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手掌参
Shóu Zhǎnɡ Cān
手掌参
别名:佛手参、掌参、手儿参、旺拉、藏三七、兰、阴阳参
功效作用:补益气血,生津止渴。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久泻,失血,带下,乳少,慢性肝炎。
英文名:Rhizome of Conic Gymnadenia
始载于《东北药植志》毒性无毒归经胃经、肺经、脾经药性平药味甘

手掌参,一种植物,因为外形像手掌而得名,主要用于药物。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植物形态
  3. 药材
  4. 功用主治
  5. 选方
  6. 制作指导
    1. 食疗作用
    2. 其他相关
  7. 栽培技术
    1. 选地、整地
    2. 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
    3. 田间管理
    4. 病虫害防治
    5. 采收与加工

基本信息

【草药名】: 手掌参

【内容介绍】:手掌参 (《东北药植志》)

【异名】佛手参、掌参(《宁夏中草药手册》),手儿参(《陕西中草药》),旺拉(藏名)。

【来源】为兰科植物手参和粗脉手参的块茎。

【植物形态】①手参,又名:阴阳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

块茎4~6裂,肥厚似手掌,通常2枚,初生时白色,后呈黄白色。

茎直立,基部具淡褐色叶鞘。

茎生叶4~7,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抱茎,先端渐尖。

穗状花序顶生,长6~15厘米;花多数,粉红色或淡红紫


手掌参

色,苞片椭圆状披针形,外花被片长圆状卵形,中央花被片内凹,侧花被片下弯,内花被片2,广卵形,偏斜;唇瓣长宽相等,菱形,三浅裂,裂片近于卵形而钝,中央裂片较长;距通常呈镰状弯曲,细长,长1.3~1.8厘米;子房甚扭曲,长约8毫米。

蒴果长圆形,无柄,长约10毫米;种子小。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于林间草地、河谷及灌丛间。

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②粗脉手参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

块根肥厚,通常4~6掌裂,形如手掌,初生时白色


手掌参

,后变黄色,顶部生须根。

茎直立,具叶5~7片。

叶互生,长圆形或披针形,基部成鞘抱茎,向上逐渐变小,最上部叶近鳞片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

穗状花序顶生,花密集,紫红色,唇瓣三角状或近菱形,先端3裂,距短于子房。

蒴果,长圆形,先端尖。

生于高山草地或林缘潮湿肥沃处。


手掌参

分布西藏等地。

【采集】春、秋采挖。

去净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用开水烫过再晒干。

【药材】干燥块茎形如手掌,指状分裂,通常4~6裂不等,稍扁,长2.5~3.5厘米,径2~2.5厘米,表面皱缩,淡黄色,有时茎痕周围有1褐色环。

质坚硬;断面白色,胶质。

气特异,味淡。

产东北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北等地。

同科植物长苞凹舌兰的块茎在陕、甘、宁、青地区亦同等入药。

与手参的主要区别是:叶椭圆形或卵圆形,宽3厘米以上


手掌参

;苞片远比花长;花黄绿色,唇瓣2~3裂,距短囊状。

【性味】甘,平。

①《宁夏中草药手册》:甘微苦,微寒。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甘,平。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微温,味甘,无毒。

【归经】《四川常用中草药》:入肺、脾、胃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O.3~1两;研末或制成糖浆或浸酒。

【宜忌】《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外感忌服。

【选方】①治病后身体虚弱:手掌参三钱。

水煎服。

(《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咳嗽气喘:手掌参二两,百合、大枣各四两。

水煎。

饭前服,每次半茶杯。

(《陕西中草药》) ③治久泻失血,白带:手掌参三钱,水煎服;或研末服,每次八分,每天服两次。

(《宁夏中草药手册》) ④治跌打损伤:手掌参三钱,水煎


手掌参

服或泡酒内服。

(《宁夏中草药手册》) ⑤治肝炎:佛手参、黄精、粉苞苣各适量,制成糖浆。

每次服10~15毫升,每天三次,小儿酌减。

(《全展选编.传染病》)。

⑥治布鲁氏菌病:佛手参、苦参、地丁等量。

每日二次,每次钱,水煎服。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⑦治血虚乳汁缺少:手掌参配黄芪、当归、漏芦、玉竹。

水煎服。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宜忌】《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外感忌服。  

植物形态

手参,又名:阴阳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块茎4~6裂,肥厚似手掌,通常2枚,初生时白色,后呈黄白色。茎直立,基部具淡褐色叶鞘。茎生叶4~7,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抱茎,先端渐尖。穗状花序顶生,长6~15厘米;花多数,粉红色或淡红紫色,苞片椭圆状披针形,外花被片长圆状


