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材种植> 浏览文章
  【概述】五味子为较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收敛固涩、补肾宁心、益气生津之要药。尤以北五味质量佳,驰誉国内外。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u.ndrachinensis (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rndrasphenanzthera Rehd. et Wils的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后者习称南五味。前者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后者主产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多为野生。

  【生长环境】五味子多生于湿润、肥沃、腐殖质层深厚的杂木林、林缘、山间灌木丛处。喜光、喜湿润、喜肥,具有适应性强的特性。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深翻细耙,施足底肥。一般翻地深度25~3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厩肥4000~5000千克。于播前作畦,畦高20厘米,畦宽1~1.3米,畦长视地形而定。

  2、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五味子种子皮坚硬,有油层,不易透水,出苗困难,应于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先将五味子果实用温水浸3~5天,搓去果肉,洗出种子,漂去秕粒,然后进行催芽。用种子的3倍量湿沙充分拌匀,以种子互不接触为度。再挖深、宽各50~60厘米土坑,将种子放于坑内,上盖一层草,再盖土20厘米。四周挖好排水沟,以防雨水灌人。在催芽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防止发霉。一般沙埋处理70~90天,见胚根稍露,即可播种。

  (2)播种:以春播为宜。于畦面横向开沟,行距15厘米,沟深5厘米左右,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2~2.5厘米,适当镇压,覆盖一层薄草,用绳子固定,以保土壤湿润。一般每667平方米播种量5千克左右。

  (3)移栽:一般选2年生苗移栽,1年生壮苗也可。栽后易成活,新生根较多,植株生长旺盛,成活率达80%以上。采挖野生苗移栽,因无主根、侧根,只是根茎且不定根又是从根茎上再生,而移栽后缓苗期较长,原须根多枯死,成活率低,生长不旺,生产上采用不多。

  移栽于春、夏、秋三季均可,以春、秋两季为好,成活率高。春季应在芽未萌动之前,秋季应在落叶后,夏季移栽于雨季挖苗带土坨。于畦面开穴,穴距、穴深各30厘米。穴底施适量厩肥,覆一层土,然后栽苗。栽时将根舒展开,填一部分土,随之轻轻提苗,再填土踏实,然后灌足水,待水沉下再填土封穴。

  【栽培管理

  1、搭架:以搭设立架为好,有利通风透光,产量较高,因五味子为多年生植物,生产多用三角铁或水泥柱作立柱。立柱长2.6米,埋入地下30厘米,最好用水泥固定。可用8号或10号铁丝,于立柱中部及上部,横拉两道。再按每株插4根竹竿,竿距12~15厘米,要求排列整齐,用细铁丝将竹竿固定在铁丝上。待五味子新枝伸长35~40厘米时,即引蔓上架。每株要培养4条基生枝,将每条主蔓顺时针方向缠绕竹竿上,并用绳固定。

  2、育苗期管理:

  (1)遮阴:播种后20~30天,即陆续出苗。应经常检查出苗情况,以防覆草压苗。当出苗达60%~70%时,去掉覆盖率,用树枝搭起简易棚遮阴,保证幼苗正常生长。

  (2)灌水:幼苗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怕干旱,当表土层干达2厘米时,及时灌水,灌水后畦面出现板结时,结合除草适时松土,破除板结层,防止水分蒸发。

  (3)间苗:幼苗抽出3~4片真叶时,及时间苗,按株距6~10厘米定苗后可将阴棚撤去。

  (4)追肥:第1次追肥,可在撤去阴棚后进行,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千克;第2次在株高10厘米左右进行,每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钾15~20千克。

  3、定植期管理:

