年版(44)
  • 止咳枇杷冲剂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25)
  • 复方枇杷叶膏/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2)
  • 枇杷叶/历史药品质量标准(7)
  • 舒咳枇杷糖浆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3)
  • 强力枇杷露/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