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传统方剂> 浏览文章
【方名】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麻仁丸、脾约丸)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泻下方-润下
【组成】

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 大黄(500克) 厚朴(250克) 杏仁(250克) [以上为丸剂用量]
【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 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禁忌】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如属纯由血少津亏引起的便秘,则不宜使用。孕妇忌用。)

【方解】 本方治证乃由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而致小便频数,肠失濡润,故见大便干结。此时治法亦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兼以泄热行气。因而方中用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通便泄热,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共为臣药;枳实、厚朴下气破结,加强降泄通便之力,蜂蜜能润燥滑肠,共为佐使药。诸药合而为丸,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功。 本方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虽亦用小承气汤泻肠胃之燥热积滞,但实际服用量较小。更取质润多脂之火麻仁、杏仁、白芍、蜜蜂,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可减缓小承气汤攻伐之力,使下而不伤正,而且原方只服十丸,以次渐加,都说明本方意在润肠通便,仍属缓下之剂。对于肠中燥有积滞的便秘最为适合。老人与产后肠燥便秘,以及习惯性便秘亦可服用。 ★
方义2:本方治证乃因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伤寒论》称之为“脾约”。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伤寒明理论》)根据“燥者润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故当润肠泻实,宜润肠药与泻下药同用。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综观本方,虽用小承气以泻下泄热通便,而大黄、厚朴用量仅从轻减,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本方为丸剂,而且只服10小丸,依次渐加,均意在缓下,润肠通便。”

【化裁】 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附方】 润肠丸 五仁丸

【附注】 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本方又名脾约麻仁丸、脾约丸。名曰脾约,是取其能治脾约证之意。)

【文献】 方论 成无己:“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积实味苦寒,厚朴味苦温。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若以泄之。积实、厚朴为佐,以散脾之结约。芍药味酸微寒,大黄味苦寒,酸苦痛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液还人胃中,则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伤寒明理论》 方论选录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由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运用】

关键字:麻子 泻下
上一篇: 温脾汤
下一篇:济川煎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关于征求《中兽药、天然药物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修订稿)》意见.../政府通知(7)
  • 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兽用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注.../政府通知(8)
  • 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关于征求《预防用兽用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政府通知(13)
  • 蓖麻子的美容功效及方法/中药美容(7)
  • 蓖麻子/经典中药(24)
  • 亚麻子/经典中药(7)
  • 蓖麻子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3)
  • 蓖麻子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36)
  • 散血膏/膏方(8)
  • 咬伤膏/膏方(6)
  • 生肌长肉膏药/膏方(6)
  • 芙蓉膏/膏方(4)
  • 犀角膏/膏方(5)
  • 生肌膏/膏方(19)
  • 疗发背及一切毒肿膏/膏方(8)
  • 卓氏白膏/膏方(50)
  • 莽草膏/膏方(3)
  • 大黄膏/膏方(13)
  • 化毒膏/膏方(6)
  • 独圣膏/膏方(5)
  • 祛毒膏/膏方(8)
  • 正容膏/膏方(5)
  • 僵蚕全蝎敷治膏方/膏方(3)
  • 御风膏/膏方(3)
  • 龟背方/膏方(8)
  • 三神膏/膏方(7)
  • 下瘀血汤/中药方剂(6)
  • 疏凿饮子/中药方剂(4)
  • 麻子仁丸/中药方剂(8)
  • 亚麻子/中药图谱(11)
  • 蓖麻子/中药图谱(5)
  • 亚麻子/中华本草(5)
  • 蓖麻子/中华本草(10)
  • 亚麻子/中草药汇编(1)
  • 亚麻子/中草药大全(6)
  • 蓖麻子/中药材(32)
  • 石部·铅丹/本草纲目(7)
  • 金部·锡/本草纲目(5)
  • 金部·铅/本草纲目(7)
  • 麻仁丸/传统方剂(15)
  • 蓖麻子/中草药大全(13)
  • 蓖麻子/中草药大全(11)
  • 新加黄龙汤/传统方剂(12)
  • 黄龙汤/传统方剂(12)
  • 控诞丹(又名妙应丸、子龙丸)/传统方剂(26)
  • 己椒苈黄丸/传统方剂(22)
  • 三物备急丸/传统方剂(21)
  • 疏凿饮子/传统方剂(16)
  • 十枣汤/传统方剂(17)
  • 苁蓉润肠丸/传统方剂(14)
  • 五仁丸/传统方剂(14)
  • 增液承气汤/传统方剂(10)
  • 润肠丸/传统方剂(28)
  • 济川煎/传统方剂(78)
  • 温脾汤/传统方剂(21)
  • 大黄附子汤/传统方剂(25)
  • 阑尾清解汤/传统方剂(15)
  • 阑尾清化汤/传统方剂(133)
  • 阑尾化瘀汤/传统方剂(28)
  • 清肠饮/传统方剂(25)
  • 大陷胸汤/传统方剂(16)
  • 薏苡附子败酱散/传统方剂(21)
  • 复方大承气汤/传统方剂(15)
  • 三化汤/传统方剂(12)
  • 调胃承气汤/传统方剂(14)
  • 大成汤/传统方剂(10)
  • 小承气汤/传统方剂(12)
  • 大黄牡丹汤/传统方剂(20)
  • 大承气汤/传统方剂(12)
  • 亚麻子胶/辅料手册(9)
  • 亚麻子/中草药大全(25)
  • 蓖麻子/中草药大全(44)
  • 蓖麻子/中国药典2015年版(26)
  • 亚麻子/中国药典2015年版(10)
  • 《兽药注册管理办法》(试行)附件一 中兽药、天然药物分类及申.../政策法规(20)
  • 农业部公告第442号(注册分类和注册要求)/政府公告(47)
  • 中兽药、天然药物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验厂注册(21)
  •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之一/验厂注册(33)
  •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之二/验厂注册(19)
  • 亚麻子/历史药品质量标准(13)
  • 蓖麻子/历史药品质量标准(5)
  • 蓖麻子/中药手册(32)
  • 亚麻子/中药手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