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干燥成熟种子。荔,由劙字演化而来。本植物果蒂牢固,不易摘取,必须用刀劙断其枝(果梗),方可采得,故名。
【药材历史考证】荔枝的始载本草为《食疗本草》。《本草拾遗》引《广志》曰:“荔枝冬青,实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白如肪脂,甘而多汁,美极,益人也。”《开宝本草》曰:“生岭南及巴中。其树高一二丈。叶青阴,凌冬不凋。形如松子大,壳朱若红罗纹,肉青白若水精,甘美如蜜。四五月熟。”《本草图经》曰:“其品闽中第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扶南记》云:此木以荔枝为名者,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耳。其木高二三丈,自径尺至于合抱,颇类桂木、冬青之属。叶蓬蓬然,四时荣茂不凋。其木性至坚劲。……其花青白,状若冠之蕤缨。实如松花之初生者。壳若罗文,初青渐红。肉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并附有“荔枝”图。荔枝核的始载本草《本草衍义》曰:“以核熳火中,烧存性,为末,新酒调,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肠气。”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与现今药用荔枝核及荔枝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常绿乔木,高达10m左右。小枝圆柱形,褐红色,密生白色皮孔。偶数羽状复叶互生,连叶柄长10~25cm或更长;小叶2~4对,小叶柄长7~8mm;小叶片近革质,通常为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顶端尖,全缘,两面无毛,侧脉纤细。花单性,雌雄同株,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多分枝,花梗长2~4mm;花萼杯状,被金黄色短绒毛;雄蕊通常5~8,花丝长2~4mm;子房密生小瘤体和硬毛。果实卵圆形或近球形,长2~3.5cm,果皮近革质,较薄,表面有瘤状突起,成熟时通常暗红色或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之间,果期夏季。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长15~22mm,直径10~15mm。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泽,略有凹陷及细波纹。一端有类圆形黄棕色的种脐,直径约7mm。质硬,子叶2,棕黄色。气微,味微甘、苦、涩。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棕黄色。镶嵌层细胞黄棕色,呈长条形,由数个细胞为一组,作不规则方向嵌列。星状细胞淡棕色,呈不规则星状分枝,分枝先端平截或稍钝圆,细胞间隙大,壁薄。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呈类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长方形或长圆形,多有突起或分枝。子叶细胞呈类圆形或类圆状多角形,充满淀粉粒,并可见棕色油细胞。
【药材理化鉴定】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热,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呈蓝绿色。(检查鞣质)
2.取本品粉末进行泡沫试验及溶血试验,均呈阴性。
【生境分布】生于热带森林中。分布于海南和云南。广东、福建、广西、台湾、云南、四川等省区有栽培。
【采集加工】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饮片炮制】
1.荔枝核: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盐荔枝核:取净荔枝核,捣碎后照盐水炙法炒干。
【性能功用】甘、微苦,温。归肝经、肾经。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内服:4.5~9g,水煎服。
【附注】置于燥处贮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