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方剂> 浏览文章
  【方剂名】牵正散,出自宋·《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生用)。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克),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效】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主治风中经络,口眼喁斜,舌淡红,苔白,脉弦。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多发性抽动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病症。

  1.面神经麻痹:32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两组均运用针灸治疗患侧,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加味牵正散内服外敷治疗,而对照组在针灸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5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13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光明中医》2012年第6期)

  2.三叉神经痛:1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服用西药卡马西平片基础上进行辨证分析,采用中药牵正散加减。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8.33%。(《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3.血管神经性头痛:79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49例,对照组30例,疗程为20~30日。结果:治疗组有效45例,有效率为92%;对照组有效22例,有效率为73%。(《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年第4期)

  4.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牵正散加减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25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方解】本方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基础方,方用白附子、白僵蚕祛风痰、解痉挛;佐以全蝎祛风止搐,用热酒调服,可引三药直达头面受病之处.临床应用以口眼歪斜为辨证要点。临床应用加蜈蚣、天麻祛风止痉,则功效更佳;不过方中昕用白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服用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

  本方相关临床研究非常多,常配合针灸、电针等使用,若外邪偏盛,可伍用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久病夹瘀,则合用四物汤、桃红四物汤;久病夹虚,宜加用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等;还可配合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西药。

  【现代研究】家兔后肢血管恒速灌流泵法实验表明,本方局部用药后20分钟可使专用敷药之后肢灌流血管阻力下降,用药30分钟作用达高峰。同样实验,大白鼠用药后10分钟时后肢血管阻力下降,30分钟作用达高峰,60分钟后阻力开始恢复。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


关键字:牵正 风化
上一篇: 玉真散
下一篇:止痉散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散血膏/膏方(2)
  • 咬伤膏/膏方(3)
  • 生肌长肉膏药/膏方(2)
  • 芙蓉膏/膏方(2)
  • 犀角膏/膏方(2)
  • 生肌膏/膏方(14)
  • 疗发背及一切毒肿膏/膏方(5)
  • 卓氏白膏/膏方(47)
  • 莽草膏/膏方(1)
  • 大黄膏/膏方(10)
  • 化毒膏/膏方(1)
  • 独圣膏/膏方(1)
  • 祛毒膏/膏方(2)
  • 白芥子膏/膏方(2)
  • 和肝益血调气膏/膏方(1)
  • 加减健脾阳和膏/膏方(3)
  • 桃红膏/膏方(0)
  • 代灸膏/膏方(3)
  • 养阴理气膏/膏方(0)
  • 茱萸煎/膏方(0)
  • 治嘈膏/膏方(2)
  • 理脾调中化湿膏/膏方(2)
  • 暖胃膏/膏方(0)
  • 润肠膏/膏方(3)
  • 春雪膏/膏方(3)
  • 黑膏/膏方(0)
  • 温胃膏/膏方(1)
  • 伏龙肝膏/膏方(1)
  • 助胃膏/膏方(0)
  • 藕蜜膏/膏方(2)
  • 凉膈和胃膏/膏方(2)
  • 益中膏/膏方(18)
  • 桑根白皮膏/膏方(0)
  • 清胃膏/膏方(0)
  • 滋阴抑火化湿膏/膏方(0)
  • 健脾阳和膏/膏方(0)
  • 止渴抑火化湿膏/膏方(3)
  • 来苏膏/膏方(1)
  • 牛黄膏/膏方(0)
  • 治谵狂大黄膏/膏方(0)
  • 防己膏/膏方(1)
  • 脚气敷膏贴/膏方(1)
  • 冶葛膏/膏方(2)
  • 脚气膏/膏方(0)
  • 紫雪膏/膏方(0)
  • 育神养阴安眠膏/膏方(3)
  • 养阴清热育神膏/膏方(1)
  • 养阴荣肤膏/膏方(0)
  • 凉阴和阳育神膏/膏方(4)
  • 养阴理脾膏/膏方(1)
  • 潜阳益阴育神膏/膏方(0)
  • 和肝调胃膏/膏方(1)
  • 杏仁乌枣膏/膏方(1)
  • 养心安神膏/膏方(0)
  • 天地煎/膏方(2)
  • 宁志膏/膏方(6)
  • 养阴润燥膏/膏方(0)
  • 附子膏/膏方(0)
  • 吴茱萸膏/膏方(3)
  • 杏粉膏/膏方(4)
  • 琥珀犀角膏/膏方(1)
  • 薄荷煎/膏方(1)
  • 蒲黄散膏/膏方(0)
  • 绿云膏/膏方(3)
  • 碧雪膏/膏方(1)
  • 神灵膏/膏方(4)
  • 黄连膏/膏方(0)
  • 射干膏/膏方(3)
  • 升麻泄热煎/膏方(0)
  • 龙胆煎/膏方(0)
  • 水浆不得入膏/膏方(1)
  • 口燥膏/膏方(0)
  • 升麻煎/膏方(2)
  • 泻胃热汤方/膏方(2)
  • 紫金膏/膏方(5)
  • 神圣膏/膏方(2)
  • 黄丹膏/膏方(5)
  • 贴手足心膏/膏方(3)
  • 蔷薇膏/膏方(1)
  • 塌气藁膏/膏方(3)
  • 羌活膏/膏方(12)
  • 贴顶膏/膏方(2)
  • 乌扇膏/膏方(3)
  • 小儿羌活膏/膏方(0)
  • 黄膏/膏方(1)
  • 葱涎膏/膏方(10)
  • 胡椒膏/膏方(2)
  • 阿胶膏/膏方(4)
  • 丹溪琼玉膏/膏方(3)
  • 杏桃膏/膏方(0)
  • 集灵胶/膏方(48)
  • 覆盆子膏/膏方(0)
  • 调味膏/膏方(0)
  • 清金宁嗽膏/膏方(0)
  • 宁嗽太平膏/膏方(1)
  • 和肝化痰膏/膏方(2)
  • 归元琼玉膏/膏方(1)
  • 补真膏/膏方(0)
  • 加竹沥梨膏/膏方(2)
  • 清嗽止渴抑火化饮膏/膏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