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方剂> 浏览文章
  【方剂名】新加黄龙汤,出自清·《温病条辨》。

  【组成】细生地黄五钱(15克)、生甘草二钱(6克)、人参一钱五分,另煎(4.5克)、生大黄三钱(9克)、芒硝一钱(3克)、玄参五钱(15克)、连心麦门冬五钱(15克)、当归一钱五分(4.5克)、海参二条、姜汁六匙。

  【用法】水煎,分3次冲参汤,姜汁送服,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候一二时不便,再服;一昼夜不便,更服;一服即得便,止后服。

  【功效】滋阴益气,泻结泄热。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症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临床病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中风便秘、外眼炎症、重症急性胰腺炎、肝硬化腹水等病症。

  1.中风便秘:60例本病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服药后,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候一二小时不便,再服,口服或鼻饲,5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果导片。疗效判定标准(自拟):大便通畅,伴发症状消失,排便间隔正常为痊愈;大便易于排出,伴发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排便间隔基本正常为显效;大便较易于排出,伴发症状改善,排便问隔明显缩短为有效;治疗后大便仍未排除或排除困难,伴发症状无明显变化为无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治疗组有腹泻6例,停药后好转。(《中医药学报》2009年第5期)

  2.外眼炎症:用本方加减治疗西医不愈的重症麦粒肿、眶蜂窝组织炎、泪腺炎36例。疗效标准:结合临床经验拟定。临床红肿、疼痛症状消退,或经化脓后排出脓液而消退,且日后无任何后遗症为治愈;炎症范围明显缩小、局限,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治疗结果:36例中治愈34例,好转2例,无无效者,总有效率100%。(《现代中医药》2005年第2期)

  3.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方法:48例患者均在发病72小时内手术,于术后第2日起空肠造瘘口注入本方加减方煎液。用药频率视大便情况调整.以每日2次大便为宜。对照组不采用中药治疗。疗效观察:胃肠功能恢复判断指标24小时胃肠减压管引流量低于200毫升,肠鸣音每分钟>3次,每日大便次数>2次。结果: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3.1±0.5日、住院时间23.5±2.6日、并发症发生率20.8%、治疗失败率4.2%,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前后血清TNF- a(ng/ml)(7.14±1.92,1.87±2.08)、IL-6( pg/ml)(326.16±12.16,68.75±2.98)、IL-8( pg/ml) (416.22±10.99)。治疗组对于TNF-α、IL-6、IL-8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江苏中医药》2008年第7期)

  4.肝硬化腹水:本方化裁治疗(太子参20~30克,玄参10~15克,麦门冬10~15克,生地10~15克,大黄3~6克,炒白术10~15克,茯苓10~15克,猪苓10~15克,车前子10~15克,甘草3~6克,生姜3片)肝硬化腹水46例,总有效率达95%。(《江苏中医药》2008年第3期)

  【方解】本方以调胃承气汤为主缓下热结,兼顾气阴之虚。主治气阴久耗热结里实。而黄龙汤内含枳实、厚朴以大承气汤为主补气养血,急下通便。两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一柔一急,均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通腑泄热,邪热自平。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新加黄龙汤方中大黄、芒硝、甘草即调胃承气汤,可清泻胃肠燥热。另有研究表明可对抗多种疾病并发症。

  【方歌】新加黄龙草硝黄, 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益气泻热结, 腑实未解气阴伤。


