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材种植> 浏览文章
  【概述】大黄为常用中药材,历史悠久,为泄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要药。驰誉于国内外,深受世人瞩目,为我国传统出口中药材之一。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米 Pal米atu米L,唐古特大黄Rheu米 tanguticurn米axi米.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米 officinale Baill的块根。主产于青海、甘肃、宁夏、四川、陕西等省的广大地区。野生家种均有。

  【生长环境】野生大黄多生于海拔2000~3700米气候冷凉的高寒地区,生于林缘、灌木丛、山坡草地。栽培大黄多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种子生命力强达3~4年,播种当年或第2年形成叶簇,每年3月中旬至4月返青,第3年5~7月开花结果,6月下旬至8月中旬果实成熟,11月地上部枯萎,生长期240天左右。

  【种植技术

  1、气候、土壤:栽种大黄,宜选择高寒阴湿地带和多雨雾的气候,高度应在1400~2500米的北向或西北向阴坡,倾斜度为25℃~3℃,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腐殖质土,或沙质壤土为佳;其次是较深的灰棕色土壤。不宜于黏重土质或过于粗松的土地,否则块根长不肥大或根系分歧较多,品质疏松。大黄不宜连作,宜与党参、马铃薯、菜子等轮作。

  2、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选择3年生,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6~7月抽出花茎时,应在花茎旁设立支柱,以免花茎被风折断,以及所结的种子被风摇落。四川地区较温暖,大黄在7,月中、下旬待种子饱满变硬即可采摘。甘肃地区较寒冷,大黄须在10月间,待种子部分变为黑褐色而未完全成熟前(熟透易于落粒),将种子剪下阴干或晒干,再选其饱满成熟的种子供播种用。种子宜储于通气的布袋中,挂于通风干燥处,勿使受潮,影响发芽率;但不可储于密闭器中。

  (2)芽茎繁殖:在大黄收获时,采取母株根茎之芽或有芽的侧根栽植,其分离或切割的伤口,容易腐烂,应涂以草木灰。用芽茎繁殖可以缩短种植时间,且品质优良,不易变种,但难获大量种芽扩大栽培,因此可因地制宜,两种办法同时采用。

  3、育苗与苗地管理:苗床多选择于山间向阳的腐殖质与生荒地,及时开荒整地,除去杂草石砾,挖地耙细,修整苗床,作成140厘米宽的高畦,并视土壤肥瘦酌量施以堆肥或人畜粪作为基肥,然后播种。播种又分秋播和春播2种,春播于3月初进行,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秋播于当年7月下旬,8月上旬采种之后立即进行,育成苗后,于翌年7~8月定植。播种方法,撒播条播均可。如条播,行距23~27厘米,开浅横沟播种其中,覆盖以草木灰,厚度以不现种子为度,并盖以藁草,防止鸦鹊啄食种子。如果土壤干燥,播种后应适当浇水,以促进种子的发芽。种子发芽后,除去盖草,并注意浇水和施2~3次稀薄的粪水,促进幼苗生长。幼苗过于稠密时,须间苗拔草,保持10~13厘米远1株,才能获得壮苗。幼苗在初冬的地上叶片枯萎时,应用草或落叶完全盖好,避免冻坏,到翌年春季解冻,幼苗开始萌发之后,才能揭去。每667平方米需要种5千克左右。四川和甘肃宕昌等地育苗1年即可移栽,但文县地区需2年才能移栽。

  4、整地移栽:栽地一般选择荒地,越高越好;栽培党参和菜子的熟地种植大黄也好。如用生荒地,可在移栽前1个月将地里杂草铲除烧灰,然后深翻35厘米左右,充分碎土;熟地亦应翻地1~2次。周围修沟排水,然后挖穴,穴深17厘米以上,株行距各68厘米左右,穴内可施少许堆肥或草木灰,作为基肥。春播的于翌年3月,秋播的于翌年7月将幼苗或根芽移栽穴内。每667平方米需种苗1500~2000株,能够栽的幼苗、块根有中指粗壮为宜,并需剪去幼苗的侧根及主根的细长部分,这样,便于定植,又能增进品质。然后将幼苗直栽于穴内,每穴1株,覆以细土或草木灰,压紧根部。如土壤过分干燥,栽后浇水定根。

