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吡咯酮注射液(聚乙烯吡咯酮人工代血浆溶液)
Injectio Polyvinylpyrrolidoni
本品为聚乙烯吡咯酮的灭菌溶液。
常用制品:3.5%聚乙烯吡咯酮250 ml。
【原料与用量】
聚乙烯吡咯酮 35.00 g
氯化钠 8.00 g
氯化钾 0.42 g
氯化钙(CaCl2·6H2O) 0.50 g
氯化镁(MgCl2·6H2O) 0.005 g
碳酸氢钠 1.68 g
1 N盐酸溶液 17.10 ml
注射用水加至 1000.0 ml
【制法】本品可用10磅30分钟热压灭菌。溶液经灭菌后,略显淡黄色,但聚乙烯吡略酮极稳定,不被破坏。
【作用与用途】本品常用于外伤性休克、大出血、烫伤、手术休克等,能维持血液恒定的容量与血压,效果与人血浆相近似,注射后一般无不良副作用。本品亦用于感染性疾患如白喉、破伤风、乙型脑炎等作辅助治疗剂。如有机染料、氰化汞等中毒,PVP能与毒物结合而由肾肚排出,以降低对机体的毒害。
【用法与用量】一次500~1000 ml,连续注射的量在一周内可达3,500 ml。
【贮藏】密闭贮存。
【注解】
1.聚乙烯吡咯酮(Polyvinylpyrrolidone或称Plasmosan,简称PVP)是由甲醛、乙炔、氨等在催化和高压条件下合成的单体N-乙烯基吡咯酮(N-Vinylpyrrolidone)聚合而成,其化学结构如下式:
PVP为化学性质不活泼、亲水性的高分子物质。呈白色或微黄色的固体粉末,具吸湿性,易溶于水,成粘稠而澄明的溶液,pH值为4.5~7.0,PVP亦溶于醇及氯仿,其分子量范围极广依合成条件的不同而异,约为5000~90000之间,以25000~40000之间最好,如分子量小于2,5000,则注射后迅速扩散至淋巴组织,对维持血容量作用不大,如分子量大于40000,则会在体内逐渐扩散至组织间隙内,排泄极慢;有些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因此分子量控制在25000~40000之间,在临床应用上效果较好。
2.PVP人工代血浆溶液的优点: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近似,注射后与血型不发生交叉干扰,不妨碍出血或凝血时间,无抗原性,不妨碍肾机能,因此肾脏病患者不忌用,不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PVP的缺点。因为它不具有输送氧的功能和其它血浆所特有的生理功能,因此长期大最使用,常使血液中血浆蛋白显著降低,而使患者引起贫血,故对大量失血的病人仍须采用输血的办法以补救之。
3.PVP在制剂中常被采用作助悬剂,如用于各种抗菌素、激素或局部麻醉药(如盐酸普鲁卡因等)的注射液,经注入人体后,能阻滞和延缓药物的吸收,使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