关键字:黄龙 滋阴
上一篇: 温脾汤
下一篇:青麟丸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滋阴潜阳汤治高血压/偏方秘方(1)
  • 黄龙咳喘胶囊/中成药大全(1)
  • 黄龙止咳颗粒/中成药大全(5)
  • 河蚌滋阴胶囊/中成药大全(4)
  • 散血膏/膏方(2)
  • 咬伤膏/膏方(3)
  • 生肌长肉膏药/膏方(2)
  • 芙蓉膏/膏方(2)
  • 犀角膏/膏方(2)
  • 生肌膏/膏方(14)
  • 疗发背及一切毒肿膏/膏方(5)
  • 卓氏白膏/膏方(47)
  • 莽草膏/膏方(1)
  • 大黄膏/膏方(10)
  • 化毒膏/膏方(1)
  • 独圣膏/膏方(1)
  • 祛毒膏/膏方(2)
  • 白芥子膏/膏方(2)
  • 和肝益血调气膏/膏方(1)
  • 加减健脾阳和膏/膏方(3)
  • 滋阴壮水膏/膏方(0)
  • 滋阴健脾化湿膏/膏方(0)
  • 代灸膏/膏方(3)
  • 养阴理气膏/膏方(0)
  • 茱萸煎/膏方(0)
  • 治嘈膏/膏方(2)
  • 理脾调中化湿膏/膏方(2)
  • 暖胃膏/膏方(0)
  • 润肠膏/膏方(3)
  • 春雪膏/膏方(3)
  • 黑膏/膏方(0)
  • 温胃膏/膏方(1)
  • 伏龙肝膏/膏方(1)
  • 助胃膏/膏方(0)
  • 藕蜜膏/膏方(2)
  • 凉膈和胃膏/膏方(2)
  • 益中膏/膏方(18)
  • 桑根白皮膏/膏方(0)
  • 清胃膏/膏方(0)
  • 滋阴抑火化湿膏/膏方(0)
  • 健脾阳和膏/膏方(0)
  • 止渴抑火化湿膏/膏方(3)
  • 来苏膏/膏方(1)
  • 牛黄膏/膏方(0)
  • 治谵狂大黄膏/膏方(0)
  • 防己膏/膏方(1)
  • 脚气敷膏贴/膏方(1)
  • 冶葛膏/膏方(2)
  • 脚气膏/膏方(0)
  • 紫雪膏/膏方(0)
  • 育神养阴安眠膏/膏方(3)
  • 养阴清热育神膏/膏方(1)
  • 养阴荣肤膏/膏方(0)
  • 凉阴和阳育神膏/膏方(4)
  • 养阴理脾膏/膏方(1)
  • 潜阳益阴育神膏/膏方(0)
  • 和肝调胃膏/膏方(1)
  • 杏仁乌枣膏/膏方(1)
  • 养心安神膏/膏方(0)
  • 天地煎/膏方(2)
  • 宁志膏/膏方(6)
  • 养阴润燥膏/膏方(0)
  • 附子膏/膏方(0)
  • 吴茱萸膏/膏方(3)
  • 杏粉膏/膏方(4)
  • 琥珀犀角膏/膏方(2)
  • 薄荷煎/膏方(1)
  • 蒲黄散膏/膏方(0)
  • 绿云膏/膏方(3)
  • 碧雪膏/膏方(1)
  • 神灵膏/膏方(5)
  • 黄连膏/膏方(0)
  • 射干膏/膏方(4)
  • 升麻泄热煎/膏方(0)
  • 龙胆煎/膏方(0)
  • 水浆不得入膏/膏方(1)
  • 口燥膏/膏方(0)
  • 升麻煎/膏方(2)
  • 泻胃热汤方/膏方(2)
  • 紫金膏/膏方(5)
  • 神圣膏/膏方(2)
  • 黄丹膏/膏方(5)
  • 贴手足心膏/膏方(3)
  • 蔷薇膏/膏方(1)
  • 塌气藁膏/膏方(3)
  • 羌活膏/膏方(12)
  • 贴顶膏/膏方(2)
  • 乌扇膏/膏方(3)
  • 小儿羌活膏/膏方(0)
  • 黄膏/膏方(1)
  • 葱涎膏/膏方(10)
  • 胡椒膏/膏方(2)
  • 阿胶膏/膏方(4)
  • 丹溪琼玉膏/膏方(4)
  • 杏桃膏/膏方(0)
  • 滋阴清化膏/膏方(1)
  • 集灵胶/膏方(48)
  • 覆盆子膏/膏方(0)
  • 调味膏/膏方(0)
  • 清金宁嗽膏/膏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