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纲目》
【拼音名】Zūn Yú
【别名】鮅(《尔雅》),赤眼鱼(《说文》),红目鳟(《脊椎动物分类学》)。
【来源】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
【原形态】
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体长约30厘米。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颌两侧有2对不明显的短须。下咽齿3行,顶端钩状。眼大。鳞圆形,侧线鳞43~48。背鳍Ⅲ7~8,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Ⅲ7~8。体背深黑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鳞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块,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眼上半部有一块红斑。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栖息于流速较慢的水中。
【生境分布】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性味】
①《七卷食经》:味酸,热。
②《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暖胃和中。
【注意】
①《七卷食经》:多食发疮。
②《纲目》:多食动风热,发疥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关键字: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