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饮片炮制> 浏览文章
  【药材来源】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fficinalis Rehd.et Wils. var. biloba Rehd.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份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去皮炙(《伤寒》)。南北朝有酥炙法、姜炙法(《雷公》)。唐代有姜汁炙(《产宝》)。宋代增加了姜煮、生姜枣制(《总录》),姜焙(《药证》),姜罨(《洪氏》)等法。明代又增加了酒制(《必读》),盐制、姜蜜制、糯米粥制(《普济方》),姜汁浸后人醋淬(《准绳》)等法。清代增加了醋炒(《集解》)。据统计,历代应用的厚朴炮制品有14种之多,临床以姜制厚朴应用最为广泛。

  【现代炮制方法

  1、厚朴:取原药材,刮去粗皮,洗净,润透,切丝,晒干。

  2、姜厚朴: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用文火炒干。或取定量生姜切片,加水煎汤,另取刮净粗皮的厚朴,捆成捆,置姜汤中,用文火加热共煮至姜汤吸尽,取出,切丝,干燥。厚朴每100千克用生姜10kg。

  【饮片性状】厚朴呈丝条状,宽3~5毫米;外表面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褐色,较平滑;切断面颗粒性,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质坚硬;气香,味辛辣、微苦。姜厚朴色泽加深,具姜的辛辣气味。

  【质量标准】厚朴含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总量不得少于2.0%。

  【炮制目的】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经、胃经、肺经、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生用药力较为峻烈,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不生用。姜制后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能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应用选择

  制用

  (1)脘腹胀满:可单用本品为末,陈米饮送服;或配伍苍术(米泔水浸)、甘草(炙)、陈皮,能化湿和胃,可治湿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胀满、纳食不思、舌苔白腻等症,如平胃散(《博济方》)。若配大黄、枳实则可治积滞便秘,腹部胀闷疼痛等,如厚朴三物汤(《金匮》)。若配伍人参、甘草、生姜等益气温中之品,可治虚寒胀满等。

  (2)咳嗽气喘:常配伍杏仁、半夏等,能下气化痰平喘,可治痰湿壅肺,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痰多黏腻,胸部胀满,舌苔厚腻者。

  (3)梅核气:常配伍紫苏、半夏、茯苓等,能理气化痰,可治痰气郁结,咽中不适,似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者,如半夏厚朴汤(《金匮》)。

  【现代研究】厚朴主要含厚朴酚、和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厚朴碱、β-桉叶醇等。实验报道,厚朴酚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并有抗溃疡作用。厚朴碱又称厚朴箭毒碱或木兰箭毒碱,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可能又是厚朴的主要毒性成分。以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为指标,比较了同株厚朴不同药用部位及产地加工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株厚朴的地下部分或接近地下部位的树皮中酚性成分含量较地上部分树皮中含量高,经产地加工品比未经产地加工品含量稍高。发汗能使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大幅度增加,并且树龄越长,发汗后两者含量增加越多,最高可达40%,还能降低药材含水量,更有利于储存保管。

  现代对厚朴的炮制研究,多数也是以厚朴酚与(或)和厚朴酚为指标,有的以水醇浸出物、抗溃疡作用为指标。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双波长薄层扫描法、薄层层析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层析法、气相层析法等。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厚朴生品、姜炙品、姜焙品、姜煮品中厚朴酚的含量。结果三种姜制厚朴中厚朴酚的含量均低于生品。厚朴酚含量生品为4.97%,姜炙品为4.05%,姜焙品为4.12%,姜煮品为4.05%,减少量均未超过20%,符合药典所规定的限量标准。故认为三种姜制厚朴的方法皆可以采用。曾诠等亦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厚朴生品,炒黄品、炒焦品、姜炙品及市售商品厚朴、姜炙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结果表明,厚朴经炮制后,此二种成分的含量均有下降,炒焦降低30%以上,炒黄、姜炙降低约20%,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市售商品厚朴和姜厚朴中其含量差异较大。

