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秦艽
Qín Jiāo
秦艽
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秦胶、秦纠、秦爪、左宁根、秦札、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功效作用: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英文名: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毒性无毒归经胃经、胆经、肝经药性平药味辛、苦

秦艽是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治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黄疸等症的主药之一。在青海尤以黄南产的秦艽质量最佳。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中药之一,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秦艽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地理分布
  3. 生长特性
  4. 栽培技术
    1. 选地整地
    2. 种子繁殖
    3. 分株繁殖
    4. 田间管理
    5. 除草施肥
    6. 采种
    7. 采收加工
  5. 药用价值
    1. 药用用途
    2. 生物本品
    3. 药用性状
    4. 采收
    5. 中药炮制
    6. 中药鉴别
    7. 药用成分
    8. 含量测定
    9. 临床应用
  6. 真伪鉴别
  7. 参看

形态特征


Bk3cc.jpg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厘米。直根粗壮,黄圆形,多为独根,或有少数分叉者,微呈扭曲状,黄色棕色。茎单一,圆形,节明显,斜升或直立,光滑无毛。基生叶较大,披针形,先端尖,全缘,平滑无毛,茎生叶较小,对生,叶基联合,叶片平滑无毛,叶脉5出。聚伞花序由多数花簇生枝头或腋生作轮状,花冠先端5裂,蓝色或蓝紫色。蒴果长椭圆形。种子细小,距圆形,棕色,表面细网状,有光泽。花果期7-10月。  

地理分布

分布在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宁夏、河北、陕西、新疆、东北、山西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在路旁、草甸、河滩、水沟边、林下、山坡草地以及林缘,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中生植物,生于山地草甸、林缘、灌丛与沟谷中,产地海拔较高。  

生长特性

秦艽系高山药用植物。分布于海拔2400~3500米。气候冷凉。雨量较多、日照充足的高山地区,多生长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山坡草丛 中。小秦艽喜温和气候,耐寒,耐旱,多生于海拔1000~1800米山区、丘陵区的坡地、林缘及灌木丛中,以二阳坡生长较佳。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士及砂壤 上生长较好,忌积水、盐碱地、强光。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海拔1000米左右,比较温暖的山地、含有丰富腐殖质的沙质壤上或壤土为好。在选好的地上,施一次基肥,每公顷约用厩肥22500~30000千克,翻犁一次,深度30厘米左右,然后耙细整平,按120~150厘米宽作成畦。  

种子繁殖

播种分春播和秋播,播种前种于处理,种子:沙=1:3,埋在室外,经低温处理,春季解冻后,在整平的畦面上,按行距20~30厘米,开成3厘米深、3 厘米宽的钱沟,然后把拌细土的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覆一薄层细立即可。秋播在8~12月,8~9月播种当年即能出苗长出两片叶子,可移栽。每公顷用种量 7.5~15千克。  

分株繁殖

分春秋两季,春季米萌动之前,挖出根,分成小簇(生育旺盛植株旁边所生的子株及种根),每簇1~2个芽,按行距20~30厘米、株距10~20厘米栽植,穴深根据报的大小而定。栽根,埋上芽覆土3厘米左右,压实;土干要浇水,每公顷15万株。  

田间管理

播后,若遇干旱,应均匀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发芽,并盖草帘保墒,出苗50%时,把帘支高10厘米,80%出苗撤掉帘子。秦艽虽喜阳光,但怕强光照射。  

除草施肥

播种当年因幼苗细小,不使中耕,宜将地内杂草用手拔除,保持地无杂草。待苗长出2~4片叶时,进行间苗,去弱留强,按2厘米株交错留苗。并结合追施 一次稀的人畜粪尿。苗高4~5厘米时,再间苗一次,保持株距4~6厘米即可。以后各年,春季出苗时,清除地内残叶杂物,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第二次在6- 7月进行。每次松土除草后,结合施一次肥料。现蕾时每公顷施过磷酸钙375千克,除留种外,其余花蕾全部摘掉。雨季应注意排水,防止烂根。  

