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地黄
Dì Huánɡ
地黄
别名: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
功效作用: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英文名:RADIX REHMANNIAE
始载于?毒性?归经心经、肝经、肾经药性寒药味甘、苦

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栽培,赤野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植物地黄(图1)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地理分布
  3. 植物栽培
    1. 生物学特性
    2. 栽培技术
    3. 田间管理
    4. 病虫害防治
  4. 化学成分
  5. 应用价值
    1. 药用价值
    2. 园林用途
  6. 参看

形态特征

地黄(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长0.5-3厘米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  

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此外,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值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二合土,肥沃的粘土也能栽种。忌连作。前作宜选禾本科作物,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  

栽培技术

根茎繁残为主。种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种用根茎来源于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黄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黄种产量高、质量好。具体方法是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地内,选生长健壮、无病虫的根茎,挖起折成4-5cm短节,稍风干后,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种到一块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椭挖随栽。栽种地黄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为18-21℃时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庆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在4月上、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种时在垄或畦上开沟,沟距33cm,每隔15-20cm,放种栽一节,覆土3-4cm,压实表土后浇水。每垄种2行,每畦3-4行,苗出齐后,选阴雨天补苗,栽后1月左右匀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浅薅2-3次,并铲去陆续生出的多余苗。  

田间管理

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粪水或饼肥,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出现花蕾时,要随时摘除。  

病虫害防治

斑枯病可选抗病品种,清洁园地,发病切初期用倍量式波尔多液喷雾。还有地黄枯萎病、大豆胞囊线虫、轮纹病等为害。虫害有棉红蜘蛛,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蛱蝶,在其幼龄期用敌百虫等防治。  

化学成分


药材地黄(图2)

地黄的化学成分以甙类为主,其中又以环烯醚萜甙类为主。从鲜地黄分得的环烯醚萜甙有:益母草甙(leonuride),桃叶珊瑚甙(aucubin),梓醇(catalpol),地共同甙(rehmannioside)A、B、C、D,美利妥双甙(melittoside),都桷子甙(melittoside),都桷子甙(geniposide),8-表马钱子甙酸(8-epiloganic acid),艋骨草酸(ajugoside),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E-feruloyl ajugol),6-O-Z-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Z-feruloy6l ajugol),6-O-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vanilloyl ajugol),6-O-对香酰基筋骨草醇(6-O-p-coumaroyl ajugol),6-O-(4″-O-α-L-吡喃鼠李为良药甙)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4″-α-L-rhamnopyranosyl)vanilloyl ajugol],焦地黄甙(jioglutoside)A、B等;以梓醇的含量最高。又含糖类:D-葡萄糖(D-glucose),D-半乳糖(D-gluctose),D-果糖(D-fructose),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水苏糖(stachyose),甘露三糖(amn-ninoTCMLIBiose),毛蕊花糖(verbascose),以水苏糖的含量最高,达64.9%。还含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sa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缘氨酸(serine),甘氨酸(glu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n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otyric acid)等氨基酸以及葡萄糖胺(glucosamine),D-甙露醇(D-manni-tol),磷酸(phosphoric acid),β-谷甾醇(β-si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1-乙基-β-D-galacetoside),腺甙(adenoside)及无机元素等。  

应用价值

药用价值

中药名: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 

药名药材基源性味功效鲜地黄植物的新鲜块根味甘;苦;性寒清热凉血;生津润燥干地黄植物的干燥块根味甘;苦;微寒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熟地黄植物的块根经加工蒸晒而成味甘;性温补血滋润;益精填髓

