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
Interferon
干扰素是病毒进入机体后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自细胞释放后可促使其他细胞抵抗病毒的感染。其他非病毒物质如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胞内毒素、真菌提取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多聚核苷酸如Poly I:C也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它们可统称为干扰素诱导剂。其中的多聚核苷酸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干扰素有α、β、γ三类和I、Ⅱ二型,即白细胞干扰素(α-IFN)、纤维母细胞干扰素(β-IFN)和免疫细胞干扰素(γ-IFN)。前二者属I型,后者属Ⅱ型。I型与抗病毒作用有关,Ⅱ型则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给牛鼻内感染灭毒的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后在鼻分泌物中出现大量干扰素。1或2日后用口蹄疫病毒(FMDV)鼻内攻毒,仅发生轻症口蹄疫,而鼻分泌物中FMDV滴度下降99%。亦发现用上述病毒所产生的干扰素量足以抑制某些引发牛上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另在犊牛试验中用毒力减弱的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鼻内接种,几天后用鼻病毒、腺病毒或副流感病毒攻毒可得到部分或完全地保护,显然系弱毒病毒诱发牛体产生干扰素所致。
干扰素并不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在未感染细胞表面与特殊的受体相结合,导致产生20余种细胞蛋白,其中某些蛋白(抗病毒蛋白)对不同病毒具特殊抑制作用(可分别对病毒增殖的各个阶段产生抑制)。另一方面干扰素也可作用于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产生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如此两者综合则有利于病毒感染的减轻或消除。干扰素具广谱抗病毒作用,对同种和异种病毒均有效。但具有细胞种属特异性,即某一种属动物(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同种属或非常接近的种属的动物和细胞。例如由鸡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鸡而不能保护其他动物。牛干扰素只能在牛体内有效,而在猪体内效果很低,甚至无效,反之亦然。
对动物毒性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很弱,可反复应用。
干扰素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疾病,对抑制肿瘤也有用。但在防治动物疾病上甚少研究。由于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对大动物就有一个如何获取足量高效干扰素的问题。干扰素可通过在离体培养的自细胞内,加入仙台病毒或鸡新城疫病毒诱导产生和制取。也可通过大肠杆菌、酵母菌基因工程重组而得,这种干扰素常冠以“γ”,如γIFNα-2b,其纯度均较高。
干扰素内服不吸收。肌内或皮下注射,α-干扰素吸收率在80%以上,而β及γ干扰素的吸收率较低。基本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可通过胎盘和进入乳汁。主要在体内灭活,少部分经尿排出。
制剂仅见人用的注射液及冻干粉制剂:每支100万单位,300万单位,500万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