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赤芍
Chì Sháo
赤芍
别名:山芍药、草芍药、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
功效作用: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英文名:RADIX PAEONIAE RUBRA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毒性?归经肝经药性寒药味苦

赤芍【英文名】 RADIX PAEONIAE RUBRA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制法】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类圆形切片,直径0.5~3cm,厚0.3~0.5cm,周边棕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5%。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鉴别】


Bk0oq.jpg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群作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 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 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 1ml含 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40: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器中干燥36小时的芍药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粗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浸泡4小时,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O11) 不得少于 1.8%。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 6 ~12g 。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1)赤芍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本品功能与丹皮相近,故常与丹皮相须为用。但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药 名】:赤芍

【拼 音】:chishao

【英文名】:red paeony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

【功 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

【主 治】: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临床应用】

1.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发热、舌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等。配生地、牡丹皮等,

2. 用于经闭,跌扑损伤,疮痈肿毒等气血瘀滞证。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可用于经闭及跌扑损伤;配当归、金银花、甘草等,可用于疮痈肿毒

【性味归经】:酸、苦,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歧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④《本草衍义》:“味涩苦。”入肝、脾经。①《珍珠囊》:“足太阴脾经。”②《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③《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④《药品化义》:“入肝、小肠二经。”⑤《本草经解》:“入心与小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血虚者慎服。①《本草经集注》:“须(一作‘雷’)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②《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③《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别 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药材》)。原植物①草芍药(崔豹《古今注》)又名:山芍药、卵叶芍药、参幌子、野芍药。 ②川赤芍又名:毛果赤芍

【处方名】:赤芍、赤芍药、炒赤芍处方中写赤芍、赤芍药指生赤芍,为原药材去杂质,刮去粗皮,晒干,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炒赤芍为赤芍片用文火炒至黄色,略见焦斑摊晾,然后入药者。

【商品名】:北赤芍:又名赤芍、赤芍药、草芍药。为植物赤芍和卵叶赤芍的根。主产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其中以多伦产者品质最优。多伦赤芍:为内蒙古多伦地区产的北赤芍。产量大,品质优,全国销售并且出口。京赤芍:为产于北京近郊西山一带的北赤芍。西赤芍:又名西芍药、川赤芍。为植物川赤芍(毛果赤芍)的根。主产于四川西昌、甘孜、凉山、阿坝等地。此外,云南、贵州亦产。其中以西昌产者为最优。原皮赤芍:为赤芍药未刮去外皮者。刮皮赤芍:为赤芍药已刮去外皮者。以上商品以根条粗长、质松(俗称糟皮粉渣)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草芍药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安徽等地。②川赤芍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山西、甘肃、新疆、青海等地。药材主产内蒙吉、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支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大小分别捆把,再晒至足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

【拉丁名】:药材radix paeoniae rubra 原植物①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②草芍药 paeonia obovata maxim.③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炮制方法】:1、赤芍药: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洗泡约七、八成透,捞出,晒晾,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2、炒赤芍药:取赤芍药片置锅内炒至微有焦点为度,取出凉透。

【考 证】:出自《本草经集注》。

【植物形态】

1.芍药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叶互生;叶柄长达9cm,位于茎顶部者叶柄较短;茎下部叶为二回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5-12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软骨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近革质。花两性,数朵生茎顶和叶腋,直径7-12cm;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cm,宽1-1.7cm,绿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长3.5-6cm,宽1.5-4.5cm,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粉红色,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

瓣;雄蕊多数,花丝长7-12mm,花药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钝圆;心皮2-5,离生,无毛。蓇葖果卵形或卵圆形,长2.5-3cm,直径1.2-1.5cm,先端具椽,花期5-6月,果期6-8月。

2.川赤芍 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根圆柱形,单一或分歧,直径1.5-2m。茎直立,有粗而钝的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3-9m;茎下部叶为二回出复叶,叶片轮廓呈宽卵形,长7.5-20cm;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或披针形,宽4-16mm,先端渐尖,全缘,上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淡绿色,无毛,叶脉明显。花两性,2-4朵,生茎顶端和叶腋,常仅1朵开放,直径4.2-10cm;苞片2-3,披针形,长3-7cm,分裂或不裂;萼片4,宽卵形,长1.7m,宽1-1.4cm,绿色,宿存;花瓣6-9,倒卵形,长2.3-4cm,宽1.5-3m,紫红色或粉红色;雄蕊多数,花丝长5-10mm,花药黄色;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离生,密被黄色绒毛,柱头宿存。蓇葖果长1-2m,密被黄色绒毛,成熟果实开裂,常反卷。花期5-6月,果期7-8月。

