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图谱> 浏览文章


甘草
Gān Cǎo
甘草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甜草、甜根子、棒草
功效作用: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咽喉肿痛,咳嗽,脾胃虚弱,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癔病,痈疖肿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英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始载于《本草》毒性无毒归经胃经、肺经、脾经药性平药味甘
甘草

甘草
英文名:Licorice,学名:Radix Glycyrrhiza),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之一。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甘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甘草的
别名:很多,如:国老,国老草,蜜草,蜜甘,美草,棒草,甜甘草,甜草,甜草根,甜根子,红甘草,粉甘草,粉草,蕗草,灵通,主人,大嗷,偷蜜珊瑚肉等。

甘草含有很多化学成分,但以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rtinic acid)为主。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目录

  1. 基本性质
  2. 药用性能
    1. 《中药学》视频教程 补气药: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
  3. 甘草的分类
    1. 按产地分类
    2. 甘草的加工分类
  4. 甘草的处方名区别
  5. 甘草的栽培要点
    1. 甘草种植栽培视频教程
  6. 甘草的采收加工
  7. 药理研究
    1.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2. 其他药理作用
  8. 各家论述
  9. 甘草使用注意事项
    1. 毒副作用
    2. 配伍禁忌
  10. 甘草的工业应用
  11. 甘草酸
  12. 使用甘草的药品
  13. 使用甘草的方剂
  14. 甘草制品企业
  15. 参看

基本性质


甘草

国家标准:《GB/T19618-2004 甘草》

【出处】:《神农本草经》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豆科 Leguminosae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 G.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 glabra L. 的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药材性状】: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O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用性能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重要的药物。说它普通,是因为它药源丰富、药价低廉,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众多的中药方剂里,起着诸多方面的微妙作用。从远古开始,甘草就被医家所重视,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公元五世纪的名医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称她为美草、蜜草,还有“国老”样的尊称。陶弘景说:“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又说:甘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七世纪甄权也说它“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中药学》视频教程 补气药: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

甘草部分从37分15秒开始

甘草的分类


红皮甘草切片
野生灰皮甘草切片
野生甘草切片

按产地分类

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两种。

  • 东甘草:又名东草。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 西甘草,又名西草。为产于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此外还有以下传统商品名称:

  • 粱外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者。
  • 王爷地草:产于宁夏巴盟的阿拉普左旗者。习惯认为梁外草及王爷地草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 西镇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及宁夏陶东,平罗一带者。属于西草。
  • 上河川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拉达特旗一带者。属于西草。
  • 边草;产于陕西北部靖边、定边一带者。属于西草。
  • 西北草;产于甘肃民勤、庆阳、张披、玉门等地者。属于西草。
  • 下河川草: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尔辞地者。属于西草。
  • 东北草: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昭乌达盟,吉林的哲盟、黑龙江的呼盟等地者。属于东草。
  • 新疆草:产于新疆者。扁于西草。

甘草的加工分类

  • 皮甘草:又名带皮甘草、带皮草、皮草。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长段者。
  • 把甘草:为在加工过程中切成长段,扎成把者。
  • 甘草节;又名粉草节、草节。为甘草根及根茎中充填有棕黑色树酯状物质的部分。
  • 甘草头:又名疙瘩革、疙瘩头。为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
  • 甘草梢:又名草梢、生草梢。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

均以皮细而紧、质竖体重、红棕色、粉性大、甜味浓、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甘草的处方名区别

甘草,生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等。

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甘草的栽培要点


甘草

甘草临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时机,甘草作用更好,退耕还林,建山川秀美工程,水土保持作用更强。陕北农民和西部人们反映,把甘草种子随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强,甘草生长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

甘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深秋,荚果裂开,籽粒随风散步大地上,天然繁殖。茎挺拔直立;根如圆柱,直径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长一米,最长者达三四米。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不愧是植物界抗干旱的能手,斗风沙的先锋。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宜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或根茎繁殖,但以根茎繁殖生长快。喜干燥气候,耐寒,野生在干旱的钙质上,排水良好的、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壤土栽培。忌地下水位高和涝洼地酸性土壤。土壤中性或微碱性为好。

