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铁上焙焦(《圣惠方》),炼制、酒制、浸制(《总微》),酒炖(《妇人》)等方法。明代有汤浸(《普济方》)、乳汁制(《保元》)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蟾酥粉:取原药材,捣碎,研成细粉。
2、酒蟾酥:取原药材,捣碎,用白酒浸渍,不断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蟾酥10千克用白酒20千克。
3、乳蟾酥:取原药材,捣碎,用鲜牛奶浸渍,不断搅动至稠膏状,干燥,研粉。蟾酥每10千克用牛奶20千克。
【饮片性状】蟾酥粉呈棕褐色粉末状,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酒蟾酥仍为棕褐色粉末。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
【质量标准】蟾酥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含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基配基的总量不得少于6.0%。
【炮制目的】蟾酥味辛,性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能。
生蟾酥有毒,作用峻烈,多制成丸、散用或外用。生品质硬难碎,并对操作者有刺激性。
经酒制后,便于粉碎,降低毒性,并能减少对操作者的刺激性。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等症。
【临床应用】
1、牙痛常与雄黄、甘草、朱砂研极细,水泛丸如粟子大,填牙痛处,并塞以棉花以防脱落,对风火牙痛及龋齿痛有速效,如牙痛一粒丸(《中国药典》)。
2、疔疮常配黄丹以白面为丸,麦粒大,针破患处,纳入一丸,如蟾酥丸(《济生方》)。
3、咽喉肿痛常与牛黄、雄黄、麝香、朱砂、珍珠为末,百草霜为衣,内服外用有解毒消肿之效,用于咽喉肿痛,痈疽疮疖,如六神丸(《中国药典》)。
4、腹痛神昏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同用,可开窍醒神,辟秽止痛,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5、恶性肿瘤常与天龙、龙葵、藤梨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蛇毒等同用,治疗肝癌、肠癌。
6、毒疮常与没药、硼砂、寒水石、雄黄等研为细末,泛丸绿豆大,朱砂为衣,内服治一切疔疮,毒疮,出汗则愈,如飞龙夺命丹(《痈疽验方》)。
【现代研究】蟾酥主要含甾族化合物,总名蟾蜍二烯内酯,其中包括蟾蜍它灵、华蟾蜍精、华蟾蜍它灵、蟾蜍灵等多种。中国蟾蜍蟾酥中分出的华蟾蜍毒素,酸解后产生华蟾蜍精、辛二酸和氨基酸。
实验表明,蟾酥酒浸干燥后,容易粉碎。蟾酥在酒制前后成分无变化,但总强心甾含量酒制后提高了。认为酒制不仅利于粉碎而且增强药效。以蟾酥中活性成分之一酯蟾毒配基为指标,对生品、酒制品、乳制品进行含量测定比较,结果生品高于酒制品,酒制品又高于乳制品,三者薄层图谱行为基本一致,唯乳制品前沿处多一斑点。
不同的炮制品毒性比较结果,其毒性大小依次为:滑石粉炮制品>鲜牛奶炮制品>60%乙醇炮制品,认为以传统酒制法既经济又节省时间,且标准易掌握。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焙制、蒸制等。
2、文献摘录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白,安置竹筒内盛之,真者轻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纲目》)。色黄体重味辛,其汁不可人目,令人赤肿盲(《原始》)。
【总结】蟾酥的炮制方法从宋代开始有焙制、炼制及酒制,但叙述简单,至清代提出辅料炮制规格,要用陈酒或烧酒化透,乳汁制始于明代,但法中只简略提到乳化、乳浸,至清代才有较详细的工艺记载。蟾酥在古代的各种炮制方法,至今仍沿用。目前,大部分地区都是用酒制法。乳浸蟾酥的方法,在山东、北京、天津也有采用。另外,关于蟾酥的软化问题,有的采用微洒水润潮,闷2~3天,候软取出,切薄片,晒干,研粉过筛。有的采用烘软的方法,切片,并置石灰缸中埋2~3天,干燥,研粉。还有的蒸软后切片,干燥研粉。总之,各地蟾酥软化切制的方法尚需研究。
蟾酥浆忌人目。目前用蟾酥为原料已开发有六神丸、蟾酥锭、蟾酥丸、速效救心丸等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