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鹿角胶
Lù Jiǎo Jiāo
鹿角胶
别名:白胶、鹿胶
功效作用: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用于阳痿滑精,腰膝酸冷,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
英文名:Deerhorn Glue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毒性无毒归经肝经、肾经药性温药味甘、咸

【药 名】

鹿角胶

【拼 音】

LUJIAOJIAO

【来 源】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胶块。

【功 效】

补血,益精。

【药物配伍】

《本草经集注》:“得火良。畏大黄。”配龟版胶:滋阴益肾。配阿胶:填精益血而补阴中之阳。配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壮阳。

【别 名】

白胶(《本经》)、鹿胶(《本经逢原》)

【处方名】

鹿胶、白胶

【动植物资源分布】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鹿角分砍角和退角二种,砍角:在10月至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多不带脑骨。

【拉丁名】

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laphus L.  

目录

  1. 主 治
  2. 性味归经
  3. 用药忌宜
  4. 炮制方法
  5. 药理作用
  6. 鉴别
  7. 中药化学成分
  8. 各家论述
  9. 食疗价值
  10. 生态环境
  11. 参看

主 治

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阴疽,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补血,益精。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阴疽,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

②《别录》:"疗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跌伤损。"

③《药性论》:"主男子肾藏气衰虚劳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④《医学入门》:"主咳嗽,吐血,咯血,嗽血,尿血,下血。"

⑤《纲目》:"治劳嗽,尿精,尿血,疮疡肿毒。"

⑥《玉楸药解》:"温肝补肾,滋益精血。治阳痿精滑,跌打损伤。"

⑦《吉林中草药》:"补脑,强心。治大脑水肿。"  

性味归经

甘咸,温。①《本经》:“味甘,平。”②《别录》:“温,无毒。”③《本草正》:“味甘咸,气温。”

入肝、肾经。①《本草汇言》:“入手足少阴、厥阴经。”②《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刀

【用法用量】

内服:开水或黄酒溶化,2~4钱;或入丸、散、宫剂。  

用药忌宜

阴虚阳亢者忌服。②《本草经疏》:“肾虚有火者不宜用,以其偏于补阳也;上焦有痰热及胃家有火者不宜用,以其性热复腻滞难化也。凡吐血下血,系阴虚火炽者,概不得服。” ③《本草汇言》:“肠胃有郁火者,阳有余阴不足者,诸病因血热者,俱忌用之。苟非精寒血冷,阳衰命门无火者,不可概用。”  

炮制方法

鹿角胶熬制时间多在11月到翌年3月;先将鹿角锯成小段,长10-15厘米,置水中浸漂,每日搅动并换水1-2次,漂至水清,取出,置锅中煎取胶液,所复煎至胶质尽出,角质酥融易碎时为止。将煎出有胶液,过滤合并(或加入黄酒3%,冰糖5%)至稠膏状,倾入凝胶槽内,俟自其自然冷凝,取出,分切为小块,阴干。每块重约5克,即为鹿角胶。

【考 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药理作用

1.对人体的淋巴母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效果较大肠菌脂多糖强。

2.对血细胞的影响:能促进周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量增加。

3.对肌营养及钙的影响:3.1.对特别饲料饲养所选的豚鼠进行性肌营养障碍证,有显着的防治和治疗作用。

3.2.促进钙的吸收和体内的潴留,使血中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甘氨酸有关,钙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消肿和抗过敏作用。  

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1g,加10ml水溶解,其Ph为6.6水溶液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可见蓝色荧光。

(2)取上述溶液2ml,加50%丙酮或50%乙醇均不呈现明显浑浊。

(3)取本品1g,加乙醇10ml溶解,取1ml乙醇溶液:①加茚三酮试液数滴显紫色;②取乙醇溶液1ml,加1%硫酸铜和40%氢氧化钠溶液等量混合液3-5滴,振摇后,呈紫红色。