甘草种植栽培视频教程

甘草的采收加工


甘草

种子繁殖3~4年,根状茎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甘草根深,必须深挖,不可刨断或伤根皮,挖出后去掉残茎。泥土,忌用水洗,趁鲜分出主根和侧根,去掉芦头、毛须、支杈,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也可在春季甘草茎叶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时严守传统工艺,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

甘草依据取材部位和质量优劣,茎分“两草”,根分“五节”。

茎分两草是一曰白粉草,即鲜草剥去外皮者;一曰大草,即适于药用之茎。

根分五节是:大节、中节、小节、毛条、疙瘩头。

药理研究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别录》记载:“温中下气,伤脏咳嗽,温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日华子本草》记载:“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1.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多种动物均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钠、水潴留,排钾增加,显示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酮增加,显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甘草具有增强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葡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现出致分裂原特性,与ConA合用有协同作用。
  3. 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对人体免疫性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疱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小鼠化学性耳廓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大鼠足肿胀、角叉菜胶性大鼠关节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4. 镇咳、祛痰:甘草浸膏片口内含化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达到镇咳作用。甘草还能通过促进咽喉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流浸膏灌胃给药,对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镇咳作用,并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胆碱盐皮下注射,对豚鼠吸入氨水和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5.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抗溃疡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地FM100对动物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钠盐)能加速胃溃疡面愈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给药,能完全抑制结扎幽门引起的大鼠胃溃疡形成,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6. 解毒:甘草对误食毒物(毒蕈),药物中毒(敌敌畏、喜树碱、顺铂、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动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甘草甜素。

其他药理作用

  1. 抗心律失常
  2.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4. 抗肿瘤

综上所述,与甘草补脾益气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与其清热解毒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与其缓急止痛功效相关的作用为抗溃疡、解痉和保肝作用;而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与其镇咳、祛痰、解毒作用有关。甘草还具有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作用。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素及异黄酮类等。

甘草对胃酸过多的胃肠道溃疡病,能抑制其胃酸分泌,从而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甘草浸膏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粘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起到镇咳作用。 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素发生反应的结果。实验证明,甘草及各种制剂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的有效成甘草甜素。甘草经水解后可释出葡萄糖醛酸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解毒。此外,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与吸附率成正比关系。与药用炭一样,在胃内吸附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而解毒。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在体外对金葡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试管内能增强小檗碱抑制金葡菌的作用。甘草制剂对多种皮肤炎症及皮肤过敏性疾患均有一定疗效,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皮炎皮疹等。用于眼科治疗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亦取得较好疗效。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效果。此外,甘草还具有降低高血压的胆固醇以及镇痛,解痉等功效。

近期报道,对甘草中的甘草甜素进行研究,其可以抑制爱滋病毒斑的形成和感染细胞的变化,从而抑制爱滋病的繁殖,其抑制率达98%,原苏联土库曼尼亚爱滋病防治中心等单位,从甘草中分离并配制成有效抑制HIV繁衍的药物尼格利津,专家认为其结构与美国研制的叠氮脱氧胸苷相似,但它并无副作用,且临床证明是极有效的一种治疗爱滋病药物。连云港天晴制药厂生产的克艾可系中药甘草等提取物制成的口服片剂,用于60例爱滋病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改善症状,体症及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该制剂的作用得到药理实验的证明。甘草的毒副作用较小,但若较长时间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及血钾减少等症状并有脘腹胀满,纳呆等消 化障碍,如能适当掌握用药剂量,上述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综上所述,甘草的作用相当广泛,从古至今,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防治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运用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学科技术,深入研究甘草的药用价值和作用机理,这样有利于甘草的开发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甘草这一“国老”在传统药学宝库中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各家论述

