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Yě Dà Dòu Ténɡ
【来源】为豆科植物崂豆的茎、叶及根。秋季采收。
【原形态】
捞豆(《救荒本草》),又名:野毛豆(《百草镜》),鹿藿、饿马黄(《植物名实图考》),柴豆、野黄豆、山黄豆、野毛扁豆。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瘦细,各部疏被黄棕色长硬毛。三出羽状复叶互生,薄纸质,侧生小叶扁卵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具长柄。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5裂;花冠蝶形,紫红色;雄蕊10,单体;子房上位,无柄,花柱短,柱头小。荚果线状矩形,略弯,长1.5~13厘米,宽约5毫米,被长硬毛,有种子3~4粒。花果期8~9月。
本植物的种子(野料豆)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长于田边、水沟旁。分布东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性味】
①《浙江民间草药》:性平,味淡。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甘,微寒。
【功能主治】
健脾。治盗汗,伤筋。
①《救生苦海》:治痘毒,(野毛豆)连茎、根煅存性,研,麻油和敷。不问初起、日久,未溃、已溃。
②《浙江民间草药》:平肝健脾。
③《杭州药植志》:止盗汗。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滋养,强壮,敛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4两。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盗汗:野大豆藤一至四两,红枣一至二两。加糖煮,连汁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②治伤筋:野大豆鲜根、蛇葡萄根皮、酒糟或酒。捣烂,烘热包敷患处。(《浙扛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关键字: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