  对厚朴采用姜汁炒、姜汁煮、姜汁浸三类炮制方法的17个炮制样品与生品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有所不同,以10%姜汁炒干、10%姜汁炒微焦两种炮制品中酚性成分含量较高;姜汁煮和姜汁浸的炮制品中分别以10%姜汁煮、10%姜汁浸两种炮制品中酚性成分含量较高;且此四种炮制品中酚性成分均较生品高。用

  HPLC法测定了7种不同方法炮制的厚朴中厚朴酚的含量,结果亦表明,厚朴丝加姜汁炮制后厚朴酚含量略有增加;厚朴原生药水浸泡时间越长厚朴酚含量越低;用水煮后再切丝加姜汁炮制品厚朴酚含量最低。不仅用HPLC法测定不同厚朴饮片中厚朴酚的含量,而且对姜制厚朴的原理提出了见解。结果表明,清炒品厚朴酚含量最高;在姜炙、姜煮、姜浸品中,以姜炙品厚朴酚含量最高。虽然清炒品的含量高于姜炙品,但药理实验表明,清炒品没有抗胃溃疡作用,而姜炙品有显著的抗胃溃疡作用,因此认为厚朴以姜炙品入药为佳。实验表明,小鼠在空腹状态下净厚朴与姜厚朴均能一定程度地促进小肠的推进,且净厚朴强于姜厚朴;在盐酸型溃疡模型下,净厚朴组与姜厚朴组均能明显抑制溃疡形成,且姜厚朴的作用强于净厚朴;抗番泻叶腹泻和抗炎作用二者无明显差异。姜炙厚朴抗溃疡作用增强,其原因认为是辅料生姜的协同作用,厚朴酚的含量姜炙品高于生品,是因姜炙时加热和姜汁使厚朴酚溶出量增加所致。

  厚朴不同炮制品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姜汁厚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厚朴生品、姜紫苏汁厚朴、酒制厚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醋制厚朴、水制厚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有人对厚朴生品的贮藏年限进行了研究,以全国厚朴主产区的15个正品厚朴样品为研究对象,针对采样当年、贮存3年与贮存10年3个不同贮藏时间,采用相同HPLC分别测定其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发现在一定的贮藏年限内,厚朴中的酚类成分含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厚朴酚的含量0~3年呈增长趋势,3年后随着贮藏年限增加而有略下降,但贮存10年后仍然高于采收当年;和厚朴酚的含量贮存10年仍然呈增长趋势。该研究结果与赵中振研究结果则相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厚朴生品和11种不同炮制品作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厚朴生品中含厚朴酚为2.534%;和厚朴酚为1.389%,而其不同炮制品中二种成分的含量均降低,尤以炒焦品降低最多,厚朴酚为1.378%;和厚朴酚为0.491%;姜炙品降低较少,厚朴酚为2.257%,和厚朴酚为1.147%。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厚朴及其3种姜制品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进行测定,结果3种姜制品中含量均低于生品;又对其作了挥发油含量比较,结果炮制后挥发油并未减少;水浸出物姜制品有所增加。另用薄层紫外分析法对姜浸、姜煮、姜炒厚朴作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比较,结果炮制品的含量均较生品降低,但以姜浸厚朴中此二种成分总量降低最少。对不同产地、同批不同株及同株等数种情况九批厚朴姜制前后所含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总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厚朴姜制前后所含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总量降低13%~15%。与另一研究结果相反。这是否与选用的姜制工艺和厚朴药材有关,有待进一步考察。

  【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姜汤煮、姜汁浸、姜汁蒸、生姜紫苏汁拌、生姜紫苏加水共煮等。

  2、文献摘录凡使,先刮去粗皮,令见赤心,以生姜汁炙3次,令取香熟为度(《局方》)。去粗皮,用生姜汁浸一宿,于磁瓦器内炒(《普济方》)。一斤……用生姜二斤,不去皮,净洗切片,用水五升同煮水尽,去姜,只焙干厚朴(《普济方》)。味苦,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衍义》)。人汤药用生姜汁炒,入丸药用醋炙或酥炙(《入门》)。

