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方剂> 浏览文章
  【方剂名】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洗(9g) 人参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生姜六两,切(18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虚寒呕吐。阳明胃痛,畏寒喜热,胃脘痞塞,食谷欲呕,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解】本方证治是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本方原治三种证候,一为阳明寒呕,二为厥阴头痛,三为少阴吐利。其证虽有阳明、厥阴、少阴之别,但其见症均有呕吐,均与中虚寒气上逆有关。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辛苦大热,一则温胃止呕.二则暖肝降逆,三则温肾止吐利,一药而三病皆宜,故为君药。生姜为呕家圣药,重用为臣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君臣相配,散寒降逆之功益著。人参甘温,益气健脾,既扶中气之虚,又顾津液之伤,为佐药。大枣甘平,助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暖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为一首治呕之良方。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3.使用注意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

  【方歌】吴茱人参枣生姜,肝胃虚寒是良方,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关键字:吴茱萸 是由 所致 三种
上一篇: 大黄牡丹汤
下一篇:八正散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吴茱萸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1)
  • 吴茱萸/经典中药(1)
  • 吴茱萸治阳痿/偏方秘方(0)
  •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偏方秘方(3)
  • 吴茱萸治肠梗阻/偏方秘方(1)
  • 吴茱萸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2)
  • 吴茱萸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1)
  • 吴茱萸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5)
  • 堇菜膏/膏方(1)
  • 茱萸膏/膏方(0)
  • 通噫消食膏/膏方(1)
  • 三才膏/膏方(3)
  • 牛髓膏/膏方(2)
  • 吴茱萸膏/膏方(3)
  • 塌气膏/膏方(3)
  • 贴手足心膏/膏方(3)
  • 吴茱萸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中药材种植(3)
  • 吴茱萸酒/药酒大全(3)
  • 救急水/药酒大全(13)
  • 桑萸酒/药酒大全(3)
  • 三味葱白酒/药酒大全(5)
  • 吴茱萸水提物/中药提取物(3)
  • 四逆汤/中药方剂(2)
  • 血府逐瘀汤/中药方剂(1)
  • 小柴胡汤/中药方剂(2)
  • 桑杏汤/中药方剂(1)
  • 玉女煎/中药方剂(2)
  • 银翘散/中药方剂(1)
  • 紫雪/中药方剂(1)
  • 真武汤/中药方剂(1)
  • 温经汤/中药方剂(4)
  • 苇茎汤/中药方剂(7)
  • 十枣汤/中药方剂(4)
  • 苏合香丸/中药方剂(3)
  • 痛泻要方/中药方剂(3)
  • 五苓散/中药方剂(3)
  • 吴茱萸根/中药图谱(4)
  • 吴茱萸/中药图谱(6)
  • 吴茱萸叶/中华本草(2)
  • 吴茱萸根/中华本草(1)
  • 吴茱萸/中华本草(5)
  • 吴茱萸叶/中草药大全(7)
  • 吴茱萸根/中草药大全(4)
  • 吴茱萸/中草药大全(9)
  • 吴茱萸/中药材(11)
  • 细辛萸姜茶/药茶(15)
  • 木瓜萸茴茶/药茶(7)
  • 木香吴萸茶/药茶(1)
  • 茴楝茶/药茶(3)
  • 桂萸茶/药茶(3)
  • 巴萸茶/药茶(5)
  • 果部·吴茱萸/本草纲目(2)
  • 吴茱萸汤/传统方剂(25)
  • 左金丸/传统方剂(11)
  • 温经汤/传统方剂(6)
  • 四神丸/传统方剂(6)
  • 丁萸理中汤/传统方剂(34)
  • 吴茱萸汤/传统方剂(8)
  • 左金丸/传统方剂(9)
  • 吴茱萸/中草药大全(31)
  • 吴茱萸/中国药典2015年版(11)
  • 伊维菌素/兽药手册(54)
  • 越霉素A/兽药手册(36)
  • 潮霉素B/兽药手册(28)
  • 吴茱萸/历史药品质量标准(6)
  • 吴茱萸/中药手册(6)
  • 吴茱萸根/中药手册(11)
  • 吴茱萸叶/中药手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