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鉴定> 浏览文章
  【鉴定中药材名】九香虫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蝽科动物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体。

  【药材历史考证】九香虫的始载本草《本草纲目》曰:“九香虫,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黾,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本品相符。

  【动物形态鉴定】全体呈六角状长卵圆形,长18~20mm,宽约10mm,褐色带紫红色,有铜色光泽。头部狭尖,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呈卵圆形,位于近基部内侧。单眼一对,橙黄色。喙较短。触角一对,5节,前4节黑色,第5节除基部外为红黄色。第1节较粗,圆筒状,长为第2节之半,其余4节较细长而扁,第2节长于第3节。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规则横皱纹。前胸背板前狭后阔,两侧近乎斜直,前缘凹进,后缘略拱出,中部横直,侧角显著。小盾片大。背翅2对,胸足3对,后足最长,附节3。后胸腹背板近前缘区有2个孔,位于后足基前外侧,能放出臭气。侧接缘黑色,每节中间有暗红黄色斑点,腹部背面为红褐色。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cm,宽约1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头部小,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状,单眼1对,触角1对各5节,多已脱落。背部有翅2对,外面的1对基部较硬,内部1对为膜质,透明;胸部有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

  【药材显微鉴定】粉末特征:棕红色。①体壁碎片呈深棕色,表面有鱼鳞状突起并有黄色凹窝散在,上有短刚毛着生,刚毛长3~4μm。②横纹肌纤维较多,单个或成束,多碎断呈薄片状,有细密横纹,明暗相间呈波状纹理。③气管壁碎片淡棕色,具棕色螺旋丝,排列呈栅栏状,丝间有淡灰色小斑点。

  【生境分布】成虫与若虫均稍有群居性。喜食瓜类作物。在土块、石块下及石缝中越冬。3月上旬出现,4-7月产卵孵化,8月羽化为成虫,10月后越冬。分布于华东、西南及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地。主产于四川。

  【采集加工】1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置适宜容器内,用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

  【饮片炮制

  1.九香虫:除去杂质。

  2.炒九香虫:取净九香虫,照清炒法炒至有香气。

  【性能功用】咸,温。归肝经、脾经、肾经。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内服:3~9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木箱内衬以油纸贮藏,防潮、防蛀。


关键字:九香虫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