  【总结】中医临床上一般不用生厚朴,而是以不同的方法炮制成姜厚朴应用,因为传统认为:厚朴味苦,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衍义》)现代认为,姜汁炙厚朴可消除其对咽喉的刺激性,并能增强温中和胃的功能。对厚朴的刺激性成分,有人认为,并非是其挥发油,因为姜制厚朴中挥发油含量并未减少,化学组成基本无变化。因此,对姜制厚朴可降低其刺激性的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字:厚朴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厚朴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2)
  • 厚朴/经典中药(3)
  • 厚朴花/经典中药(15)
  • 厚朴茯苓治小儿厌食/偏方秘方(4)
  • 厚朴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4)
  • 厚朴花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6)
  • 厚朴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1)
  • 厚朴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中药材种植(5)
  • 藿朴二术酒/药酒大全(1)
  • 厚朴石榴皮酒/药酒大全(2)
  • 厚朴将军酒/药酒大全(2)
  • 半夏厚朴酒/药酒大全(3)
  • 厚朴花水提物/中药提取物(3)
  • 厚朴七物汤/中药方剂(8)
  • 厚朴温中汤/中药方剂(2)
  • 连朴饮/中药方剂(3)
  • 厚朴三物汤/中药方剂(5)
  • 半夏厚朴汤/中药方剂(3)
  • 厚朴花/中药图谱(2)
  • 厚朴/中药图谱(8)
  • 野厚朴花/中华本草(4)
  • 野厚朴/中华本草(5)
  • 厚朴花/中华本草(3)
  • 厚朴果/中华本草(2)
  • 厚朴/中华本草(4)
  • 柴厚朴/中华本草(5)
  • 厚朴散/中药_散剂(17)
  • 野厚朴花/中草药大全(3)
  • 野厚朴/中草药大全(3)
  • 厚朴子/中草药大全(5)
  • 厚朴花/中草药大全(4)
  • 厚朴果/中草药大全(6)
  • 厚朴/中草药大全(3)
  • 鱼翅茶/药茶(15)
  • 香朴茶/药茶(8)
  • 香薷止痢茶/药茶(9)
  • 藿香苓术茶/药茶(7)
  • 苍朴茶/药茶(2)
  • 佩香茶/药茶(8)
  • 清胃化湿茶/药茶(6)
  • 厚朴茶/药茶(5)
  • 厚朴三物茶/药茶(5)
  • 平胃茶/药茶(3)
  • 厚槟茶/药茶(4)
  • 厚朴姜茶/药茶(1)
  • 朴连茶/药茶(4)
  • 肉桂良姜茶/药茶(34)
  • 木部·厚朴/本草纲目(6)
  • 半夏厚朴汤/传统方剂(7)
  • 厚朴温中汤/传统方剂(6)
  • 大承气汤/传统方剂(15)
  • 柴厚朴/中草药大全(4)
  • 实脾饮/传统方剂(9)
  • 胃苓汤/传统方剂(4)
  • 除湿胃苓汤/传统方剂(8)
  • 连朴饮/传统方剂(5)
  • 藿朴夏苓汤/传统方剂(6)
  • 平胃散/传统方剂(9)
  • 厚朴麻黄汤/传统方剂(8)
  • 解肝煎/传统方剂(5)
  • 厚朴温中汤/传统方剂(4)
  • 法半夏厚朴汤/传统方剂(2)
  • 达原饮/传统方剂(16)
  • 三化汤/传统方剂(10)
  • 厚朴七物汤/传统方剂(30)
  • 厚朴花/中草药大全(26)
  • 厚朴/中草药大全(24)
  • 厚朴花/中国药典2015年版(20)
  • 厚朴/中国药典2015年版(24)
  • 厚朴温中丸 /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2)
  • 厚朴/历史药品质量标准(7)
  • 厚朴花/历史药品质量标准(7)
  • 厚朴散/历史药品质量标准(8)
  • 厚朴/中药手册(8)
  • 厚朴花/中药手册(10)
  • 厚朴子/中药手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