手掌参

卵形,中央花被片内凹,侧花被片下弯,内花被片2,广卵形,偏斜;唇瓣长宽相等,菱形,三浅裂,裂片近于卵形而钝,中央裂片较长;距通常呈镰状弯曲,细长,长1.3~1.8厘米;子房甚扭曲,长约8毫米。蒴果长圆形,无柄,长约10毫米;种子小。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林间草地、河谷及灌丛间。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粗脉手参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块根肥厚,通常4~6掌裂,形如手掌,初生时白色,后变黄色,顶部生须根。茎直立,具叶5~7片。叶互生,长圆形或披针形,基部成鞘抱茎,向上逐渐变小,最上部叶近鳞片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穗状花序顶生,花密集,紫红色,唇瓣三角状或近菱形,先端3裂,距短于子房。蒴果,长圆形,先端尖。

生于高山草地或林缘潮湿肥沃处。分布西藏等地。  

药材

干燥块茎形如手掌,指状分裂,通常4~6裂不等,稍扁,长2.5~3.5厘米,径2~2.5厘米,表面皱缩,淡黄色,有时茎痕周围有1褐色环。

质坚硬;断面白色,胶质。

气特异,味淡。

产东北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北等地。

同科植物长苞凹舌兰的块茎在陕、甘、宁、青地区亦同等入药。

与手参的主要区别是:叶椭圆形或卵圆形,宽3厘米以上;苞片远比花长;花黄绿色,唇瓣2~3裂,距短囊状。  

功用主治

补益气血,生津止渴。

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久泻,失血,带下,乳少,慢性肝炎。

①《东北药植志》:制成粘液,用于中毒和泻下;泡


手掌参

酒为强壮、强精剂。

②《山西中药志》:收敛止血,解毒。

治久泻失血,淋病,带下。

③《黑龙江民间中药》:泡酒治阴痿。

④《中国药植图鉴》:消瘀。

治跌打损伤,积血不行。

⑤《四川常用中草药》:补血益气,生津止渴。

治肺虚咳喘,虚痨羸瘦,缺乳汁。

⑥《西藏常用中草药》:治慢性肝炎。

⑦《陕西中草药》:滋补强壮,补脾润肺,安神镇惊,益气止痛。

治身体虚弱,神经衰弱,劳伤,咳嗽,气喘。  

选方

①治病后身体虚弱:手掌参三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咳嗽气喘:手掌参二两,百合、大枣各四两。水煎。饭前服,每次半茶杯。(《陕西中草药》) ③治久泻失血,白带:手掌参三钱,水煎服;或研末服,每次八分,每天服两次。(《宁夏中草药手册》) ④治跌打损伤:手掌参三钱,水煎服或泡酒内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⑤治肝炎:佛手参、黄精、粉苞苣各适量,制成糖浆。每次服10~15毫升,每天三次,小儿酌减。(《全展选编.传染病》)。⑥治布鲁氏菌病:佛手参、苦参、地丁等量。每日二次,每次钱,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⑦治血虚乳汁缺少:手掌参配黄芪、当归、漏芦、玉竹。水煎服。(《高原中草药》)  

制作指导

本品用于虫积腹痛,既可单用炒香嚼服,或研末调服;亦可与槟榔、苦楝根皮等配伍,以增强杀虫止痛之功;或加大黄等泻下药,以助驱虫之功;另外本品与百部同用,可外治蛲虫。凡小儿疳积,乳食停滞,症见面黄体瘦,肚大腹胀者,可与胡黄连、神曲、麦芽、槟榔等配伍。  

食疗作用

滋补益精,壮阳。用于遗精,滑精,萎,消瘦无力,久病体虚,神志恍惚,风湿病,巴木病。  

其他相关

《开宝本草》云:“俗传始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来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南方草木状》以为形如栀子,似诃梨勒而轻,产南海交趾,故名留求子。又形有五棱,故后人亦名五棱子。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手掌参对土壤要求严格,以ph4.5-5.8,富含腐殖质,排灌方便的砂壤上或壤上为好,忌重茬。一般利用林地栽参。如用农田栽参,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好,且要收获后休闲一年才能种植。选地后,于封冻前翻耕l-2次,深20厘米。翌春化冻结合耕翻,每亩施入农家肥4000千克,与土拌匀,以后每l-2月翻耕1次。栽播前1个月左右,打碎土块,清除杂物,整地作畦,畦面宽l-l.5米,略成弓形,畦高25-30厘米,畦间作业道宽50-100厘米。唯向依地势、玻向、棚式等而异,应以采光合理、土地利用率高、有利防旱排水及田间作业方便为原则。

平地栽参多采用正南畦向;山地栽参,依山势坡度适当采取横山和顺山或成一定角度作畦。  

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

(1)育苗 7-8月间,采种后可趁鲜播种,种子在土中经过后熟过程,第二年春可出苗。或将种子进行沙埋催芽。方法是选向阳高燥的地方,挖15-20厘米深的坑,其长和宽视种子量而定,坑底铺上一层小石子,其上铺上一层过筛细沙。将鲜参籽搓去果皮,或将于参籽用清水浸泡2小时后捞出,用相等体积的湿细沙混合拌匀,放人坑内,覆盖细沙5-6厘米,再覆一层土,其上覆盖一层杂草,以利保持湿润,雨天盖严,防止雨水流入烂种。每隔半月检查翻动1次,若水分不足,适当喷水;若湿度过大,筛出参种,晾晒沙子。经自然变温,种子即可完成胚的后熟过程,11月上、中旬裂口时即可进行冬播。亦可春播,时间在春分前后种子尚未萌动时进行。播种方法是,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5厘米、株距3厘米条播,覆土2厘米,再覆3-5厘米厚的秸秆,以利保湿。经沙藏处理已裂口的手掌参种子,如用0.1毫升/升①的abt生根粉溶液浸种,可显著增加手掌参根重。

