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华本草> 浏览文章

【出处】1.《名医别录》:菝葜,生山野,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2. 陶弘景:此有三种,大略根苗并相类,菝葜茎紫短小,多细刺,小减萆XIE而色深,人用作饮。

3.《唐本草》:陶云三种相类,非也。萆XIE有刺者,叶粗相类,根不相类,萆XIE细长而白,菝葜根作块结,黄赤色,殊非狗脊之流也。

4.《本草图经》:菝葜,近京及江,浙州郡多有之。苗茎成蔓,长二,三尺,有刺。其叶如冬青,乌药叶,又似菱

【拼音名】Bá Qiā

【英文名】Chinaroot Greenbier Rhizome

【别名】金刚根、金刚骨、金刚藤、山梨儿、铁刷子、铁菱角、金刚刺、金刚头、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力、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马甲、硬饭头、冷饭头、龙爪菜、普贴、鸡肝根、路边刷、鲎壳刺、铁刺苓、饭巴铎、冷饭巴、金刚鞭、马鞍宫、马加刺兜、马加勒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milax china L.

采收和储藏:2月或8月采挖根茎,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

【原形态】菝葜,攀缘状灌木。高1-3m。疏生刺。根茎粗厚,坚硬,为不规则的块根,粗2-3cm。叶互生;叶柄长5-15mm,约占全长的1/3-1/2,具宽0.5-1mm的狭鞘,几科都有卷须,少有例外,脱落点位于靠近卷须处;叶片薄革质或坚纸质,卵圆形或圆形、椭圆形,长3-10cm,宽1.5-5(-10)cm,基部宽楔形至心形,下面淡绿色,较少苍白色,有时具粉霜。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几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总花梗长1-2cm,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较少稍延长,具小苞片;花绿黄色,外轮花被片3,长圆形,长3.5-4.5mm,宽1.5-2mm,内轮花被片,稍狭。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3,花药比花丝稍宽,常弯曲;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15mm,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木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化东、中南、西南、及台湾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扁柱形,略弯曲,或不规则形,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结节膨大处有圆锥状突起的茎痕、芽痕及细根断痕,或留有坚硬折断的细根,呈刺状,节上有鳞叶;有时先端残留地上茎。质坚硬,断面棕黄色或红棕色,粗纤维性。气微味,味微苦。以根茎粗壮、断面色红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浅棕红色。①淀粉粒类圆形或半圆球形,直径5-30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飞鸟状;复粒较少,2-4分粒组成。②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淡黄色或红棕色,类圆形、长椭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0-195μm,壁厚8-45μm,木化,孔沟明显,胞腔较小,有的含红棕色物。③短纤维易见,淡黄色长方形或短梭状,壁微木化。④草酸钙针晶长75-140μm,偶有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

【化学成份】根含菝葜素(smilaxin),异内杞甙(isoengelet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柰素(kaempferide),二氢山柰素(dihydrokaempfer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ylglucoside),薯蓣皂甙的原皂甙元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methylprotogracill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等。新替告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新替告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1. 利尿,解毒作用: 煎剂对犬急性利尿实验,不能使尿量增加,对急性汞中毒大白鼠亦无利尿作用,但能使尿中排汞量略增加,对正常家兔及急性汞中毒家兔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2. 抗锥虫作用:25%与50%的煎剂,不论灌胃或腹腔注射,均能暂时抑制马疫锥虫的繁殖,延缓小白鼠的死亡时间,但不能清除血中锥虫使小白鼠得以治愈。不论灌胃或注射均使小白鼠出现鼓肠。前者与马齿苋合用疗效增加,副作用减少,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菝葜水煎液6%浓度,醇浸液3%浓度,平板法试验对炭疽杆菌有抑菌作用。

【炮制】将原药用清水浸洗,润透,切成薄片,晒干。

【性味】甘;酸;性平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肠,10-30g;或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经疏》:“忌茗、醋。”

【各家论述】1.《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

2.《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瘟瘴。

3.《品汇精要》:散肿毒。

4.《纲目》:治消渴,血崩,下利。

5.《本草原始》:利小便。

6.《医林纂要》:缓肝坚肾,清小肠火,化膀胱水。治恶疮,毒疮,虫毒。

7.《南京民间药草》:化痰止咳。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

8.《福建民间草药》:治疝气。

9.《江苏植药志》:泡酒服治心头痛。

10.《浙江民间草药》:治流火。

11.《四川中药志》:清热,除风毒。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

12.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治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肠炎腹泻。

13. 江西《中草药学》:解毒祛风,为疮痈要药。治历节痛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癣。

14.《纲目》:菝葜,气温味酸,性涩而收,与萆XIE仿佛。

关键字:
上一篇: 拔毒散
下一篇:菝葜叶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