1.李杲: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2.《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急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3.《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4.《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云,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别录》云,下气治满,甄权云,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也。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7.《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8.《本草备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9.《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用甘草者,至百。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gu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金创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今曰金创肿,则金创之肿而未脓,且非不合者也。《千金方》治金创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脗合矣。甘草所以宜于金创者,盖暴病则心火急疾赴之,当其未合,则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则壅结无所泄,于是自肿而脓,自脓而溃,不异于痈疽,其火势郁结,反有甚于痈疽者。故方中虽已有桑皮之续绝合创,王不留行之贯通血络者,率他药以行经脉、贯营卫,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缓解毒,泻火和中。浅视之,则曰急者制之以缓,其实泄火之功,为不少矣。

10.《本草正义》: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补土,《本经》所叙皆是也。又甘能缓急,故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窜者得之而少敛其锋,攻下者得之而不伤于峻,皆缓之作用也。然若病势已亟,利在猛进直追,如承气急下之剂,则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缚贲育之手足,而驱之战阵,庶乎所向克捷,无投不利也。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疮疡,王海藏始有此说,李氏《纲目》亦曰甘草头主痈肿,张路玉等诸家,皆言甘草节治痈疽肿毒。盖即从解毒一义而申言之。然痈疡之发,多由于湿热内炽,即阴寒之证,亦必寒湿凝滞为患,甘草甘腻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满不食,则又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11.《本草新编》:甘草,味甘,气平,性温,可升可降,阳中阳也。无毒。入太阴、少阴、厥阴之经。  

甘草使用注意事项


甘草

毒副作用

甘草的药理作用有肾上腺皮质激素(荷尔蒙)样作用,很多对甘草有认识人的知道过量的甘草会使到尿量及钠(sodium,盐含有成分)的排出减少,身体会积存过量的钠(盐分)引起高血压;水分储存量增加,会导致水肿。同时过多血钾流失引起的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更有报告指出它还可以影响脑部,病人会出现嗜睡的症状。冰岛大学研究发现大量服甘草者血压增加。美国宾州医院有病例服用大量甘草影响视觉。

研究结果,知道把甘草皮层剥去后,所含的非糖苷黄酮类化合物(nonglycosidic flavonoid)大部分消失,至于经过焙制后,皂甙和糖苷黄酮类化合物中的糖就会被逐步水解,结果药性有了差异,这跟传统药物需要经过炮制或加工处理,如以火制、水制或水火合制等等不同方法,消除及减低药物毒性,或增强药物疗效,或改变药性,是对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至于医学文献报道引起不良作用所用的甘草,和传统医学用的炙甘草或蜜炙甘草(用蜜糖在火锅上拌炒过的甘草)成分是否相同,作用又是否不同,则有待进一步去查寻了。  

配伍禁忌

抗菌药:甘草及其制剂中含糖皮质激素类物质,大剂量的甘草与四环素族、红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药联用,可降低这些药物的吸收率,如长期配伍联用还可引起二重感染。甘草还忌与异胭肼、两性霉素B长期配伍,以避免药物毒副作用增大。黄连素与甘草同用抑菌作用呈降低趋势。另外临床中还有将抗菌消炎的头孢氨苄片与具有止咳祛痰作用的甘草合剂同用,结果导致头孢氨苄片抗菌作用降低的报道。

水杨酸类及非甾体抗炎、解热、镇痛药:甘草所含的甘草酸经酶的作用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和葡萄醛酸。甘草次酸的结构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相似,若与水杨酸衍生物合用,能使消化道的溃疡率增加。曾有报称,将复方甘草片与阿司匹林合用,使患者原有十二指肠溃疡面积增大,导致上腹部疼痛加剧,上消化道出血。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对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对原有溃疡者尤应慎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加重对消化道的刺激,故在用药上不宜联合应用。

