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或广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后者药材习称桑寄生。本植物常寄生树木之上,故名寄生。因其所寄生的树木种类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寄生于槲树上者,名槲寄生;寄生于桑树上者名桑寄生。主产于广东、广西者名广寄生。
【药材历史考证】寄生原名桑上寄生,又名桑寄生。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云:此多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晚茎粗短。……且寄生实九月始熟而黄。《本草图经》曰:桑寄生出弘农山谷桑上。今处处有之。……叶似橘而厚软,茎似槐枝而肥脆,三月、四月生花,黄白色,六月、七月结实,黄色,如小豆大。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凡槲、榉、柳、水杨、枫等上皆有寄生,惟桑上者堪用。然殊难辨别,医家非自采不敢用。或云断其茎而视之,其色深黄并实,中有汁稠粘者为真。李时珍曰: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处鲜得。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代本草记载的寄生均为桑寄生科植物。唐代《新修本草》所载寄生,与现今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相符。李时珍所述,与现今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Lecte.)Danser相似。古代本草认为以寄生于桑树上者为佳。
【植物形态鉴定】
1.槲寄生:常绿寄生小灌木,高30~80厘米。茎、枝圆柱形,二歧或三歧分枝,稀多歧分枝;节稍膨大,小枝节间长5~10厘米,干后具不规则皱纹。叶对生,稀3枚轮生,有短柄;叶片厚革质或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0.7~2厘米,顶端近圆形,基部渐狭,基出脉3~5条。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聚伞状,通常有3朵花,总花梗几无或长达5毫米,总苞舟形,雄花蕾卵球状,萼片4枚,卵形,雄蕊4枚,无花丝,花药多室;雌花序聚伞形穗状,总花梗几无或长2~3毫米,通常具3~5朵花;顶生花上具苞片2枚或无,交叉对生花各具苞片1枚;苞片阔三角形,长约1.5毫米,初具细缘毛,后变全缘,雌花蕾长卵球形,萼片4枚,三角形,子房下位,1室,1胚珠,柱头乳头状。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花柱宿存,成熟时淡黄色或橙红色,果皮平滑。花期4~5月,果期9~11月。
2.广寄生:常绿寄生小灌木,高0.5~1米。嫩枝、叶密被锈色星状毛,偶具疏生叠生星状毛,稍后绒毛呈粉状脱落,枝、叶变为无毛;小枝灰褐色,具细小皮孑L。叶对生或近对生,叶柄长8~10毫米;叶片厚纸质,卵形至长卵形,长2.5~6厘米,宽1.5~4厘米,顶端圆钝,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侧脉3~4条。伞形花序,1~2个腋生或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具花1~4朵,通常2朵,花序和花被星状毛,总花梗长2~4毫米,花梗长6~7毫米;苞片鳞片状,长约0.5毫米;花褐色,花托椭圆状或卵球形,长2毫米;副萼环状;花冠在花蕾时管状,长2.5~2.7厘米,稍弯,下半部膨胀,顶部卵球形,裂片4枚,匙形,长约6毫米,反折;雄蕊4枚,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长约3毫米,药室具横隔;花盘环状;子房下位,1室,1胚珠,花柱线状,柱头头状。浆果椭圆形或近球形,长8~10毫米,直径5~6毫米,果皮密被小瘤体,具疏毛,成熟时浅黄色,果皮变平滑。花果期4月至翌年1月。
【药材性状鉴定】
1,槲寄生: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长约3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节上有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木部色较浅,射线放射状,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易脱落,无柄;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7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明显。革质。浆果球形,皱缩。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2.桑寄生(广寄生): 茎枝呈圆柱形,长3~4厘米,直径0.2~1厘米;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3~8厘米,宽2~5厘米;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革质。气微,味涩。
【药材显微鉴定】
1.槲寄生:本品茎的横切面: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黄绿色角质层,厚19~80微米。皮层较宽广,纤维数十个成束,微木化;老茎石细胞甚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韧皮部较窄,老茎散有石细胞;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射线散有纤维束;导管周围纤维甚多,并有少数异形细胞。髓明显。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茎的粉末淡黄色。表皮碎片黄绿色,细胞类方形,可见气孔。纤维成束,直径10~34微米,壁较厚,略成波状,微木化。异形细胞形状不规则,壁较厚,微木化,胞腔大。草酸钙簇晶直径17~45微米;方晶较少,直径8~30微米。石细胞类方形、类多角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42~102微米。
2.桑寄生(广寄生) :本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有时残存。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有的含棕色物。皮层窄,老茎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含棕色物。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及纤维束,断续环列。韧皮部甚窄,射线散有石细胞。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1~4列细胞,近髓部也可见石细胞;导管单个散列或2~3个相聚。髓部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含棕色物。有的石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或棕色物。粉末淡黄棕色。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偶有分枝,有的壁三面厚,一面薄,含草酸钙方晶。纤维成束,直径约17微米。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多见。星状毛分枝碎片少见。
【生境分布】槲寄生寄生于槲、榆、梨、杨、柳、桦、苹果、枫杨、枫香、赤杨及椴属植物上,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主产于东北、华北各省区,仅新疆、广东、云南、西藏不产。广寄生寄生于桑、桃、李、油茶、榕树、橡胶树、木棉、油桐、龙眼、荔枝或马尾松等多种植物上;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南部。
【采集加工】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苦,平。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症。内服:9~15克,水煎服。
【附注】
1.置干燥处贮藏,防蛀。
2.寄生于夹竹桃上的广寄生原植物有毒,不宜药用。
3.同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Lecte.)Danset产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寄生于桑树、梨树等树木上,是《本草纲目》记载的桑上寄生原植物,即传统药用桑寄生药材之一。其原植物与广寄生主要区别特征:树枝黑色,叶近对生或互生,革质,侧脉4~5对,叶背面被绒毛;花梗长2~3毫米;花红色;果实长6~7毫米;花期6~8月。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是否与以上正品桑寄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