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钱莱菔换红顶,化痰行气消积倾。
寇准三十头发白,咽汁去毒效甚灵。
蜂蜜莱菔降血压,动脉硬化胆石宁。
【传说逸事】
《冷庐医话》记载:苏州某官之母,偶伤食,且感风寒。医者均在发散药中加入参、术进补,病加重。其内侄探视,问其由,知进补之故,就用莱菔子、大黄、槟榔、厚朴三剂而痊愈。
据传,慈禧有一年做寿,游园看戏又品尝各种寿字图案的佳肴,一时高兴而吃多,病倒了,精力日衰。要太医每日给上等人参煎独参汤进行滋补。开始有效,后来非但不效,反而觉得头胀、胸闷、食欲不佳、爱怒、鼻流血,太医无策,即张榜招贤“凡能医好病者必重赏”。3天后,有位走方郎中(也有资料说是苏州名医曹沧州进京为慈禧治疗),对皇榜细加琢磨,悟出了太后发病机制,便揭下皇榜。郎中从药箱中取出了三钱莱菔子,细研后加面粉用茶水拌,做成粒丸子,用锦帕一包呈上,且美其名日“小罗汉丸子”,嘱咐每日服3次,每次1粒。
太后服下1丸止鼻血;2丸下去,除内胀;3丸服下,能吃饭。太后大喜,赐给郎中一个红顶子(是官衔的标志)。当时盛传“三钱莱菔子,换了个红顶子”。
光绪短命,4岁登基,在位34年,38岁即夭亡。主要原因是政治失利,滥用补药,不重视养生。康熙与光绪不同,康熙熟谙医理药性,从不乱服补药,认为“服补药大无益”,所以他摄政61年,享年69岁。据《清官秘史》云:光绪患有痰涎壅盛,腹脘胀痛,要太医开补药,太医尊旨,光绪服后日渐加剧。后来,在煎药时下医偷偷在药中加入一把莱菔子,一剂病减,二剂身轻,三剂病愈。说明莱菔子化痰行气消积,有“推墙倒壁之功”。
名医张锡纯认为:“无论生或熟,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供养,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从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乎”。但《本草从新》说:“虚弱者服之,气喘难布息。”但“药虽相恶效相成”,如人参配莱菔子同用,参补元气(指人生理活动基本功能),而莱菔子是消胃肠消化不良的胃肠胀气。莱菔子生用性善上行,炒用性下行,捣烂使药性易溶出。
《国老谈苑》记故事一则:寇准年30余,太宗欲大用,尚难其少。准知之,遂服地黄,兼饵萝葡以反之。未几,髭发全白,以示其老。
《延寿书》云:李师逃难石窟中,贼以烟熏之垂死,摸得萝卜菜一束,嚼汁咽下,更生。今日报道,用萝卜汁频频灌服,对煤气中毒急救有效。
据史料记载,过去有位婆罗门僧,从东方来,见百姓食面而惊讶,认为面大热有毒,何以能食?后来见饮食中有萝卜,才认为萝卜能消面积而辞其毒。从此以后,婆罗门僧“食面必啖莱菔”或把萝卜捣烂制成面食,“饱食亦不发热”。
《洞微志》云:齐州有人病狂,云梦中见一红裳女子,引入宫殿中,小姑会,每日遂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葡火吾官。”有一道士解释说:“此犯大麦毒也。”医经云:“萝卜制面毒,故曰火吾官。火者毁也。”遂以萝卜治之,果愈。
俄罗斯民间用萝卜汁加蜂蜜治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胆结石形成胆石症,还能抗癌。
元代许有壬有诗赞曰:
性质宜沙地,栽培属夏畦。
熟登甘似芋,生荐如脆梨。
老病消凝滞,奇功值品题。
故园长尺许,叶青更堪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