  (1)除草松土:除草结合松土进行,每年生育期要进行多次,做到表土层疏松,田间无杂草。

  (2)灌溉、施腮:五味子为浅根系植物,不耐干旱,生育期间应保持土壤水分、养分充足,促其根系发达,生长旺盛,结果率高。生长期肥、水不足,枝条细弱,越冬芽小,特别是每年的生育前期肥水不足,影响花芽分化,多形成枝芽,花芽也多出雄花;开花坐果期肥、水不足,会引起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应视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进行灌水,并要追肥,一般于5月上旬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0千克,促其生长发育;于6月末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钾40千克,促其果实生长和成熟。

  (2)剪枝:剪枝是调整植株营养合理分布,决定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因此,人工栽培必须及时进行剪枝。

  据调查一棵8年生植株,有主蔓一条,支蔓两条。主蔓总长403厘米,两条支蔓分别长达60厘米、260厘米。其主蔓1~4年共生长伸长186厘米,此段已老化,无枝、无叶;5~7年伸长151厘米,枝叶由少到多,并有少量果穗,占全株25%;8年伸长的上部主蔓长60厘米,两条蔓120厘米,枝、叶茂盛,大量结果。结果穗数占75%,说明了植株的上端具有尖端优势。这为如何修剪提供了依据。

  修剪方法:剪枝应剪去短果枝,控制茎生枝,保留中、长果枝。剪枝时期应于每年冬季或早春芽未萌动前进行。具体操作是控制基生枝,只选留3~4个使壮条培养结果,其余基生枝全部剪掉或从根部刨除。剪去果枝,因多年生短果枝开雄花多,结果性能差,要全部剪去;疏去过密的中、长枝条,以利通风,并促进开花结果。同时在剪枝时要注意将病虫株、徒长株、瘦弱枝、老龄枝和不结果枝条剪去,以集中养分供给结果需要,确保丰产丰收。

  4、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为叶枯病。于6~7月发生,先由叶尖或叶缘开始浸染,逐渐扩大,直至枯黄脱落。防治方法:可用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叶面,或退菌特喷布,每隔10~15天喷1次。

  (2)虫害:育苗期多发生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用毒饵防治。定植期主要害虫为卷叶虫,可用50%倍晴松乳剂1500倍液喷杀。

  【收获与加工】移栽3年有一定产量,4~5年大量结果。正常年景一般每667平方米产干货150千克左右。采收期以果实呈紫红色、皮肉厚、有油性为宜。一般北方产区于10月中旬采收。若抢青采收,晒干后颜色暗,多为干焦粒,无油性,质量差。采回后,置阳光下晒干即成。遇雨天可炕干,有条件的也可采用干燥室干燥。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挥发油散失,变成焦粒。干燥过程中,要勤翻动,防止发霉变质。干后,拣去果枝及杂质。

  【药材形状

  1、北五味子:果实呈不规则球形,直径5~8毫米。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紫红色,皱缩,有的数个黏在一起,果皮油质柔软,内含种子1~2粒;种子肾形,表面黄棕色,具光泽,种皮坚硬而脆,剥去可见淡棕色种仁,胚乳油质,胚小,不易察见。果皮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辣而微苦。