降糖药: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降糖灵、优降糖,胰岛素等若与甘草配伍同服可降低降糖药的效果。因糖皮质激素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使葡萄糖和糖原的产生增加,故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所以与降糖药在药理上是拮抗的。有报道称降糖灵与甘草甜素片同服使患者血糖升高,病情加重。这是由于甘草甜素可影响降糖灵的降糖效果。此外,甘草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还可增加肝糖原,升高血糖。

强心甙类药物:甘草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可潴钠排钾,使体内钾离子减少,导致心脏对强心甙敏感性增加,从而发生中毒。临床上有炙甘草与洋地黄毒甙片同服,患者出现室早、二联律、一联律的报道。这是由于甘草能导致低血钾,与洋地黄毒甙片同服极易诱发洋地黄中毒反应发生。应避免二者联用或联用时适当补充钾盐。

利尿药:甘草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保钠排钾。若与排钾性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利尿酸、速尿、氯噻酮、乙酰唑胺等合用,能使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易加重发生低血钾的危险,增加不良反应,如水肿、压升高、全身无力,甚至可发生严重低钾性瘫痪。临床上出现过复方甘草片与双氢克尿噻片同服,导致患者浮肿加剧并出现尿潴留。原因是甘草次酸有排钾作用,能引起低血钾,双氢克尿噻片也能加速钾离子的排泄,故二者合用可引起低钾性水肿、尿潴留。应避免二者配伍使用或合用时加强补钾。 

甘草的工业应用

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据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百分左右,还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由于甘草酸的甜度高于蔗糖五十倍,甘草真是名副其实的“甜草”。 

甘草酸

参看:甘草酸
glycyrrhizic acid

一种萜。分子式C42H62O16。又称甘草甜素。为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苷(见苷),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存在于甘草属植物中,在乙酸中结成片状或棱柱状晶体。在220℃分解。溶于水。甘草次酸分子式C30H46O4。有两种同质异晶体。熔点分别为300~304℃和287~293℃,比旋光〔α〕D+163°。溶于乙醇。

药理性质:具有抗炎、抗病毒,和保肝解毒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由于甘草酸有糖皮质激素样药理作用而无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支气管炎和艾滋病,还具有抗癌防癌、干扰素诱生剂及细胞免疫调节剂等功能。

甘草酸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使用甘草的药品

  • 美能(复方甘草甜素)
  • 久乐甘草清咽含片
  • 复方甘草浙贝氯化铵片
  • 五维甘草那敏胶囊
  • 复方甘草麻黄碱片
  • 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
  • 甘草甜素片
  • 甘草甜素
  • 甘草片
  • 甘草浸膏
  • 甘草流浸膏
  • 甘草锌颗粒
  • 甘草锌胶囊
  • 甘草锌
  • 甘草酸铵
  • 甘草酸苷
  • 甘草酸单铵盐
  • 甘草酸单铵
  • 甘草酸单钾盐片
  • 甘草酸二铵胶囊
  •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
  • 甘草酸二铵
  • 甘草酸二钾
  • 甘草酸二胺注射液
  • 注射用甘草酸二铵
  • 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
  • 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
  • 异甘草酸镁
  • 小儿甘草锌片
  • 大黄甘草汤
  • 复方甘草酸苷片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 复方甘草酸苷
  • 复方甘草酸单铵注射液
  • 复方甘草片
  • 复方甘草合剂
  •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
  • 复方甘草口服液
  • 复方甘草
  • 六味甘草丸

