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膏方> 浏览文章
  【来源一】《证治准绳·幼科·集一·重舌》

  【配方】郁金、豆粉各50克,炙甘草10克,马牙硝1克,生地黄汁200克,蜂蜜200克。

  【制法】先用皂荚水将郁金煮透,然后焙干与豆粉、炙甘草、马牙硝一起打成粉状备用。再将生地黄汁与蜂蜜一起放入锅中煎煮浓缩,并撒入制备好的药粉,搅拌均匀收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清心凉血。

  【适应证】小儿胎热所致的重舌。

  【用法】以香熟水含化服用,或以鹅毛扫入口内。

  【禁忌】脾虚便溏及虚寒证患者慎用

  【说明】香熟水又称熟水,一般是以单一香料(香药、香花、香草、香叶等)制作而成。

  

  【来源二】《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唇舌证治》

  【配方】生地黄、蓝青叶各500克。

  【制法】将上药切为细末,水煎后滤取汁,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混匀后浓缩,下入蜂蜜收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适应证】治口舌疮肿。

  【用法】每次服1匙。

  【禁忌】阴虚火旺者勿服。

  【说明】此方亦载于:《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三·药方》。

  

  【来源三】《仁斋直指方论·卷六·心疼证治》

  【配方】石菖蒲75克,北前胡、赤茯苓各2克,蜜1盏,生地黄汁1盏。

  【制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入蜜、生地黄汁混匀,慢火浓缩为膏。每服半匙,紫苏煎汤,食后调下。

  【功效与作用】滋阴清热,开窍养心。

  【适应证】治热气乘心作痛。

  【用法】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

  【说明】此方亦载于:《保命歌括·卷三十·心痛》。

  

  【来源四】《永类钤方·卷十二·心痛》

  【配方】石菖蒲、白蜜各150克,前胡、赤茯苓各30克,生地黄汁300克。

  【制法】上述药物放在一起捣烂为膏。

  【功效与作用】滋阴清热,宁心止痛。

  【适应证】热气乘心所致的心痛。

  【用法】1日3次,每次1汤匙,紫苏汤送服。

  【禁忌】虚寒证慎服。

  

  【来源五】《世医得效方·卷七·消渴》

  【配方】生地黄250克,白蜜200克,人参50克,白茯苓100克。

  【制法】将生地黄切为细末,入水1碗、冬蜜1碗煎煮,待药液减少一半,下入人参末、茯苓末,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与作用】益气健脾,滋阴生津。

  【适应证】消渴所致的口干口渴。

  【用法】随意服食。

  【说明】此方亦载于:①《寿世保元·卷五·消渴》。②《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消瘅》。

  

  【来源六】《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药方》

  【配方】鲜地黄(捣汁)5000克,当归身500克,芍药、甘杞子各250克,天门冬300克,川芎、丹皮各100克,麦门冬300克,莲肉200克,知母150克,地骨皮150克,生晒参、甘草各50克。

  【制法】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地黄汁,收膏即成。

  【功效与作用】滋阴降火,养血清肝。

  【适应证】治肝阳上亢所致头昏目胀之症。

  【用法】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忌】寒证不宜。

  

  【来源七】《寿世保元·卷四·补益》

  【配方】生地黄500克。

  【制法】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适应证】主治肾阴亏虚之证。

  【用法】每次服2~3匙,空心白汤点服。

  【禁忌】实证不宜。

  

  【来源八】《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四·痈疽门·诸痈疽》

  【配方】煅石膏、藿香叶、蚌粉、白芷、雄黄各20克。

  【制法】将上药共研为末,用生地汁调如膏状。

  【功效与作用】解毒疔疮,杀虫止痒。

  【适应证】一切痈疽,兼治毒虫所伤。

  【用法】每次用适量,涂疮上四围,留疮头,已破者亦留疮口勿涂,干即再敷,药厚则用水湿润。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九】《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二·诸疮肿门·诸疮》

  【配方】地黄汁1000毫升,松脂75克,薰陆香40克,羊肾脂、牛酥、蜡各如鸡子大。

  【制法】先取前3味药,加热至松脂及香熔化,入后3味药,搅拌均匀,煎熬浓缩成膏,去滓,瓷器收盛。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去脓生肉。

  【适应证】一切疮已溃者。

  【用法】每次用适量,外涂患处。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十】《刘涓子鬼遗方·卷五·生地黄膏方》

  【配方】生地黄、白蔹、白芷、黄连、升麻、黄芩、大黄各500克。

  【制法】上药切碎,与猪脂750克一起小火煎煮,直至膏成,绞榨过滤去渣。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热疮。

  【用法】取膏适量,敷疮,一天4次。

  

  【来源十一】《刘涓子鬼遗方·卷五·生地黄膏方》

  【配方】生地黄、黄连各200克,大黄150克,黄柏、炙甘草、白蔹、升麻各100克。

  【制法】上药切碎,与猪脂1000克一起小火煎煮,直至膏成,绞榨过滤去渣,待其自然冷却凝固。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热疮。

