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谷芽
Gǔ Yá
谷芽
别名:粟芽、蘖米、谷蘖、稻蘖、稻芽
功效作用:健脾开胃,和中消食。治宿食不化,胀满,泄泻,不思饮食。
英文名:Rice-grain Sprout, Millet Sprout
始载于《本草纲目》毒性无毒归经胃经、脾经药性平药味甘

谷芽,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稻(学名:Oryza sativa L.)或同科植物粟(学名:Setaria italica (L.) Beauv.)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全国多数地方均可生产,主产南方各省区。将稻谷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待须根长至约1cm时,干燥。生用或炒用。《本草纲目》:“消导米面诸果食积。”现代研究,谷芽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而具有抗过敏活性。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药性论述
    1. 性味归经
    2. 功效主治
    3. 用法用量
    4. 用药禁忌
    5. 药用配伍
    6. 鉴别用药
    7. 各家论述
  3. 药方选录
  4. 化学成分
  5. 药理作用
  6. 药材来源
    1. 品种考证
    2. 药材基源
    3. 产地溯源
  7. 药材鉴定
    1. 性状鉴别
    2. 显微鉴别
    3. 理化鉴别
  8. 炮制方法
  9. 参看

基本信息

中药名 谷芽


别名:
蘖米(《别录》),谷蘖(《澹寮方》),稻蘖(《纲目》),稻芽(《中药材手册》)。


英文名:
Rice-grain Sprout,Millet Sprout。

拉丁药名 Fructus Oryzae Germinatus

原植物

⑴《中华本草》:Oryza sativa L.

⑵《中国药典》:Setaria italica (L.) Beauv.

药用部位 植物的果实经发芽而成。

功效分类 健脾药;消食药。

附注

⑴植物描述,详见词条:稻(粳米)、粟(小米,谷子)

⑵我国北方地区习用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 的颖果发芽后作谷芽用,《中国药典》1990年版即定为谷芽之正品。  

药性论述

性味归经

⑴甘,平。归脾、胃经。

⑵?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

⑴消食化积;健脾开胃。用于食积停滞;胀满泄泻;脾虚少食;脚气浮肿。

⑵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用于食积不消,腹胀口臭,脾胃虚弱,不饥食少。炒谷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饥食少。焦谷芽善化积滞,用于积滞不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30g;或研末。  

用药禁忌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胃下垂者忌用。”  

药用配伍

米面薯芋食滞证及脾虚食少消化不良。该品消食和中,作用和缓,助消化而不伤胃气。常与麦芽相须为用,以提高疗效。若治脾虚食少,亦常与砂仁、白术、炙甘草等同用,如谷神丸(《澹寮方》)。  

鉴别用药

稻芽、麦芽均具消食和中,健胃之功,主治米面薯芋类食滞证及脾虚食少等。但麦芽消食健胃力较强;而稻芽力较弱,故稻芽更宜于轻证,或病后脾虚者。但二药临床常相须为用。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蘖米即稻蘖也。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脾胃和则中自瘟,气自下,热自除也。

2.《本经逢原》:谷芽,启脾进食,宽中消谷,而能补中,不似麦芽之克削也。

3.《本草纲目》: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4.《食物本草会纂》:除烦消食。

5.《中药材手册》:治脾虚,心胃痛,胀满,热毒下痢,烦渴,消瘦。  

药方选录

⑴启脾进食:谷蘖四两,为末,入姜汁、盐少许,和作饼,焙干;入炙甘草、砂仁、白术(麸炒)各一两。为末,白汤点服之,或丸服。(《澹寮方》谷神丸)

⑵脾胃虚弱泄泻:茯苓、芡实、建曲、查肉、扁豆、泽泻、谷芽、甘草。(《麻疹集成》健脾止泻汤)

⑶消食,健脾,开胃,和中,生津液,益元气。治病后脾土不健者:谷芽蒸露,用以代茶。(《中国医学大辞典》谷芽露)  

化学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油、淀粉、淀粉酶、麦芽糖(maltose),腺嘌呤(adenine),胆碱(choline)以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等18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该品所含的β-淀粉酶能将糖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α淀粉酶则使之分解成短直链缩合葡萄糖,但该品所含的α-和β-淀粉酶量较少,其消化淀粉的功能不及麦芽。  

药材来源

品种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


谷芽外形(图2)

  

药材基源

⑴为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tiva L.的颖果经发芽而成。

⑵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 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  

产地溯源

全国均产,以南方各地为多。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果实呈稍扁的长椭圆形,两端略尖,长6-9mm,宽约3mm。外种坚硬,表面黄色,具短细毛,有脉5条。基部有白色线形的浆片2枚,长约2mm,淡黄色,膜质,由一侧的浆片内伸出淡黄色弯曲的初生根。内释薄膜状,光滑,黄白色,内藏果实,质坚,断面白色,有粉性。气无,味微甜。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白色。①胚乳细胞含有淀粉粒,单粒呈不规则的多角形,边缘尖锐,直径2-10μm,偶见凹形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由多数单粒组成,全形多呈卵圆形。②外稃上可见单细胞非腺毛,长150-250μm。  

理化鉴别

(l)取该品粉末2g,加水4ml置乳钵中研磨,静置片刻,吸取上层清液,滤过。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前三酮试剂,在100℃左右的供箱中,放置l-2min,呈现紫色斑块。

(2)取上述的水提取液,点于滤纸上,喷洒苯胺一邻苯二甲酸试剂,在105℃烘5min,呈现棕色斑点。  

炮制方法

1.谷芽:取拣净的稻谷,用水浸泡1-2天,捞出置容器中,上盖潮湿蒲包,每日淋水,保持湿润,至初生根(俗称芽)长约3-6mm时,取出晒干。

2.炒谷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并大部爆裂,取出放凉。焦谷芽:将谷芽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微喷清水,取出风干。

参看

  • 《中药学》- 谷芽
关键字:谷芽
上一篇: 谷精草
下一篇:骨碎补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