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炒令焦”(《圣惠方》)和微炒(《总录》)。清代有醋浸(《金鉴》)和姜汁炒(《害利》)。
【现代炮制方法】
1、竹茹: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硬皮,切段或揉成小团。
2、姜竹茹:取竹茹段或团,加姜汁拌匀,稍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如烙饼法将两面烙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竹茹每100kg用生姜10kg。
【饮片性状】竹茹为弯曲丝条状小段或小团,呈浅绿色或黄绿色,质柔软而轻松,有弹性,气微,味淡。姜竹茹颜色加深,有少许焦斑,微有姜的气味。
【质量标准】竹茹水分不得过7.0%,用热浸法测定,其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0%。
【炮制目的】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经、胃经。生品长于清热化痰、除烦。多用于痰热咳嗽或痰火内扰,心烦不安。
姜制后能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多用于恶心呕吐。
【应用选择】
1.生用
(1)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同用,具有清化热痰,清热除烦作用,可用于痰热咳嗽,咳痰黄稠,痰火内扰,心烦不安。
(2)心烦失眠:常与陈皮、茯苓、半夏、枳实等同用,具化痰清热除烦作用,可用于胆火夹痰,犯肺扰心所致的胸闷痰多、心烦失眠、惊悸等证,如温胆汤(《三因》)。
2.姜制
(1)恶心呕吐:常与黄连、陈皮、半夏等同用,具除烦止呕作用,可用于痰热互结,胃热呕吐者。配伍陈皮、人参、生姜等益气和胃药,可用于胃虚有热而呕吐者。如橘皮竹茹汤(《金匮》)。
(2)妊娠恶阻:常与黄芩、白术、苏梗等同用,具安胎和胃作用,可用于妊娠胃气不和,脾运失常,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等。
【现代研究】竹茹中含有生物碱、鞣质、皂苷、氨基酸、有机酸、还原糖和三萜等多种有机成分和微量元素;尚含葡萄糖、果糖、蔗糖等以及甲酸、乙酸、甲酚、苯酚、苯甲酸、水杨酸、愈创木酚等。药理实验表明,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现代对竹茹的炮制研究较少,主要是对其用姜汁炮制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传统的姜制竹茹是取竹茹段或团,加姜汁拌匀,稍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如烙饼法将两面烙至微黄色,取出晾凉。但竹茹呈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长条形薄片状,姜汁喷洒后,置锅内用铲子炒时,不易翻动,且难以翻炒均匀,往往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状况,崔利民建议将炒法改为蒸法:即取竹茹100kg,切段或扭成粗团备用,生姜10kg,捣成糊状,加水2kg,去渣取汁,将姜汁喷洒在竹茹上,然后拌匀闷润5分钟,待姜汁被竹茹吸尽时,置锅内蒸5~10分钟,趁热取出晾干,即可药用。曹子文提出用烘制法替代传统的姜汁制竹茹,即取净竹茹50kg,用生姜12.5kg取汁拌匀,稍闷,待吸尽姜汁后先在80℃烘约140分钟,然后升至150℃,烘30分钟至微黄。这种方法炮制的竹茹均匀熟透,无焦片,质量稳定,便于大量生产。邢安之提出的远红外烤箱炮制法,要求100℃时烘10分钟,然后停止加热,利用余热烘烤,即可。以ICP法检测竹茹用姜炮制前后其煎煮液中33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发现有22种元素含量增加,10种元素含量减少,1种元素含量未发现明显变化,提示竹茹姜制后寒性缓和可能与其姜制后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增加有关。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制、朱砂制等。
2、文献摘录“炒令焦”(《圣惠方》)。“醋浸一宿”(《金鉴》)。“入平呕逆药,姜汁炒用”(《害利》)。
【总结】竹茹从宋代开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炮制。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姜汁制法,认为生姜为辛热之品,可缓和竹茹的微寒之性。经姜汁制后,增强温中化痰止呕的作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竹茹和姜汁制竹茹。
竹茹含生物碱、皂苷、鞣质、氨基酸、有机酸、还原糖和三萜等多种成分及微量元素,可否根据姜制竹茹的炮制工艺,结合其所含成分的量作质控指标,阐明竹茹姜制的意义;同时也可对现行的姜汁制竹茹的炮制工艺进行选择。另外,目前竹茹的炮制方法除多用姜汁制外,还有炒制、朱砂制等,这些方法对炮制品所含成分及抑菌作用有何影响,亦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