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方剂> 浏览文章
  【方剂出处】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

  【配方组成】苏叶、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陈皮、桔梗、枳壳各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原书未注用量)。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一日一剂。

  【功效】轻宣温润,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薄白,脉浮弦。

  【方解】杏苏散证为凉燥外袭,肺气不宣,痰湿内阻所致。肺合皮毛,凉燥袭表,故恶寒无汗,头微痛;凉燥伤肺,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湿生痰,故咳嗽痰稀;鼻为肺窍,咽为肺系,肺气失宣,津液不布,故鼻塞咽干;舌苔薄白,脉浮弦,均为外感凉燥之征。此证类似风寒感冒,但又有干燥之象,且在秋季发病,故为凉燥证。治宜轻宣凉燥,宣肺化痰。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宣肺,使凉燥之邪从表而解;杏仁性降而润,降利肺气以止咳,共为君药。前胡既助苏叶疏散外邪,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止咳化痰,共为臣药。半夏、茯苓、陈皮化痰理气,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辛散宣肺而使凉燥得解,化痰理气而使咳嗽得愈。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杏苏散为治凉燥的常用方,以微恶风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咽干,舌苔薄白,脉浮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杏苏散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外感凉燥者。

  【方歌】杏苏散内陈夏前,甘桔枳苓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服后微汗病自安。


关键字:温病条辨 常用 恶风 咳嗽 舌苔 薄白
上一篇: 桑杏汤
下一篇:阳和汤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温病条辨》/中药古籍(7)
  • 风热咳嗽丸/中成药大全(5)
  • 咳嗽枇杷糖浆/中成药大全(5)
  • 咳嗽糖浆/中成药大全(6)
  • 风寒咳嗽丸/中成药大全(6)
  • 地黄膏/膏方(6)
  • 咳嗽上气方/膏方(5)
  • 风寒咳嗽膏/膏方(7)
  • 肺燥咳嗽方/膏方(8)
  • 治疗虚热咳嗽膏/膏方(6)
  • 四逆汤/中药方剂(4)
  • 玉屏风散/中药方剂(6)
  • 泻白散/中药方剂(6)
  • 桑杏汤/中药方剂(3)
  • 银翘散/中药方剂(6)
  • 清胃散/中药方剂(5)
  • 清营汤/中药方剂(9)
  • 桑菊饮/中药方剂(12)
  • 三仁汤/中药方剂(8)
  • 大定风珠/中药方剂(6)
  • 青蒿鳖甲汤/中药方剂(6)
  • 安宫牛黄丸/中药方剂(6)
  • 苇茎汤/中药方剂(10)
  • 咳嗽草/中华本草(4)
  • 咳嗽草/中草药大全(10)
  • 宣痹汤/传统方剂(6)
  • 黄芩滑石汤/传统方剂(11)
  • 三仁汤/传统方剂(6)
  • 凉血消风散/传统方剂(8)
  • 益胃汤/传统方剂(9)
  • 增液汤/传统方剂(9)
  • 沙参麦冬汤/传统方剂(11)
  • 翘荷汤/传统方剂(5)
  • 桑杏汤/传统方剂(18)
  • 杏苏散/传统方剂(5)
  • 三甲复脉汤/传统方剂(5)
  • 大定风珠/传统方剂(9)
  • 安宫牛黄丸/传统方剂(4)
  • 加减复脉汤/传统方剂(8)
  • 新加香薷饮/传统方剂(30)
  • 清络饮/传统方剂(19)
  • 青蒿鳖甲汤/传统方剂(16)
  • 化斑汤/传统方剂(43)
  • 清宫汤/传统方剂(10)
  • 清营汤/传统方剂(10)
  • 新加黄龙汤/传统方剂(12)
  • 增液承气汤/传统方剂(10)
  • 银翘散/传统方剂(21)
  • 风寒咳嗽丸/药品说明书(46)
  • 风热咳嗽胶囊(软胶囊)/药品说明书(12)
  • 风寒咳嗽丸/药品说明书(28)
  • 风热咳嗽胶囊(软胶囊)/药品说明书(17)
  • 风寒咳嗽丸/国家基本药物数据库(10)
  • 风热咳嗽胶囊(软胶囊)/国家基本药物数据库(9)
  • 风寒咳嗽颗粒/中国药典2015年版(19)
  • 风寒咳嗽丸/中国药典2015年版(10)
  • 吗啉胍/兽药手册(77)
  • 小儿咳嗽宁糖浆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5)
  • 感冒咳嗽冲剂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3)
  • 风热咳嗽丸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1)
  • 风寒咳嗽丸/历史药品质量标准(9)
  • 咳嗽枇杷糖浆/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