3.草芍药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粗大,多分歧,长圆形或纺锤形,褐色。茎直立,有时呈微红紫色,无毛,基部生数枚鞘状鳞片,叶互牛,纸质;叶柄长5-12cm;茎下部叶为二回出复叶;叶片长14-28cm;顶生小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9.5-14cm,宽4-10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时沿叶脉疏生柔毛,小叶柄长1-2cm;侧生小叶比顶生小叶小,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5-10cm,宽4.5-7cm,具短柄或近无柄;茎上部叶为三出复叶或单叶。花两性,单朵顶生,直径7-10cm;萼片3-5,宽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2-1.5cm,绿色,宿存;花瓣6,倒卵形,长3-5.5cm,宽1.8-2.8cm,白色、红色或紫红色;雄蕊多数,长1-2cm,花丝淡红色,花药长圆形,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心皮1-5,离生,无毛,柱头大,扁平,宿存。蓇葖果卵圆形,长2-3cm,成熟果实开裂,反卷,内面呈鲜红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4.毛叶草芍药 本植物的形态特征与草芍药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叶背面密生长柔毛或绒毛;花瓣白色。

5.美丽芍药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直立,无毛。叶互生,纸质;时柄长4-9cm,无毛;叶为二回出复叶;叶片长15-23cm;顶生小叶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9-16cm,宽3-6.5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常下延,全缘,两面无毛;侧生小叶长圆状狭卵形,长7-9cm,宽3-3.5cm,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无毛;小叶柄长10-15mm。花两性,单生茎顶,直径6.5-9cm;苞片线状披针形,比花瓣长;萼片5,宽卵形,长1-1.5cm,宽9-12mm,绿色,宿存;花瓣7-9,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3.5-6.5cm,宽2-4.5cm,红色或玫瑰色,先端圆形,有时稍具短尖头,基部楔形;雄蕊多数,长约1cm,花丝淡红色,无毛,花药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4,离生,密被黄褐色短毛,少有无毛,花柱短,柱头外弯。蓇葖果长3-3.5cm,直径1-1.2cm,被黄褐色短毛或近无毛,先端具外弯的喙。花期4-5月,果期6-8月。

6.窄叶芍药 多年生草本,高50-70cm。块根纺锤形或近球形,直径1.2-3cm。茎直立,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5-9cm;叶为一至二回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9-17cm,宽8-18cm;小叶羽状分裂,裂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6cm,宽3-8mm,很少达1cm以上,先端渐尖,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花两性,单朵顶生,直径5.5-7cm;苞片3,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cm,宽3-15mm;萼片3,宽卵形,长1.5-2.5cm,带红色,先端具尖头,宿存;花瓣9,长圆形,长3.5-4cm,宽1.2-2cm,紫红色,先端啮蚀状;雄蕊多数,花丝长4-5mm,花药长圆形;花盘不明显;心皮2(-3),离生,幼时被疏毛或无毛。蓇葖果,无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7.块根芍药 本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窄叶芍药的主要区别在于心皮(2)-3,密被淡黄色柔毛;果密被黄色柔毛。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呈圆柱形,两端粗细近于相等,稍弯曲,长10~36厘米,径约6~19毫米。表面暗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横向凸起的皮孔及根痕,具粗而深的纵皱纹,手搓之则外皮易脱落,显出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层窄,呈类粉红色,中央髓部小,本质部射线明显,有时具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以根条粗长,外皮易脱落,皱纹粗而深,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为佳。主产内蒙吉、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其中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所产的赤芍药,以芍药的根为主,部分为草芍药的根。西南一带所产的赤芍药,以川赤芍的根为主。上述商品中,以内蒙古多伦所产的质量最佳,特称为“多伦赤芍”。陕西、甘肃所产者,尚杂有变叶芍药 paeonia anomala l.的根,其形态大多呈纺锤状。在四川除用川赤芍外,有些地区亦有用美丽芍药 p. mairei levl.及毛叶芍药 p. obovata maxim. var. willmottiae (stapf) stern的根者。四川商品并分刮皮赤芍和原皮赤芍两种,刮皮赤芍系除去外皮者,呈圆柱形,表面淡紫红色或肉白色,有顺向皱纹,断面外围淡紫色,内心有淡黄色射线。原皮赤芍系未去皮者,形状相似,但间有叉枝,外表粗皮棕红色或棕褐色。新疆所产者,除上述草芍药外,还用块根芍药 p. hybrida pall.,其块根作纺锤形。 显微鉴定:(1)芍药:根横切面:木栓层为5-10列木栓细胞;有落皮层残存。皮层窄,有的细胞具分隔形成母子细胞。韧皮部筛管群于近形成层处明显,有的韧皮部内侧无导管。形成层呈微波状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或成群,与木纤维束相同排列;中央导管与木纤维相聚成两群。皮层、韧皮部及射线薄壁细胞有的可见大的纹孔。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淡棕红色。①草酸钙簇晶常个至纵向排列成行,直径7-38(-41) μm,含晶细胞较小,壁弯曲,有的一细胞含2个或数个结晶。②纤维管胞长梭形,直径14- 38μm,壁厚5-13μm,具缘纹孔较大,纹孔口斜裂缝状,也有纹孔口较宽并相交成十字形;另有少数韧型纤维具单斜纹孔。③木栓细胞表面观长条形、长方形或长多角形,长约至225 μm;有的细胞中充满棕色或红棕色块状物。④具缘纹孔导管直径 25-78μm,具缘纹孔椭圆形,有的横向延长形成网状或梯状具缘纹孔导管,穿孔板位于端壁或侧壁,有1-4穿孔。另有淀粉粒,直径约至15μm。(2)川赤芍:根横切面:落皮层有时可见。皮层窄。韧皮部筛管群不明显。形成层环波状。木质部导管近形成层处较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木纤维与导管相间生;中央有少数导管和木纤维散在。皮层和韧皮部有时可见管状封闭组织,其中央薄壁细胞含棕红色分泌物。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粉末:褐色。①管状封闭组织碎片可见,其中央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②纤维管胞直径15- 30μm;韧型纤维直径14-36μm。③淀粉直径约至21μm。