  【栽培管理

  1、中耕施肥:大黄栽后1~2年植株尚小,杂草容易滋生,除草中耕的次数宜多,至第3年植株生长健壮,能遮盖地面抑制杂草生长,每年中耕追草2次就可以。

  大黄为耐肥植物,施肥是提高大黄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能增强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在移栽时每667平方米施草木灰500~700千克,或人粪尿200千克,堆肥1000~1500千克。以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施肥2~3次,每次施用桐枯50~75千克或人粪尿1000千克。第1、第2年秋季每667平方米施磷矿粉30~40千克。四川药农常以垃圾灰渣、杂草落叶堆于根际,既有肥效,又可防冻。

  2、割花茎:大黄抽出花茎时,除留种的部分花茎之外,应及时用刀割去,不使其开花,以免消耗养分。花可做饲料。

  3、壅土防冻:大黄根块肥大,不断向上增长,故在每次中耕除草施肥时,结合壅土于植株四周,逐渐做成土堆状,既能促进块根生长,又利排水,若能与堆肥和垃圾壅植株四周,效果更好。在冬季叶片枯萎时,用泥土或藁草堆肥等覆盖6~10厘米厚,防止根茎冻坏,引起腐烂。

  4、防治病虫害:

  (1)病害:

  ①根腐病:雨季发生。防治方法:选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忌连作,经常松土,增加透气度;并进行土壤石灰消毒,拔除病株烧毁。

  ②叶斑病:防治方法:于发病初期,每7~10天喷1次1:1:100的波尔多液,共喷3~4次。

  (2)虫害:

  ①蚜虫:又名腻虫、蜜虫,属纲翅目蚜科。以成虫、若虫为害嫩叶。防治方法:冬季清理园地,将枯株和落叶深埋或烧毁。发生期喷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4~5次。

  ②甘蓝夜蛾:以幼虫为害叶片,造成缺刻。防治方法:灯光诱杀,或在发生期掌握幼龄阶段,喷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

  ③金花虫:以成虫及幼虫为害叶片,造成孔洞。防治方法:用9%敌百虫800倍液或鱼藤精8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④蛴螬:又名白地蚕。以幼虫为害,咬断幼苗或幼根,造成断苗或根部空洞;白天常可在被害株根部或附近土下10~20厘米处找到害虫。多用毒饵诱杀。

  【收获与加工】一般定植后2~3年即可收获。栽培时间过久,根茎易被虫蛀发生腐烂。收获是冬末秋初大黄叶片枯萎时进行,用锄头挖出根块,勿使受伤,除尽泥土,用刀削去地上部分,根块头部的顶芽必须全部挖掉,以防干燥期间产生糠心(即内部松弛变黑)。将鲜大黄用刀削去侧根,洗净泥土,晾干水气,用磁片刮去粗皮,大的纵切两半,长者横切成段,用细绳从尾部串起,挂在阴凉通风处阴干。修下的大黄侧根,径粗在4厘米者,可将粗皮刮去,切成10~13厘米的节,与大块大黄一起干燥。名水根大黄,亦一同供药用。

  又四川块黄是将鲜大黄刮去粗皮之后用刀横切成6~10厘米厚的磴子,用无烟煤烘烤或用太阳晒干。但是切忌急干,一定要其慢慢干燥,才不致造成黑心或糠心。最好是半干的时候将其发汗2~3次,这样才能表里干燥一致,可以提高品质。

  其发汗方法将其取下堆于木桶或屋角中,上面盖稻草或麻袋,一昼夜后,其表皮又将发软,然后再行烘烤,2天以后再行发汗。如采用太阳晒时,则应昼晒夜堆,加以覆盖,若遇天气不好,则应摊开,久雨不晴,须用火烤,以免腐烂。

  【药材形状

  1、蛋结:形状多削成蛋形。表面黄棕色,可见类黄白色网状纹理及放射状棕色黑点,似锦纹之花纹(故俗称锦纹)。横切面边缘有放射状纹理及明显环纹,髓部有星点散在。气清香,味微苦涩。