  【用法】取膏适量,敷疮。

  

  【来源十二】《刘涓子鬼遗方·卷五·生地黄膏方》

  【配方】生地黄200克,黄连250克,白蔹、芍药、白及各100克,苦参、升麻各150克。

  【制法】上药切碎,与猪脂1000克一起小火煎煮,直至膏成,绞榨过滤去渣,待其自然冷却凝固。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热疮。

  【用法】取膏适量,敷疮。

  

  【来源十三】《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二·药方》

  【配方】生地黄(汁)、小蓟(汁)、砂糖(熬膏)、阿胶各50克,侧柏叶50克,地榆50克。

  【制法】上用4味汁熬成膏,放入柏叶、地榆末,和匀。

  【功效与作用】养阴止血。

  【适应证】肠燥便血。

  【用法】空心米饮调下3匙许。

  【禁忌】实证不宜。

  

  【来源十四】《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漏疮证治》

  【配方】露蜂房(炙黄)、五倍子、木香各15克,乳香10克,轻粉1克。

  【制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地黄捣汁,和匀为膏。

  【功效与作用】止漏敛疮。

  【适应证】漏疮。

  【用法】取膏适量,贴疮。

  【禁忌】不宜内服。

  

  【来源十五】《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外障》

  【配方】生地黄180克,黄连50克,黄柏、寒水石各25克。

  【制法】将生地黄研取自然汁,黄连、黄柏、寒水石研为细末,拌匀,调和如膏状。

  【功效与作用】清热散瘀。

  【适应证】目被撞打,疼痛不休,瞳仁被惊,昏暗蒙蒙,眼眶停留瘀血;风热赤目、热泪出等眼疾。

  【用法】取膏适量,外贴患处。

  【说明】此方亦载于:《普济方·卷八十二·眼目门·外物伤目》。

  

  【来源十六】《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敷药》

  【配方】地黄100克,木香50克。

  【制法】将生地黄捣研如膏,木香研为细末。将生地黄摊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贴于患处。

  【功效与作用】疗伤止痛。

  【适应证】打扑伤损,臂臼脱出,及一切痈肿未破,可令其内消。

  【用法】取膏1贴,贴患处。

  【禁忌】不宜内服。

  

  【来源十七】《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三·瘿瘤咽喉疬瘘二十八门·九瘘方》

  【配方】猪脂、生地黄各800克。

  【制法】先将猪脂切碎,再置生地黄于脂中,令二者相互腌渍后合煎,反复煎熬,不断浓缩,直至膏成,过滤去渣。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适应证】鼠瘘,愈后再复发而一直不愈,流脓血不止者。

  【用法】先用桑灰汁将疮洗净,去除腐烂之物,再用地黄膏涂之,一天1次。

  

  【来源十八】《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胎热证第一》

  【配方】山栀子25克,绿豆粉25克,粉草30克。

  【制法】上药为末,用生地黄捣杵80克,和好蜜80克,以薄瓦器盛,在铜铫内煮成膏如稀糊,候冷后分入前药末,同在乳钵内再研匀,和丸芡实大。

  【功效与作用】调和阴阳。

  【适应证】胎热、胎漏。

  【用法】每半丸以麦门冬汤化服。

  

  【来源十九】《普济方·卷六十九·牙齿门·骨槽风》

  【配方】生地黄汁、胡桐泪、白矾各100克,麝香1克。

  【制法】将上药研为极细粉末,同生地黄汁搅拌均匀,放入锅中,煎熬浓缩成膏。

  【功效与作用】消肿排脓,祛风止痛。

  【适应证】骨槽风痛,龈肿齿宣露,齿根挺出,时流脓血不止。

  【用法】每次饭后,用本膏少许,外涂患处,有津即咽。

  

  【来源二十】《汪治准绳·类方·第七册·目肿胀》

  【配方】大黄、黄芩、黄连、黄柏、赤芍、当归、绿豆粉、薄荷、芙蓉叶各20克,生地黄汁300克,鸡蛋清、白蜜各100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捣研为细末备用,再放入生地黄汁、鸡子清、白蜜一起调和成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适应证】跌打损伤等伤眼导致的眼睛肿胀。

  【用法】取膏药敷于两侧太阳穴及眼胞。

  【禁忌】外用,禁内服。

  

  【来源二十一】《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热证》

  【配方】生地黄50克,大黄20克。

  【制法】将生地黄洗净、捣碎,大黄研为细末,两者混匀如膏状。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适应证】血灌瞳仁,生障膜。

  【用法】纱布裹取,仰卧,将药搭在眼上。

  

  【来源二十二】《普济方·卷七十三一眼目门·目赤痛》

  【配方】生地(肥者)200克。

  【制法】将上药洗净研细,绢帛包之。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适应证】双目赤肿疼痛。

  【用法】令病人仰卧,将药搭在眼上,初似碍而痛,少顷清凉。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来源二十三】此方亦载于:《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热证》。