【中药化学成分】:芍药的根含芍药甙(paeoniflorin)。草芍药的根含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鞣质、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等。另含苯甲酸约0.92% 。芍药属植物大都含芍药甙,根中含量1.8~ 7.3%,全在根皮部分;叶中含量1~1.1% 。参见“白芍药”条。

【摘录】《中国药典》

关键字:赤芍
上一篇: 赤楠
下一篇:赤石脂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赤芍的美容功效及方法/中药美容(1)
  • 赤芍/经典中药(1)
  • 桃仁赤芍治慢性前列腺炎/偏方秘方(0)
  • 赤芍当归治输精管结扎术后综合症/偏方秘方(0)
  • 丹参赤芍治盆腔炎性包块/偏方秘方(10)
  • 桂枝赤芍治疗盆腔炎/偏方秘方(0)
  • 当归赤芍治痛经/偏方秘方(0)
  • 赤芍治急性阑尾炎/偏方秘方(4)
  • 桂枝赤芍治心力衰竭/偏方秘方(0)
  • 赤芍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5)
  • 赤芍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中药材种植(4)
  • 三虫酒/药酒大全(0)
  • 排卵酒/药酒大全(1)
  • 赤芍当归酒/药酒大全(2)
  • 赤芍多酚/中药提取物(2)
  • 宫外孕方/中药方剂(4)
  • 赤芍/中华本草(8)
  • 赤芍/中药材(14)
  • 赤柏茶/药茶(15)
  • 防风归芍茶/药茶(5)
  • 茯苓赤芍茶/药茶(18)
  • 柴胡赤芍茶/药茶(3)
  • 郁芩茶/药茶(4)
  • 赤芍茶/药茶(2)
  • 赤芍香附茶/药茶(4)
  • 赤芍柏茶/药茶(3)
  • 赤芍药/中草药大全(12)
  • 赤芍/中草药大全(10)
  • 陀僧膏/传统方剂(19)
  • 蠲痹汤/传统方剂(17)
  • 四物消风饮/传统方剂(4)
  • 艾附暖宫丸/传统方剂(7)
  • 和营止痛汤/传统方剂(9)
  • 补阳还五汤/传统方剂(10)
  • 清暑汤/传统方剂(6)
  • 泻肺饮/传统方剂(10)
  • 柴葛解肌汤(程氏)/传统方剂(12)
  • 赤芍/中草药大全(33)
  • 赤芍/中国药典2015年版(10)
  • 赤芍/历史药品质量标准(8)
  • 赤芍—新疆芍药/中药手册(15)
  • 赤芍药/中药手册(11)
  • 赤芍/中药手册(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