使用甘草的方剂

  • 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
  • 苍白甘草汤
  • 芒消甘草汤
  • 麻黄甘草汤
  • 龙须散(甘草散)
  • 连翘防风甘草汤
  • 苦参甘草汤
  • 决明甘草汤
  • 橘皮甘草汤
  • 菊花甘草汤
  • 桔梗甘草栀子汤
  • 桔梗甘草汤
  • 桔梗甘草鼠粘子汤
  • 桔梗甘草防风汤
  • 荆芥甘草防风汤
  • 解散甘草汤
  • 减甘草白豆蔻散
  • 加味银花甘草汤
  • 加味芍药甘草汤
  • 加味甘草泻心汤
  • 黄芩黄连甘草汤
  • 黄耆甘草汤
  • 滑石矾石甘草散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恒山甘草汤
  • 桂枝甘草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桂苓五味甘草汤
  • 桂苓甘草汤
  • 瓜蒌甘草酒
  • 甘草茱萸丸
  • 甘草知母鳖甲丸
  • 甘草泽泻汤
  • 甘草油
  • 甘草营实汤
  • 甘草饮子
  • 地胆甘草散
  • 甘草饮
  • 甘草茵陈汤
  • 甘草泻心汤加减方
  • 甘草丸
  • 甘草涂敷方
  • 甘草汤
  • 甘草水
  • 甘草鼠粘汤
  • 甘草石膏汤
  • 甘草芍药汤
  • 甘草梢黑豆汤
  • 甘草散
  • 甘草三豆饮
  • 甘草青盐丸
  • 甘草炮姜汤
  • 甘草摩膏
  • 甘草蜜
  • 甘草麻黄汤
  • 甘草麻桂汤
  • 甘草桔梗升麻汤
  • 甘草桔梗射干汤
  • 甘草酒
  • 甘草煎
  • 甘草黄芩汤
  • 甘草滑石散
  • 甘草归蜡膏
  • 甘草归地汤
  • 甘草膏
  • 甘草干姜人参汤
  • 甘草附子汤
  • 甘草敷方
  • 甘草粉蜜汤
  • 甘草豆方
  • 甘草大豆汤
  • 干姜五味甘草汤
  • 干姜甘草汤
  • 茯苓杏仁甘草汤
  •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汤
  •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汤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茯苓甘草汤
  • 防风芍药甘草汤
  • 防风荆芥甘草汤
  • 大黄甘草饮子
  • 大黄甘草饮
  • 大黄甘草丸
  • 大豆甘草汤
  • 葱白甘草汤
  • 常山甘草饮
  • 蝉退甘草汤
  • 补益甘草丸
  • 保安炙甘草方
  •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干姜大枣加枳
  •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苓桂汤
  • 白术甘草散
  • 白芍甘草汤
  •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芍药甘草汤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 甘草泻心汤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 甘草干姜汤
  • 甘草小麦大枣汤
  • 栀子甘草豉汤
  • 炙甘草汤
  • 炙甘草合剂

甘草制品企业

  • 尉犁县金兴甘草制品有限公司
  • 新疆阿拉尔新农甘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 西安富捷发展公司阿克苏甘草制品厂