  【来源】《普济方·卷七十四·眼目门·暴赤眼》

  【配方】生地黄、黑豆各75克。

  【制法】将上药共捣成膏状。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适应证】暴赤眼肿痛。

  【用法】睡前先用盐汤洗眼,后闭目,将药盖于眼上,天明后洗去。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关键字:地黄 来源 制法 繁多 常用 汁液 浓缩 蜂蜜
上一篇: 塌气藁膏
下一篇:浮萍煎膏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地黄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7)
  • 生地黄的美容功效及方法/中药美容(1)
  • 熟地黄/经典中药(1)
  • 地黄/经典中药(14)
  • 甘草蜂蜜治阴茎龟头溃疡/偏方秘方(6)
  • 地黄杜仲汤治习惯性流产/偏方秘方(1)
  • 地黄杜仲散治习惯性流产/偏方秘方(8)
  • 白芨蜂蜜治肛裂/偏方秘方(1)
  • 地黄黑豆治肥胖症/偏方秘方(8)
  • 地黄小蓟汤治慢性肾炎/偏方秘方(5)
  • 核桃仁蜂蜜治便秘/偏方秘方(0)
  • 蜂蜜姜汁治呕吐/偏方秘方(0)
  • 土豆蜂蜜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偏方秘方(2)
  • 地黄/中药图片(4)
  • 地黄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8)
  • 地黄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1)
  • 蜂蜜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1)
  • 六味地黄丸/中成药大全(1)
  • 知柏地黄丸/中成药大全(7)
  • 杞菊地黄丸/中成药大全(15)
  • 麦味地黄丸/中成药大全(1)
  • 明目地黄丸/中成药大全(5)
  • 桂附地黄丸/中成药大全(14)
  • 归芍地黄丸/中成药大全(0)
  • 复方首乌地黄丸/中成药大全(36)
  • 地黄润通口服液/中成药大全(2)
  • 加减地黄丸/中成药大全(2)
  • 浓缩当归丸/中成药大全(3)
  • 浓缩养荣丸/中成药大全(2)
  • 参麦地黄丸/中成药大全(1)
  • 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1)
  • 散血膏/膏方(2)
  • 咬伤膏/膏方(2)
  • 疗发背及一切毒肿膏/膏方(5)
  • 莽草膏/膏方(1)
  • 化毒膏/膏方(0)
  • 独圣膏/膏方(1)
  • 灵宝膏/膏方(1)
  • 升麻膏/膏方(1)
  • 鸡子膏/膏方(1)
  • 千槌膏/膏方(1)
  • 消肿活瘀膏/膏方(0)
  • 木瓜膏/膏方(11)
  • 黄明胶膏/膏方(3)
  • 摩腰膏/膏方(0)
  • 葱乳膏/膏方(0)
  • 糯米膏/膏方(2)
  • 葱白膏/膏方(0)
  • 榆皮通滑泄热煎/膏方(4)
  • 治膀胱实热方/膏方(0)
  • 大补延龄膏/膏方(0)
  • 参术膏/膏方(1)
  • 螺泥膏/膏方(0)
  • 瞑眩膏/膏方(2)
  • 玉屑膏/膏方(0)
  • 牛膝膏/膏方(1)
  • 行水膏/膏方(5)
  • 蜗牛膏/膏方(3)
  • 商陆膏/膏方(2)
  • 田螺膏/膏方(3)
  • 消水膏/膏方(0)
  • 涂脐膏/膏方(1)
  • 葱豆膏/膏方(8)
  • 葶苈膏/膏方(0)
  • 椒目膏/膏方(0)
  • 香鲫膏/膏方(4)
  • 猪膏发煎/膏方(2)
  • 松脂膏/膏方(3)
  • 摩顶膏/膏方(0)
  • 细辛膏/膏方(0)
  • 清热养肝活络膏/膏方(0)
  • 清肝膏/膏方(0)
  • 防风补煎/膏方(3)
  • 薯蓣煎/膏方(3)
  • 万捶青云膏/膏方(2)
  • 金仙膏/膏方(1)
  • 七宝膏/膏方(0)
  • 猪胆膏/膏方(4)
  • 清肝滋脾化痰膏/膏方(4)
  • 和肝理脾膏/膏方(0)
  • 调肝和胃膏/膏方(0)
  • 二姜膏/膏方(4)
  • 和肝理气化湿膏/膏方(1)
  • 疏肝理脾膏/膏方(0)
  • 青龙膏/膏方(3)
  • 神仙外应膏/膏方(1)
  • 神仙夺命丹/膏方(4)
  • 千枣膏/膏方(0)
  • 胡麻油膏/膏方(0)
  • 肉桂膏/膏方(1)
  • 摩风神验膏/膏方(0)
  • 犀角煎/膏方(3)
  • 蒴藋煎/膏方(5)
  • 生地黄煎/膏方(0)
  • 大豆煎/膏方(0)
  • 丹参膏/膏方(0)
  • 加味转舌膏/膏方(0)
  • 乌头膏/膏方(1)
  • 润肺膏/膏方(0)
  • 疏风活络敷药膏/膏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