(4)取乙醇溶液加醋酐-浓硫酸,现红紫,继之呈黑绿色。

大多呈方片状,长宽各2~3厘米,厚约5毫米。表面黑棕色,光滑,显红棕色半透明。一侧有黄白色多孔性的薄层,系冷却时浮面的泡沫干燥而成。质坚而脆,断面玻璃状。气无,味微甘。以切面整齐、平滑,棕黄色、半透明,无腥臭气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

参见“鹿角”条。含胶质、磷酸钙、碳酸钙、磷酸镁、氨基酸及氮化物等。

【附方】

①治虚劳:鹿角胶(以酒浸胶数日,煮糊丸众药)、鹿角霜(碾为细末)、菟丝子(净洗,酒浸两宿,蒸,研)、柏子仁(别研)、熟地黄(酒浸两宿,蒸,焙,余酒入在胶内)各十两。先焙鹿角霜、菟丝子、地黄干,碾为细末,枯子仁在众药内研,却将鹿角胶酒约三、四升,煮作糊,于石臼内杵二千余下,令熟,丸如梧子大。早晚空心五十丸至一百丸止,逐日早晚服,盐汤或酒任下。(《百选方》斑龙丸)

②治五劳七伤,身无润泽,腰脊疼痛,四肢沉重,久服填骨髓,好颜色,祛风气,润鬓发:鹿角胶三两(捣碎,炒令黄燥,捣罗为末),牛乳一升,白蜜一合,牛酥一合,生姜汁一合。上五味,先煎乳,欲熟,即下胶,消讫,次下姜汁,次下蜜,唯须缓八,煎十余沸,倾于瓷器中,仍数数搅,勿令酥浮于上,待凝,以竹刀割为小片。每食后,细细含咽之。(《圣惠方》鹿角胶煎方)

③治虚劳梦泄:鹿角胶一两(研碎,炒令黄燥),覆盆子一两,车前子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鹿角胶散)

④治虚劳尿精:鹿角胶三两。末之,以酒二升和,分温为三服,瘥止。(《千金方》)

⑤治吐血不止:鹿角胶一两(炙黄,为末),生地黄汁一升合。同于铜器中盛蒸之,令胶消,分温二服。(《圣惠方》鹿角胶方)

⑥治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鹿角胶(炙燥)、黄蘖(蜜炙)各十两,杏仁四十九枚(麸炒)。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用温水调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鹿角胶散)

⑦治溺血,阳虚血走,脉细者:鹿角胶三两,大熟地五两,血余炭三两。二味为末,溶鹿胶代蜜丸。淡盐汤下三钱。(《医略六书》鹿角胶丸)

⑧治妊娠胎动,漏血不止:鹿角胶(炙燥)一两,人参、白茯苓各半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鹿角胶汤)

⑨治妇人白带下不止,面色萎黄,绕脐冷痛:鹿角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白龙骨一两,桂心一两,当归一两(微炒),附子二两(炮裂),白术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鹿角胶散)

⑩治鹤膝风,贴骨疽及-切阴疽:鹿角胶三钱,熟地一两,肉桂一钱(研粉),麻黄五分,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⑾治汤火疮:水煎鹿角胶令稀稠得所,待冷涂疮。(《斗门方》)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凡作劳之人,中气伤绝,四肢作痛,多汗或吐血下血,皆肝、心受病。白胶味甘气温,入二经而能补益中气,则绝伤和、四肢利、血自止、汗自敛也。折跌伤损,则血瘀而成病,甘温入血,通行又兼补益,故折跌伤损自愈。妇人血闭无子,及崩中淋露,胎痛不安,腰痛羸瘦者,皆血虚肝肾不足之侯,温肝补肾益血,则诸证自退,而胎自得所养也。"

②《本草汇言》:"鹿角胶,壮元阳,补血气,生精髓,暖筋骨之药也。前古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血气精髓筋骨肠胃。虚者补之,损者培之,绝者续之,怯者强之,寒者暖之,此系血属之精,较草木无情,更增一筹之力矣。"

