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鉴定> 浏览文章
  【鉴定中药材名】儿茶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L_f.)Willd.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又名儿茶膏、孩儿茶、黑儿茶。

  【药材历史考证】儿茶,原名孩儿茶。元代《饮膳正要》最早记载其功效曰: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并谓其出广南。《本草纲目》称之为乌爹泥,又名孩儿茶。李时珍曰:乌爹泥,出南番爪哇、暹罗、老挝诸国。今云南等地造之。根据以上所述考证,其中李时珍所述出南番爪哇、暹罗、老挝诸国者,应为现今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Uncaria gambier(Hunter)Roxb.;而李时珍所述今云南等地造之者,则为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L.f.)Willd.的去皮枝、干的干浸膏,现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植物形态鉴定】落叶小乔木,高6~10米。树皮棕色,常呈条状薄片开裂;小枝被短柔毛。托叶下面常有一对扁平、棕色的钩状刺或无。二回偶数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近基部及叶轴顶部数对羽片部有腺体;叶轴被长柔毛;羽片10~30对;小叶20~50对,线形,长2~6毫米,宽1~1.5毫米,被缘毛。穗状花序长2.5~10厘米,1~4个生于叶腋;花萼钟状,长1.2~1.5厘米,萼齿三角形,被毛;花瓣5,淡黄色或白色,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5厘米,被疏柔毛;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上位。荚果带状,长5~12厘米,宽1~1.8厘米,棕色,有光泽,开裂,顶端有喙尖,内有种子3~10颗。花期4~8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有光泽。质硬,易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粘性。气微,味涩、苦,略回甜。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棕褐色。可见针状结晶及黄色块状物。

  【药材理化鉴定】取火柴杆浸于本品水浸液中,使轻微着色,待干燥后,再浸入盐酸中立即取出,置火焰附近烘烤,杆上即显深红色。

  【生境分布】云南西双版纳、临沧地区有野生,云南、广东、广西、浙江南部及台湾有引种栽培。

  【采集加工】冬季采收枝、干,除去外皮,砍成大块.加水煎煮,浓缩成膏状,稍冷,倾于特制的模型中,干燥后取出。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打碎。

  【性能功用】苦、涩,微寒。归肺经。收湿生肌敛疮。用于溃疡不敛。湿疹,口疮,跌扑伤痛,外伤出血。内服:1~3克,水煎服;或入丸、散服。外用:适量。本品须用布包入煎剂。本品性质粘滞,易碍胃气,故今以外用为主,很少内服。

  【附注

  1.置干燥处贮藏,防潮。

  2.方儿茶(棕儿茶)为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Uncaria gambier(Hunter)Roxb.带叶嫩枝的干浸膏。产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其药材性状特征:呈方块状或斜平行六面体形,边长1.5~3厘米,边缘向内凹缩,表面棕色或暗棕色。有浅皱缩或纹理,有时具胶质样光泽,常数块相连。质硬,不易破碎或稍带粘性,破碎面棕红色或为棕色及黄色错杂的花纹。无臭,味苦涩。本品功效与儿茶膏相同。


关键字:儿茶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