采种

秦艽生长到第三年以后,大量开花结果。一般在9~10月,种子呈浅黄色时,将果实带部分茎秆割回,置于通风处,后熟。待于后抖出种子,贮于干燥处。  

采收加工

播种后2~3年,即可采收。在9~11月倒苗时,全根挖起,全净茎叶、泥土,晒至半干,堆拔发汗1-2天,然后再摊开晒至全干。理顺根条,芦头约留1厘米长。根茎繁殖一年收获,一公顷产干货2250-2700千克。  

药用价值

药用用途

根入药,能祛风湿、退虚热、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低热、小儿疳积发热。
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性味:辛、苦,平。归经:归胃、肝、胆经。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止受潮。  

生物本品

为龙胆科植物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麻花秦艽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 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药用性状

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 。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 ,直径0.2~1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 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采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中药炮制

秦艽:将原药除去杂质,切去芦头,温水泡洗后捞出,沥干余水,麻袋盖闷至药材柔软,切斜厚片,晒干。饮片近圆形斜厚片,表面棕黄色,有扭曲的纵皱纹。

炒秦艽:将秦艽片置炒锅内,以文火加热,炒至药片表面微有焦斑为宜,取出摊晾。  

中药鉴别

(1) 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甲醇-浓氨试液(75:25:5) 混合液30ml,浸泡2 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约1ml,加1mol/L盐酸溶液2ml,继续蒸去氯仿,放冷,滤过。取滤液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即生成 淡黄白色沉淀;另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即生成棕红色沉淀。

(2) 取本品横断面,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黄白色或金黄色荧光。  

药用成分

含龙胆碱、龙胆次碱、秦艽丙素及龙胆苦甙。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龙胆苦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龙胆苦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同时另取本品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精密称定,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减压回收至干,残渣用适量甲醇溶解,滤过,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 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龙胆苦苷(C16H20O9)不得少于2。0%。

。  

临床应用

1. 用于风湿痹痛。秦艽功能祛风湿、舒筋络,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手足不遂等症。本品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肢体酸痛之症。

2. 用于湿热黄疸。秦艽功能化湿退黄,故可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

3. 用于骨蒸潮热。本品又能退除虚热,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摘录《中国药典》  

真伪鉴别

秦艽的商品比较复杂,常见的混淆品、类似品及伪品也较多。在收购、销售及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正品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亦称大叶秦艽)、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小秦艽G.dahurica Fisch (即兴安秦艽)、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的根。商品按药材的形态分“秦艽”“麻花艽”和“小秦艽”三种。它们的形态特征分别为:

1 秦艽

植物来源主要是秦艽(即大叶秦艽)和其变种秦艽、粗茎秦艽。其根较粗大,呈圆柱形略近圆锥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 cm,直径1~3 cm,有的根头部由数个根基合生,因而膨大可至5 cm以上,其上具有残留的茎基,并可见多数纤维状残叶维管束。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纵向扭曲的沟纹,沟中常挟带有泥土。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柔润,皮部黄色或黄棕色,木部土黄色至黄色,气特异,味苦涩。

2 麻花艽

植物来源主要为麻花秦艽。根粗大而膨松,多呈倒圆锥形,由多数小根相互缠绕交错形成,形似发辫,故名。根头部略小,中下部渐膨大,直径可达7 cm以上。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纹理,有的可见栓皮剥落。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不显油润而呈枯朽状。气微,味苦微涩。

3 小秦艽

植物来源为兴安秦艽即小秦艽,体略细小,呈圆锥形或长纺锤形,圆柱形长8~15~20 c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具纵向扭曲的沟纹,通长只有1个主根,有的自中部以下有分枝,直径一般在0.2~1 cm。体轻质松,易折断。气微,味苦,微涩。