参看

  • 《中药学》- 甘草
  • 《本草纲目 · 甘草》
  • 炙甘草
  • 雪山甘草
  • 藤子甘草
  • 树甘草
  • 山甘草根
  • 大树甘草
  • 刺果甘草
  • 光果甘草
  • 野甘草
  • 蜜甘草
  • 苦甘草
  • 水甘草
  • 山甘草
  • 生甘草
  • 甘草梢
  • 甘草头
  • 甘草法
  • 甘草酸
  • 甘草苷
  • 甘草节
  • 甘草次酸
关键字:甘草
上一篇: 干漆
下一篇:甘菊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甘草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7)
  • 甘草/经典中药(21)
  • 炙甘草/经典中药(50)
  • 杏仁生甘草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偏方秘方(15)
  • 桔梗甘草治小儿肺炎/偏方秘方(4)
  • 黄芩甘草治婴幼儿腹泻/偏方秘方(14)
  • 甘草蜂蜜治阴茎龟头溃疡/偏方秘方(9)
  • 白芍甘草治先兆流产/偏方秘方(12)
  • 柞木甘草治胎位异常/偏方秘方(5)
  • 当归甘草汤治胎位不正/偏方秘方(8)
  • 金银花甘草汤治急性乳腺炎/偏方秘方(5)
  • 芍药甘草汤治阑尾炎/偏方秘方(9)
  • 甘草桂枝治冻伤/偏方秘方(9)
  • 甘草的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22)
  • 甘草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28)
  • 甘草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17)
  • 卓氏白膏/膏方(50)
  • 祛毒膏/膏方(8)
  • 消癖膏/膏方(10)
  • 甘草膏/膏方(13)
  • 胜金膏/膏方(15)
  • 益中膏/膏方(21)
  • 碧雪膏/膏方(2)
  • 贴脐膏/膏方(6)
  • 贴喉膏/膏方(7)
  • 五物甘草生摩膏/膏方(13)
  • 香茶饼/膏方(13)
  • 杏仁甘草膏/膏方(5)
  • 麦枣甘草汤/药膳食疗(6)
  • 甘草黄芪鱼/药膳食疗(5)
  • 甘草二豆汤/药膳食疗(7)
  • 甘草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中药材种植(4)
  • 理中酒/药酒大全(4)
  • 石韦酒/药酒大全(2)
  • 温脾酒/药酒大全(14)
  • 涌泉酒/药酒大全(4)
  • 参术酒/药酒大全(6)
  • 刘寄奴酒/药酒大全(4)
  • 木防己酒/药酒大全(7)
  • 文蛤汤/中药方剂(8)
  • 厚朴七物汤/中药方剂(13)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中药方剂(2)
  • 麻黄加术汤/中药方剂(7)
  • 茯苓杏仁甘草汤/中药方剂(7)
  • 升阳益胃汤/中药方剂(6)
  • 炙甘草汤/中药方剂(4)
  • 保元汤/中药方剂(6)
  • 香砂六君子汤/中药方剂(12)
  • 异功散/中药方剂(3)
  • 六君子汤/中药方剂(6)
  • 大青龙汤/中药方剂(9)
  • 银花甘草汤/中药方剂(4)
  • 甘草粉蜜汤/中药方剂(2)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药方剂(3)
  • 甘草小麦大枣汤/中药方剂(6)
  • 甘草干姜汤/中药方剂(26)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药方剂(5)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中药方剂(5)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中药方剂(5)
  • 芍药甘草汤/中药方剂(5)
  • 大黄甘草汤/中药方剂(3)
  • 香苏散/中药方剂(12)
  • 柴葛解肌汤/中药方剂(10)
  • 栝楼桂枝汤/中药方剂(6)
  • 养阴清肺汤/中药方剂(6)
  • 加减复脉汤/中药方剂(5)
  • 左归饮/中药方剂(6)
  • 绛矾丸/中药方剂(4)
  • 补肝汤/中药方剂(2)
  • 人参养荣汤/中药方剂(5)
  • 举元煎/中药方剂(3)
  • 调中益气汤/中药方剂(5)
  • 益气聪明汤/中药方剂(3)
  • 黄芪甘草汤/中药方剂(4)
  •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药方剂(2)
  • 甘 草/20版中药材(54)
  • 甘 草 颗 粒/中药制剂(3)
  • 炙甘草/中药图谱(7)
  • 野甘草/中药图谱(7)
  • 野甘草/中华本草(3)
  • 水甘草/中华本草(3)
  • 山甘草/中华本草(2)
  • 甘草头/中华本草(3)
  • 甘草梢/中华本草(2)
  • 甘草节/中华本草(4)
  • 甘草/中华本草(6)
  • 大树甘草/中华本草(3)
  • 炙甘草/中草药汇编(4)
  • 水甘草/中草药汇编(5)
  • 树甘草/中草药汇编(2)
  • 甘草/中草药汇编(4)
  • 刺果甘草/中草药汇编(4)
  • 甘草颗粒/中药_颗粒(140)
  • 炙甘草/中药材(15)
  • 甘草/中药材(17)
  • 甘草浸膏/中药_提取物(34)
  • 甘草流浸膏/中药_提取物(14)
  • 炙甘草/中草药大全(11)
  • 野甘草/中草药大全(4)
  • 雪山甘草/中草药大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