(2)移栽育苗 2-3年后移栽,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中上旬进行。如春栽应在参苗尚未萌动时进行。移栽时选用根部乳白色,无病虫害、芽胞肥大、浆足、根条长的壮苗,按大、中、小三级分别移栽。栽前可适当整形,除去多余的须根,注意不要扯破根皮,并用100-200倍液的代森锌或用1∶1∶140倍波尔多液浸根10分钟,注意勿浸芽胞。移栽时,以畦横向成行,行距25-30厘米、株距8-13厘米。平栽或斜栽。平栽参根与畦基平行;斜栽芦头朝上,参根与畦基成30-45度角。斜栽参根覆土较深,有利于防旱。开好沟后,将参根摆好,先用土将参根压住全部盖严,然后把畦面整平。覆土深度视苗大小而定,一般4-6厘米,随即以秸秆覆盖畦面,以利保墒。  

田间管理

( 1)冬季管理

10月下旬至11上旬,生长1年以上的手掌参茎叶枯萎时,应将枯叶及时清除地面,深埋或烧毁。封冻前视畦面情况,烧好越冬水,并加盖畦面秸秆。

(2)搭棚遮荫

参苗出土以后要及时搭棚遮荫。参棚分矮棚和高棚两种。矮棚前檐立柱高90-120厘米,后檐立柱高70-90厘米,可用木柱和水泥柱,分参畦两边。立柱上顺畦向固定好横杆,横杆多用竹竿,亦可用拉紧的铁丝。上面覆盖l.8-1.2米宽的苇帘,使雨水不能直接落到畦面上。雨季到来之前,覆盖第二层苇帘。参棚要平正,防止高低不平。高棚是将整个参地全部覆盖,棚高1.8-1.2米,以水泥杆作立柱,以竹竿搭成纵横交错的棚架,其上以苇帘覆盖,透光率为25%~30%。

(3)除草松土

在手掌参出苗前,或土壤板结、土壤湿度过大、畦面杂草较多时,应及时进行除草松土,以保持土壤疏松,减少杂草为害,但宜浅松,次数不宜太多。

(4)排灌 播种或移栽后,若遇干旱,适时喷灌或渗灌。雨水过多,应挖好排水沟,及时排出积水。

(5)追肥

播种或移栽当年一般不用追肥,第二年春苗出土前,将覆盖畦面的秸去除,撒一层腐熟的农家肥,配施少量过磷酸钙,通过松土,与土拌匀,土壤干旱时随即浇水。在生长期可于6-8月间用2%的过磷酸钙溶液或1%磷酸二氢钾溶液进根外追肥。

(6)培土和搞蕾

因覆土过浅或受风摇动,参根松动时,要及时培土。靠近参畦前沿或参地边缘的参株,由于趋光性,茎叶向外生长,夏季高温多雨易引起斑点病、疫病等多种病害,因此应把向外生长的参株往畦里推压,并培土压实,使其向里生长。手掌参生长3年以后,每年都能开花结籽,对不收种的地块,应及时摘除花蕾。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 人参病虫害较多,已知有40多种病害,害严重,应注意综合防治。 (l)立枯病

5月始发,6-7月严重为害幼苗。防治方法:适当增加光照,疏松土壤;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施或浇灌。

(2)疫病 6月始发,为害全株。防治方法: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用1∶1∶120倍波尔多液喷施,或用乙磷铝400倍液喷施。

(3)锈腐病

5月始发,主要为害根部。防治方法:移栽时减少伤口,并用药剂浸根;降低田间湿度;发病时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病区。

(4)黑斑病

5月下旬初至6月上旬始发,为害全株。防治方法:选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可用多抗霉素200国际单位,浸泡24小时后取出阴干,或按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清除病残株;发病初期用多抗霉素100-200国际单位喷施,进入雨季改用1∶1∶100一180倍波尔多液或敌菌灵500倍液,或代森锌800-1000倍液交替喷施。

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主要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采用毒饵诱杀和人工捕杀等。  

采收与加工

手掌参生长5-6年即移栽3-4年后,于9-10月茎叶枯萎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先拆除参棚,从畦的一端开始,用二齿镐将参根逐行挖出,抖去泥土,去净茎叶,并按大小分等。将参根洗净,剪去须根及侧根,晒干或烘干,即为生晒参。选择体形好、浆足、完整无损的大参根放在清水中冲洗干净,刮去疤痕上的污物,掐去须根和不定根,沸水后蒸3-4小时,取出晒干可在60℃的烘房内烘干,即得红参。

关键字:手掌
上一篇: 手参
下一篇:首乌藤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