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草药大全> 浏览文章
【出处】《食性本草》
【拼音名】Lù Jiǎo Cài
【别名】猴葵,鹿角(《南越志》),纶(《通志》),赤菜(《闽书》),山花菜(《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海萝科植物海萝的藻体。
【原形态】
藻体紫红色,高4~10厘米,可达15厘米;自盘状固着器丛生具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分枝处常缢缩。枝可达4毫米宽,亚圆柱形。内部组织疏松或中空。藻体有时出现扁塌的现象。四分孢子囊散布在皮层中,十字形分裂。成熟的囊果很小,圆球形或半球形,突出表面,密密地散布在藻体上。
多生长在中潮带和高潮带下部的岩石上,常丛生成群。
【生境分布】我国沿海,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台湾的基隆、雷州半岛的硇州岛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含氮2.36%,可溶盐12.76%,水浸后灰分4.04%,碘0.0043%,氧化钾1.54%,氯化钾2.44%。灰分中含钠、钾、硅、铝、磷、铁、钙、镁、硫、锰、铜、钛、硼;粘液内含甲基半乳糖甙、3,6-去水半乳糖二甲基缩醛、甲基木糖甙琼脂二糖二甲基缩醛D-半乳糖以及由半乳糖、木糖、2-酮基葡糖酸和3,6-去水半乳糖组成的硫酸多糖。又含牛磺酸。
【性味】
咸,寒。
①《养生要集》:味咸,冷利。
②孟诜:微毒。
③《纲目》:甘,大寒,滑,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消食,化痰。治劳热,痰结,痞积,痔疾。
①《食性本草》: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
②《日华子本草》:解面热。
③《岭南采药录》:消痰下食。治一切痰结痞积,痔毒。以之作海藻酒,治瘿气;以之作琥珀糖,去上焦浮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浸酒。
【注意】
①《养生要集》:食之动嗽。
②孟诜:丈夫不可久食,发痢疾,损腰肾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少颜色。
【摘录】《中药大辞典》
关键字:鹿角
上一篇: 鹿角
下一篇:鹿角草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鹿角霜蒲公英治龟头炎/偏方秘方(4)
  • 鹿角霜治附件炎/偏方秘方(3)
  • 鹿角霜熟地治丹毒/偏方秘方(3)
  • 鹿角霜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2)
  • 鹿角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3)
  • 鹿角胶颗粒/中成药大全(5)
  • 鹿角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5)
  • 扶阳益火膏/膏方(3)
  • 鹿角胶煎/膏方(1)
  • 专翕大生膏/膏方(1)
  • 长春方/膏方(1)
  • 龟鹿二仙酒/药酒大全(32)
  • 鹿附补阳酒/药酒大全(4)
  • 温肾益髓酒/药酒大全(15)
  • 参鹿补肾酒/药酒大全(2)
  • 保真酒/药酒大全(4)
  • 鹿角生血酒/药酒大全(5)
  • 参鹿酒/药酒大全(7)
  • 鹿甲酒/药酒大全(3)
  • 茄皮鹿角酒/药酒大全(6)
  • 阳和汤/中药方剂(1)
  • 龟鹿二仙胶/中药方剂(2)
  • 鹿角藤/中国植物志(4)
  • 鹿角霜/中药图谱(6)
  • 鹿角胶/中药图谱(3)
  • 鹿角/中药图谱(7)
  • 太白鹿角/中华本草(4)
  • 鹿角霜/中华本草(5)
  • 鹿角芦荟/中华本草(4)
  • 鹿角胶/中华本草(4)
  • 鹿角草/中华本草(6)
  • 鹿角/中华本草(3)
  • 大萼鹿角藤/中华本草(5)
  • 鹿角草/中草药汇编(6)
  • 大萼鹿角藤/中草药汇编(3)
  • 鹿角/中药材(12)
  • 太白鹿角/中草药大全(3)
  • 鹿角霜/中草药大全(3)
  • 鹿角芦荟/中草药大全(4)
  • 鹿角胶/中草药大全(5)
  • 鹿角草/中草药大全(3)
  • 鹿角/中草药大全(2)
  • 大萼鹿角藤/中草药大全(3)
  • 鹿 角/中药材(25)
  • 龟鹤二仙茶/药茶(4)
  • 菜部·鹿角菜/本草纲目(3)
  • 龟鹿二仙胶/传统方剂(4)
  • 阳和汤/传统方剂(8)
  • 二十五味鹿角丸/藏药标准(5)
  • 鹿角霜/中国药典2015年版(18)
  • 鹿角胶/中国药典2015年版(31)
  • 鹿角/中国药典2015年版(23)
  • 鹿角/历史药品质量标准(4)
  • 鹿角霜/历史药品质量标准(4)
  • 鹿角胶/历史药品质量标准(7)
  • 大萼鹿角藤/中药手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