注:地黄药用详述,见词条 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  

园林用途

园林种可在岩石区、药用园内种植。西方园林种植多做观赏。

参看

  • 《中医饮食营养学》- 地黄
  • 《本草纲目 · 地黄》
关键字:地黄
上一篇: 地贵草
下一篇:地椒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地黄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10)
  • 生地黄的美容功效及方法/中药美容(3)
  • 熟地黄/经典中药(6)
  • 地黄/经典中药(22)
  • 地黄杜仲汤治习惯性流产/偏方秘方(4)
  • 地黄杜仲散治习惯性流产/偏方秘方(12)
  • 地黄黑豆治肥胖症/偏方秘方(12)
  • 地黄小蓟汤治慢性肾炎/偏方秘方(10)
  • 地黄/中药图片(7)
  • 地黄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14)
  • 地黄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3)
  • 六味地黄丸/中成药大全(22)
  • 知柏地黄丸/中成药大全(11)
  • 杞菊地黄丸/中成药大全(40)
  • 麦味地黄丸/中成药大全(6)
  • 明目地黄丸/中成药大全(10)
  • 桂附地黄丸/中成药大全(29)
  • 归芍地黄丸/中成药大全(1)
  • 复方首乌地黄丸/中成药大全(64)
  • 地黄润通口服液/中成药大全(5)
  • 加减地黄丸/中成药大全(6)
  • 参麦地黄丸/中成药大全(6)
  • 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5)
  • 田螺膏/膏方(7)
  • 摩风神验膏/膏方(1)
  • 蒴藋煎/膏方(6)
  • 生地黄煎/膏方(5)
  • 男子风虚劳损兼时气方/膏方(3)
  • 地黄小煎/膏方(5)
  • 桃仁煎/膏方(6)
  • 地黄羊脂煎/膏方(3)
  • 石斛地黄煎/膏方(3)
  • 填骨万金煎/膏方(3)
  • 鹿角胶煎/膏方(3)
  • 蜜饵/膏方(6)
  • 三才膏/膏方(6)
  • 养血麦地膏/膏方(3)
  • 骨填煎/膏方(6)
  • 天池膏/膏方(5)
  • 黑膏/膏方(4)
  • 天地煎/膏方(3)
  • 射干膏/膏方(7)
  • 地黄膏/膏方(5)
  • 丹溪琼玉膏/膏方(6)
  • 地黄麦冬煎/膏方(6)
  • 鹿髓煎/膏方(4)
  • 桑白皮煎/膏方(4)
  • 坎离膏/膏方(5)
  • 肺痿骨蒸膏/膏方(6)
  • 地黄粥/药膳食疗(2)
  • 地黄桑葚膏/药膳食疗(1)
  • 地黄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中药材种植(4)
  • 助阳益寿酒/药酒大全(4)
  • 齿痛酒/药酒大全(3)
  • 龟地酒/药酒大全(4)
  • 接骨至神酒/药酒大全(7)
  • 护骨补酒/药酒大全(4)
  • 四味当归酒/药酒大全(7)
  • 桂心酒/药酒大全(4)
  • 二地菊花酒/药酒大全(7)
  • 助阳酒/药酒大全(2)
  • 三黄参归酒/药酒大全(3)
  • 地黄羊脂酒/药酒大全(4)
  • 秘传三意酒/药酒大全(3)
  • 牛膝酒/药酒大全(10)
  • 还童酒/药酒大全(6)
  • 补肾地黄酒/药酒大全(3)
  • 长松酒/药酒大全(4)
  • 首乌酒/药酒大全(6)
  • 二至益元酒/药酒大全(5)
  • 地黄酒/药酒大全(7)
  • 补精益志酒/药酒大全(5)
  • 钟乳酒/药酒大全(1)
  • 地胡酒/药酒大全(7)
  • 养神汤/药酒大全(7)
  • 宫方定风酒/药酒大全(3)
  • 参杞补酒/药酒大全(5)
  • 人参地黄酒/药酒大全(4)
  • 养元如意酒/药酒大全(2)
  • 杞地红参酒/药酒大全(4)
  • 神仙酒/药酒大全(4)
  • 乌须酒/药酒大全(3)
  • 菊花酒/药酒大全(4)
  • 草还丹酒/药酒大全(4)
  • 春寿酒/药酒大全(4)
  • 枸杞地黄酒/药酒大全(4)
  • 不老酒/药酒大全(7)
  • 固本地黄酒/药酒大全(6)
  • 首乌当归酒/药酒大全(4)
  • 聚宝酒/药酒大全(6)
  • 首乌黑豆酒/药酒大全(5)
  • 一醉散酒/药酒大全(4)
  • 地术酒/药酒大全(3)
  • 巨胜酒/药酒大全(5)
  • 地黄年青酒/药酒大全(4)
  • 枸杞生地黄酒/药酒大全(3)
  • 地膝酒/药酒大全(2)
  • 耐老酒/药酒大全(2)
  • 康壮酒/药酒大全(2)
  • 驻颜酒/药酒大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