  2、南五味子:果实呈不规则形,粒小,直径2~5毫米。表面暗红色或棕褐色,果皮肉质较薄,无光泽,内含种子1~2粒,种子肾形,较上种略小,表面黄棕色,略呈颗粒状。


关键字:五味子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五味子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14)
  • 五味子的美容功效及方法/中药美容(2)
  • 五味子/经典中药(7)
  • 南五味子/经典中药(10)
  • 五味子黄柏治无精子症/偏方秘方(2)
  • 五味子车前子治男性不育症/偏方秘方(1)
  • 五味子山药治遗精/偏方秘方(8)
  • 五味子治胃炎/偏方秘方(10)
  • 五味子治支气管哮喘/偏方秘方(8)
  • 党参五味子治病毒性心肌炎/偏方秘方(8)
  • 肉桂五味子治低血压/偏方秘方(1)
  • 五味子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21)
  • 五味子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1)
  • 参芪五味子片/中成药大全(14)
  • 五味子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12)
  • 人参当归膏/膏方(6)
  • 款冬花煎/膏方(8)
  • 五味子膏/膏方(3)
  • 五味子蛋汤/药膳食疗(7)
  • 聪耳酒/药酒大全(7)
  • 消肥酒/药酒大全(4)
  • 九藤酒/药酒大全(2)
  • 百补酒/药酒大全(4)
  • 扶衰酒/药酒大全(10)
  • 八味黄芪酒/药酒大全(1)
  • 参味强身酒/药酒大全(4)
  • 人参五味子酒/药酒大全(2)
  • 地龙五味子酒/药酒大全(2)
  • 五味子酒/药酒大全(8)
  • 五味子木脂素/中药提取物(3)
  • 生脉散/中药方剂(0)
  • 五味子汤/中药方剂(0)
  • 九仙散/中药方剂(1)
  • 云南五味子根/中药图谱(6)
  • 小花五味子藤/中药图谱(3)
  • 小花五味子根/中药图谱(4)
  • 五味子/中药图谱(4)
  • 南五味子/中药图谱(4)
  • 云南五味子根/中华本草(4)
  • 小花五味子根/中华本草(3)
  • 五味子/中华本草(2)
  • 山五味子叶/中华本草(1)
  • 山五味子根/中华本草(3)
  • 山五味子/中华本草(3)
  • 绿叶五味子/中华本草(2)
  • 南五味子/中草药汇编(2)
  • 五味子/中药材(17)
  • 云南五味子根/中草药大全(4)
  • 小花五味子藤/中草药大全(3)
  • 小花五味子根/中草药大全(2)
  • 五味子/中草药大全(4)
  • 山五味子叶/中草药大全(3)
  • 山五味子根/中草药大全(1)
  • 山五味子/中草药大全(3)
  • 南五味子/中草药大全(4)
  • 绿叶五味子/中草药大全(1)
  • 华中五味子/中草药大全(5)
  • 抗敏茶/药茶(10)
  • 百味茶/药茶(2)
  • 款冬贝茶/药茶(3)
  • 杜仲五味茶/药茶(5)
  • 丹味茶/药茶(0)
  • 芪牡茶/药茶(5)
  • 苁蓉杜仲茶/药茶(5)
  • 菟丝五味茶/药茶(2)
  • 枸杞五味茶/药茶(6)
  • 五味子茶/药茶(5)
  • 生脉茶/药茶(5)
  • 五味沙斛茶/药茶(5)
  • 延寿茶/药茶(3)
  • 延年茶/药茶(5)
  • 草部·五味子/本草纲目(2)
  • 天王补心丹/传统方剂(16)
  • 生脉散/传统方剂(8)
  • 四神丸/传统方剂(6)
  • 补肺汤/传统方剂(7)
  • 人参五味子汤/传统方剂(13)
  • 生脉散/传统方剂(5)
  • 五味子素/化学品物性数据库(4)
  • 南五味子/中草药大全(111)
  • 五味子/中草药大全(24)
  • 参芪五味子片/中国药典2015年版(13)
  • 五味子糖浆/中国药典2015年版(25)
  • 五味子颗粒/中国药典2015年版(23)
  • 南五味子/中国药典2015年版(24)
  • 五味子/中国药典2015年版(8)
  • 复方五味子糖浆/糖浆剂(12)
  • 五味子仁醇浸膏片(五仁醇片)/片剂(30)
  • 复方五味子片/片剂(9)
  • 生脉注射液/注射液(13)
  • 参芪五味子糖浆/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7)
  • 五味子丸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8)
  • 参芪五味子片/历史药品质量标准(4)
  • 五味子糖浆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8)
  • 人参五味子冲剂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8)
  • 复方北五味子片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3)
  • 复方五味子酊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3)
  • 五味子颗粒(冲剂)/历史药品质量标准(9)
  • 南五味子/历史药品质量标准(6)
  • 五味子/历史药品质量标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