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酒润后九蒸九晒(《证类》),酒浸焙、麸炒、米泔浸焙(《总录》),焙制(《局方》)等方法。金、元时期增加了炒制(《儒门》),酒洗、苦葶苈制(《世医》),酒拌、酒炒(《丹溪》)等法。明、清时代又增加了醋煮(《普济方》)、醋酒童便炒(《得配》)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威灵仙: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或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酒威灵仙:取净威灵仙段或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威灵仙段或片每100kg用黄酒10kg。
【饮片性状】威灵仙为细条形小段或不规则厚片;周边黑褐色或棕黑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片面皮部灰黄色,有空隙,中心黄白色,略呈方形;质硬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酒威灵仙表面呈黄色或微黄色,微有酒香气。
【质量标准】威灵仙水分不得过15.0%,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4.0%,浸出物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含齐墩果酸和常春藤皂苷元各不得少于0.30%。
【炮制目的】威灵仙味辛、咸,性温。归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能。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鲠咽喉等。
威灵仙生品以利湿祛痰,消诸骨鲠咽为主。用于停痰宿饮,喘咳呕逆,诸骨鲠咽等证。
经酒炙后,以祛风除痹,通经止痛为主。用于风湿痹痛,骨节不利,肢体疼痛,腰脚疼痛,久积瘾瘕等。
【临床应用】
1、生用
(1)停痰宿饮:常与半夏(姜汁浸)、皂角同用,具有消痰水的作用,用于停痰宿饮,喘咳呕逆,全不入食(《纲目》);若与葶苈子、半夏、皂角等同用,用于积湿停痰(《正义》)。
(2)痞积:常与楮桃儿同用,具有消痰化积的作用,用于痞积,如化铁散(《普济方》);若单用为末,炼蜜为丸,用于癖积,如威灵仙丸(《幼科指掌》)。
(3)诸骨鲠咽:威灵仙(36g),砂仁(6g),砂糖一盏,水二盅,煎一盅,温服,用于诸骨鲠咽(《纲目》)。
(4)痛风走注:常与白芥子、苍耳子、羊角灰同用,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用于痛风走注,如四妙散(《丹溪》)。
2、制用(酒制品)
(1)风湿痹痛:常与桂枝、白芷、独活等同用,具有祛风通痹止痛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痛,骨节不利,肢体疼痛,如灵仙除痛饮(《沈氏尊生书》);若单用威灵仙五两(150g)研末,温酒调下,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用于腰脚疼痛久不瘥,如威灵仙散(《圣惠方》)。
(2)血气滞痛:常与当归、没药、木香等同用,具有消滞止痛的作用,用于腹内气血冷滞,久积癥瘕,如灵仙散(《妇人良方大全》)。
(3)跌打损伤:常与何首乌(黑豆拌蒸)、川牛膝(酒洗)、杜仲(姜汁炒)等同用,具有通络止痛的作用,用于跌打损伤,气血虚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软无力,步履艰难,如加味健步虎潜丸(《金鉴》);若与川乌头、五灵脂同用,用于手足麻痹,时发时痛,或打仆伤损,痛不可忍,或瘫痪(《普济方》)。
(4)筋骨关节诸风:单用威灵仙洗焙为末,以好酒和令微湿,入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洒之,以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酒汤下,具有祛风通经的作用,用于中风手足不遂,口眼喁斜,筋骨关节诸风,腰膝疼痛,伤寒头痛,鼻流清涕,皮肤风痒,瘰疬,痔疮,大小肠秘,妇人经闭(《海上集验方》)。
【现代研究】威灵仙中含原白头翁素,前皂苷元,威灵仙皂苷1,威灵仙皂苷2,威灵仙皂苷2b,威灵仙皂苷3,威灵仙皂苷3b,威灵仙皂苷4~10。其皂苷元为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东北铁线莲中含铁线莲皂苷A、A’、B、C。
棉团铁线莲中含有白头翁素、肉豆蔻酸、丁酸、戊酸、正己醇、己酸、龙脑、胡薄荷酮、辣薄荷酮、肉豆蔻醚等。
威灵仙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能促进麻醉大鼠的胆汁分泌,对小鼠疟原虫感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威灵仙经酒炙后,许多成分在水提样品及醇提样品中的含量都增加了。采用小鼠扭体法、热板法进行镇痛作用研究,采用小鼠耳肿法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进行抗炎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威灵仙不同炮制品均具镇痛、抗炎作用,其中以酒炙后威灵仙作用较强。这与威灵仙酒炙后增强祛风除痹、通经止痛作用的传统中医理论相吻合。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蒸制、炒制等。
2、文献摘要“酒拌治两臂痛”(《辨义》)。“酒拌,上下行”(《切用》)。
【总结】威灵仙的古代炮制方法有酒制、麸制、泔制、焙制、炒制、醋制、童便制等法。现代应用生品和酒制二种。威灵仙生品利湿祛痰,消诸骨鲠咽。酒制后以祛风除痹,通经止痛见长。威灵仙多作为祛风湿药物而常用于中医临床,酒炙后由于辅料黄酒的活血、通络等协同作用的发挥,同时辅料的加入使药物中的皂苷类成分(威灵仙皂苷)及内酯成分(原白头翁素)等更易于煎出而提高了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