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拼音名】Xiǎo Biǎn Xù
【别名】姑巴草、扁竹、水米草、汗多草、黑鱼草、习见蓼、米子蓼、地茜、铁马齿苋、扁蓄、米碎草、小叶扁蓄、猪牙草、节节红、节节花、红节草、虱蓖草、糟麻草、地兔草、水扁蓄、细叶锅巴草、锅巴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腋花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Plebeium R.Br·
采收和储藏:开花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茎匍伏状,多分枝,长15-30cm;枝披散,柔弱,平滑或具白色略粗糙的线条,节间通常短于叶。叶互生;无柄;托叶鞘膜质透明,边缘撕裂状;叶线狭长圆形或稍匙形,较小,长6-18mm,宽2-5mm,先端钝,基部渐狭成一短柄。花极小,具短柄,1-3朵簇生于托叶鞘内;花被长不及2mm,5深裂,裂片绿色,边缘白色;雄蕊5,中部以下与花被合生,较花被短;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花、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原野、荒地、路旁。
资源分布:我为长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陕西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腋花寥的花中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arabinoside)和芸香甙(quercetin 3-ruti-noxide)[1],还含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acid),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anol)和β-谷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2]。
【性味】苦;性凉
【归经】膀脱;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清热解毒;化湿杀虫。主热淋;石淋;黄疸;痢疾;恶疮疥癣;外阴湿痒;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