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经典中药> 浏览文章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名】蜈蚣

  【别名】天龙、百脚、百足虫、天虫、吴公、千足虫。

  【英文名】Scolopendra。

  【药用部位】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L.Koch.的全体。

  【动物形态】体扁平而长,全体由22个同形环节构成。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前端较窄而突出。头板和第1背板为金黄色,生触角l对,单眼4对;头部之腹面有颚肢1对,上有毒钩;颚肢底节内侧有1矩形突起,上具4枚小齿,颚肢齿板前端具小齿5枚。身体自第2背板起为墨绿色,末板黄褐色。背板自第2~19节各有2条不显著的纵沟;腹板及步肢均为淡黄色,步肢21对,足端黑色,尖端爪状;末对附肢基部侧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l棘,背面内侧l~3棘。

  【产地分布】栖居于潮湿阴暗处,食肉性。伞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端,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

  【药材性状】扁平长条形,由22个体节组成。头部暗红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有触角及颚肢各1对。躯干部第1背板与头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4~22背板上常有2条纵沟线,腹部淡黄或棕黄色,皱缩;自第2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状,最末1对步足尾状,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臭气,味辛、微咸。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肝经。

  【功效与作用】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

  【临床应用】用量3~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药理研究】蜈蚣提取物对戊四氮、纯烟碱及硝酸士的宁碱引起的惊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的功能;还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抗衰老和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功能。

  【化学成分】蜈蚣含有2种类似蜂毒的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还含有胆甾醇、脂肪酸、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

  【使用禁忌】蜈蚣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及孕妇禁用。

  【配伍药方】①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濡门事亲》蜈蚣散)

  ②治瘰疬溃疮: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神枕方》)

  ③治一切便毒,连连作痛,更不肿起,名曰阴毒:活蜈蚣二条,炭火烧存性,为末。好酒调服。食前下。(《直指方》秘传独圣散)

  ④治蛇咬:白芷30克(取白色者),雄黄15克,蜈蚣三条,樟脑9克。各为极细末。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洞天奥旨》蜈蚣散)

  ⑤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关键字:蜈蚣
上一篇: 海蛤壳
下一篇:蟾酥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蜈蚣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6)
  • 蜈蚣当归治阳痿/偏方秘方(1)
  • 蜈蚣鸽蛋治早泄/偏方秘方(3)
  • 酒制蜈蚣治不射精症/偏方秘方(5)
  • 蛇蜕蜈蚣治外阴白斑/偏方秘方(5)
  • 蝉衣蜈蚣散治破伤风/偏方秘方(4)
  • 水蛭蜈蚣治中风/偏方秘方(1)
  • 全蝎蜈蚣治癫痫/偏方秘方(47)
  • 蜈蚣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7)
  • 蜈蚣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5)
  • 蜈蚣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6)
  • 蜈蚣养殖技术与饲养管理/中药材种植(5)
  • 白蚣酒/药酒大全(0)
  • 麻根四虫酒/药酒大全(6)
  • 硫雄蜈蚣酒/药酒大全(4)
  • 三虫酒/药酒大全(0)
  • 搜风酒/药酒大全(1)
  • 蜈蚣雄黄樟脑酊/药酒大全(1)
  • 消疬散/药酒大全(3)
  • 蜈蚣七酒/药酒大全(4)
  • 撮风散/中药方剂(5)
  • 止痉散/中药方剂(28)
  • 蜈蚣藤/中药图谱(3)
  • 蜈蚣萍/中药图谱(8)
  • 蜈蚣兰/中药图谱(6)
  • 蜈蚣草/中药图谱(6)
  • 蜈蚣/中药图谱(7)
  • 水蜈蚣/中药图谱(9)
  • 岩蜈蚣/中华本草(5)
  • 向天蜈蚣/中华本草(10)
  • 蜈蚣藻/中华本草(6)
  • 蜈蚣藤/中华本草(3)
  • 蜈蚣七/中华本草(3)
  • 蜈蚣萍/中华本草(5)
  • 蜈蚣兰/中华本草(4)
  • 蜈蚣刺/中华本草(4)
  • 蜈蚣/中华本草(5)
  • 水蜈蚣/中华本草(4)
  • 石蜈蚣/中华本草(4)
  • 蜈蚣藤/中草药汇编(6)
  • 蜈蚣七/中草药汇编(3)
  • 蜈蚣兰/中草药汇编(5)
  • 蜈蚣草/中草药汇编(6)
  • 水蜈蚣/中草药汇编(3)
  • 入地蜈蚣/中草药汇编(8)
  • 扒地蜈蚣/中草药汇编(3)
  • 蜈蚣/中药材(14)
  • 岩蜈蚣/中草药大全(10)
  • 向天蜈蚣/中草药大全(4)
  • 蜈蚣藻/中草药大全(5)
  • 蜈蚣藤/中草药大全(62)
  • 蜈蚣旗根/中草药大全(5)
  • 蜈蚣七/中草药大全(3)
  • 蜈蚣萍/中草药大全(4)
  • 蜈蚣兰/中草药大全(8)
  • 蜈蚣刺/中草药大全(3)
  • 蜈蚣草根/中草药大全(5)
  • 蜈蚣草/中草药大全(6)
  • 蜈蚣/中草药大全(8)
  • 水蜈蚣/中草药大全(6)
  • 石蜈蚣/中草药大全(6)
  • 舌状蜈蚣藻/中草药大全(6)
  • 入地蜈蚣/中草药大全(6)
  • 铺地蜈蚣/中草药大全(2)
  • 飞天蜈蚣/中草药大全(9)
  • 大飞天蜈蚣/中草药大全(3)
  • 水蜈蚣/中药材(26)
  • 郁皂茶/药茶(3)
  • 虫部·蜈蚣/本草纲目(2)
  • 扒地蜈蚣/中草药大全(9)
  • 止痉汤/传统方剂(5)
  • 蜈蚣/中草药大全(24)
  • 蜈蚣/中国药典2015年版(33)
  • 水蜈蚣颗粒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7)
  • 蜈蚣/历史药品质量标准(9)
  • 入地蜈蚣/中药手册(7)
  • 水蜈蚣/中药手册(8)
  • 蜈蚣/中药手册(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