  2、雅黄:削成马蹄形,个大体松泡,外表茶黄色,内形疏松似丝瓜络。多集散雅安,故称雅黄。

  3、南川大黄:个较雅黄小,体较结,内色淡黄带绿白色,切成马蹄形,称马蹄大黄或块黄。


关键字:大黄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大黄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6)
  • 大黄的美容功效及方法/中药美容(21)
  • 土大黄/经典中药(3)
  • 大黄/经典中药(19)
  • 大黄木香治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偏方秘方(10)
  • 苍术大黄治小儿细菌性痢疾/偏方秘方(3)
  • 大黄当归治急性附睾炎/偏方秘方(2)
  • 苦参大黄治急慢龟头炎/偏方秘方(4)
  • 大黄桃仁治输卵管阻塞/偏方秘方(7)
  • 水蛭大黄膏治血栓性静脉炎/偏方秘方(8)
  • 羊屎大黄膏治急性乳腺炎/偏方秘方(7)
  • 干姜大黄汤治肠梗阻/偏方秘方(9)
  • 芒硝大黄汤治肠梗阻/偏方秘方(3)
  • 大黄五倍子治褥疮/偏方秘方(6)
  • 扛板归大黄治毒蛇咬伤/偏方秘方(4)
  • 金钱草大黄治蛇咬伤/偏方秘方(9)
  • 大黄治中风/偏方秘方(6)
  • 大黄治精神分裂症/偏方秘方(9)
  • 大黄片治慢性肾衰/偏方秘方(5)
  • 大黄芒硝治胸膜炎/偏方秘方(11)
  • 大黄治急性胆囊炎/偏方秘方(5)
  • 大黄丹皮治急性胆囊炎/偏方秘方(5)
  • 大黄地榆治消化道出血/偏方秘方(7)
  • 大黄米醋治烧烫伤/偏方秘方(10)
  • 侧柏大黄治烧烫伤/偏方秘方(4)
  • 大黄治高脂血症/偏方秘方(5)
  • 大黄/中药图片(11)
  • 大黄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4)
  • 大黄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21)
  • 大黄利胆片/中成药大全(2)
  • 大黄通便颗粒/中成药大全(5)
  • 大黄蟅虫丸/中成药大全(1)
  • 九制大黄丸/中成药大全(5)
  • 大黄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4)
  • 大黄膏/膏方(12)
  • 鸡子膏/膏方(5)
  • 消水膏/膏方(3)
  • 土大黄膏/膏方(2)
  • 大蒜膏/膏方(4)
  • 桃红膏/膏方(1)
  • 龟背方/膏方(9)
  • 治谵狂大黄膏/膏方(3)
  • 泻肺大黄煎/膏方(3)
  • 大黄消脂汤/药膳食疗(2)
  • 参冰三黄酊/药酒大全(12)
  • 消疣液/药酒大全(8)
  • 冰片大黄酊/药酒大全(5)
  • 华佗辟疫酒/药酒大全(3)
  • 温脾酒/药酒大全(12)
  • 大黄芪酒/药酒大全(2)
  • 三黄桂甲酒/药酒大全(3)
  • 冻疮酒/药酒大全(6)
  • 疱疹酒/药酒大全(3)
  • 复方土大黄酊/药酒大全(4)
  • 大黄栀子酒/药酒大全(5)
  • 大黄槐角酊/药酒大全(3)
  • 血管瘤搽剂/药酒大全(6)
  • 大黄蒽醌I/中药提取物(4)
  • 大黄甘遂汤/中药方剂(3)
  • 泻青丸/中药方剂(5)
  • 大黄蛰虫丸/中药方剂(4)
  • 温脾汤/中药方剂(3)
  • 大黄甘草汤/中药方剂(2)
  • 大陷胸汤/中药方剂(5)
  • 大黄附子汤/中药方剂(5)
  • 大黄牡丹汤/中药方剂(4)
  • 大黄碳酸氢钠片/中药制剂(9)
  • 多花大黄连刺/中国植物志(6)
  • 土大黄/中药图谱(3)
  • 大黄花/中药图谱(9)
  • 大黄/中药图谱(8)
  • 小大黄/中华本草(5)
  • 土大黄叶/中华本草(4)
  • 土大黄/中华本草(6)
  • 山大黄/中华本草(28)
  • 牛耳大黄叶/中华本草(6)
  • 牛耳大黄/中华本草(7)
  • 河套大黄/中华本草(8)
  • 大黄树/中华本草(12)
  • 大黄连刺/中华本草(5)
  • 大黄茎/中华本草(7)
  • 大黄花/中华本草(4)
  • 大黄草/中华本草(8)
  • 大黄/中华本草(6)
  • 小大黄/中草药汇编(5)
  • 土大黄/中草药汇编(5)
  • 大黄花/中草药汇编(5)
  • 大黄/中草药汇编(4)
  • 川滇大黄土/中草药汇编(3)
  • 大黄碳酸氢钠片/中药_片剂(16)
  • 大黄酊/中药_酊剂(22)
  • 大黄芩鱼散/中药_散剂(24)
  • 大黄末/中药_散剂(21)
  • 大黄侧柏叶合剂/中药液体(64)
  • 大黄浸膏/中药_提取物(18)
  • 大黄流浸膏/中药_提取物(13)
  • 复方大黄酊/中药_酊剂(11)
  • 小大黄/中草药大全(6)
  • 土大黄叶/中草药大全(5)
  • 土大黄/中草药大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