秦艽的品质均以质坚实,色棕黄,气味浓厚,主根粗壮者为佳。一般认为西秦艽即大叶秦艽较好。

4 伪品秦艽主要有以下几种

黑大艽

也称黑秦艽。形态与秦艽相似,其根类圆柱形或近圆锥形,长10~20 cm,直径1.5~3~5 cm,根头部多为数个合生,向下渐扭结在一起。表面棕黑色,粗糙,具明显的纵向网状裂隙,有的栓皮脱落,露出浅黄白色的根皮。多数顶端有凹陷的茎痕或留有茎残基,周围残留棕色叶鞘纤维。质松脆,易折断,断面蜂窝状或中空。气微,味苦而麻。其植物来源主要是毛茛科乌头属的几种植物。如“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牛扁A ochranthum、展毛牛扁A sibircum、草地乌头A.umbrosom、西伯利亚乌头A.barbatum等,它们都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具镇痛、祛风湿的作用,具一定毒性,误用可引起中毒,应注意识别。主要区别为色泽灰暗,棕褐色,外表有网纹。

红秦艽

外形略似秦艽,表面红褐色或紫褐色,体轻疏松,折断面层次不齐,内心紫红色或有腐朽部分。植物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Salvin brzewalskii Maxim或少毛甘西鼠尾S.P.Var.glabrescensakg或鄂西鼠尾,橙色鼠尾等。其主要作用为活血祛瘀,与秦艽大不相同,不可混淆。有的地区作丹参用。

黄秦艽

为龙胆科植物滇黄芩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的根。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等,形体不规则,偶有分枝,长10~25 cm,直径0.5~2 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细密皱纹,栓皮脱落处显土黄色,质坚硬,折断面显鲜黄色,木部明显。气微,味苦。

白秦艽

或称“野秦艽”。形状近似小秦艽,色浅,暗灰色或灰白色,质较韧,其植物来源为唇形科糙苏属多种植物的根。还有个别地区误将唇形科植物独一味的根混作秦艽用,应加以区别。

参看

  • 《中药学》- 秦艽
  • 《本草纲目 · 秦艽》
关键字:秦艽
上一篇: 茄子
下一篇:秦皮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秦艽/经典中药(3)
  • 秦艽芒硝治痔疮/偏方秘方(2)
  • 秦艽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0)
  • 秦艽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7)
  • 犀角膏/膏方(2)
  • 猪骨煎/膏方(1)
  • 秦艽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中药材种植(4)
  • 秦艽酒方/药酒大全(1)
  • 枳壳秦艽酒/药酒大全(3)
  • 石藤通络酒/药酒大全(1)
  • 秦艽元胡酒/药酒大全(2)
  • 通胞酒/药酒大全(8)
  • 还童酒/药酒大全(2)
  • 秦艽萆薢酒/药酒大全(2)
  • 秦艽木瓜酒/药酒大全(2)
  • 两乌愈风酒/药酒大全(5)
  • 秦艽水提物/中药提取物(6)
  • 秦艽扶羸汤/中药方剂(2)
  • 身痛逐瘀汤/中药方剂(1)
  • 秦艽鳖甲散/中药方剂(2)
  • 秦艽/中华本草(4)
  • 黄秦艽/中华本草(3)
  • 黄秦艽/中草药汇编(4)
  • 秦艽散/中药_散剂(14)
  • 秦艽/中草药大全(5)
  • 黄秦艽/中草药大全(10)
  • 大青菌茶/药茶(21)
  • 木秦茶/药茶(6)
  • 草部·秦艽/本草纲目(3)
  • 清骨散/传统方剂(9)
  • 秦艽丸/传统方剂(10)
  • 正容汤/传统方剂(2)
  • 大秦艽汤/传统方剂(3)
  • 身痛逐瘀汤/传统方剂(4)
  • 柴胡清骨散/传统方剂(27)
  • 秦艽鳖甲散/传统方剂(13)
  • 清骨散/传统方剂(9)
  • 疏凿饮子/传统方剂(12)
  • 秦艽花/藏药标准(10)
  • 秦艽/中草药大全(35)
  • 秦艽/中国药典2015年版(15)
  • 秦艽注射液/注射液(28)
  • 秦艽散/粉散剂(17)
  • 秦艽/历史药品质量标准(3)
  • 秦艽散/历史药品质量标准(6)
  • 秦艽/中药手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