③《本经逢原》:"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能如茸之力峻耳。互参二条《经》旨,乃知茸有交通阳维之功,胶有缘合冲任之用。然非助桂以通其阳,不能除寒热惊痫;非龟、鹿二胶并用,不能达任脉而治羸瘦腰痛;非辅当归、地黄,不能引入冲脉二治妇人血闭胎漏。至若胶治伤中劳绝,即茸主漏下恶血也;胶之补中益气力,即茸之益气强志也。历考《别录》、《外台》、《千金》等方,散血解毒居多,非如近世专一温补为务,殊失一脉相传之义。"  

食疗价值

鹿角经水煎熬,去渣后浓缩而成的固体胶。

味甘、咸,性温。能温补肝肾,益精血,止血。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虚弱消瘦,虚寒性吐血,崩漏,尿血等。可入粥中食(《寿世青编》),或与人参、阿胶之类同用,作羹汤等。一日~10g。溶化用。  

生态环境

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参看

  • 《中药学》- 鹿角胶
关键字:鹿角
上一篇: 鹿角
下一篇:鹿角霜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鹿角霜蒲公英治龟头炎/偏方秘方(4)
  • 鹿角霜治附件炎/偏方秘方(3)
  • 鹿角霜熟地治丹毒/偏方秘方(3)
  • 鹿角霜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2)
  • 鹿角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3)
  • 鹿角胶颗粒/中成药大全(5)
  • 鹿角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5)
  • 扶阳益火膏/膏方(3)
  • 鹿角胶煎/膏方(1)
  • 专翕大生膏/膏方(1)
  • 长春方/膏方(1)
  • 龟鹿二仙酒/药酒大全(32)
  • 鹿附补阳酒/药酒大全(4)
  • 温肾益髓酒/药酒大全(15)
  • 参鹿补肾酒/药酒大全(2)
  • 保真酒/药酒大全(4)
  • 鹿角生血酒/药酒大全(5)
  • 参鹿酒/药酒大全(7)
  • 鹿甲酒/药酒大全(3)
  • 茄皮鹿角酒/药酒大全(6)
  • 阳和汤/中药方剂(1)
  • 龟鹿二仙胶/中药方剂(2)
  • 鹿角藤/中国植物志(4)
  • 鹿角霜/中药图谱(6)
  • 鹿角/中药图谱(7)
  • 太白鹿角/中华本草(4)
  • 鹿角霜/中华本草(5)
  • 鹿角芦荟/中华本草(4)
  • 鹿角胶/中华本草(4)
  • 鹿角草/中华本草(6)
  • 鹿角/中华本草(3)
  • 大萼鹿角藤/中华本草(5)
  • 鹿角草/中草药汇编(6)
  • 大萼鹿角藤/中草药汇编(3)
  • 鹿角/中药材(12)
  • 太白鹿角/中草药大全(3)
  • 鹿角霜/中草药大全(3)
  • 鹿角芦荟/中草药大全(4)
  • 鹿角胶/中草药大全(5)
  • 鹿角草/中草药大全(3)
  • 鹿角菜/中草药大全(4)
  • 鹿角/中草药大全(2)
  • 大萼鹿角藤/中草药大全(3)
  • 鹿 角/中药材(25)
  • 龟鹤二仙茶/药茶(4)
  • 菜部·鹿角菜/本草纲目(3)
  • 龟鹿二仙胶/传统方剂(4)
  • 阳和汤/传统方剂(8)
  • 二十五味鹿角丸/藏药标准(5)
  • 鹿角霜/中国药典2015年版(18)
  • 鹿角胶/中国药典2015年版(31)
  • 鹿角/中国药典2015年版(23)
  • 鹿角/历史药品质量标准(4)
  • 鹿角霜/历史药品质量标准(4)
  • 鹿角胶/历史药品质量标准(7)
  • 大萼鹿角藤/中药手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