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鉴定> 浏览文章
  【鉴定中药材名】五倍子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Diels)Rehd.et Wils叶上的干燥虫瘿。其虫瘿主要由绵蚜科昆虫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倍蛋蚜Melaphis peitan Tsai et Tang、蛋铁倍蚜Kaburagia ovogallis( Tsai etTang)等蚜虫寄生而形成。按其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药材历史考证】五倍子的始载本草为《本草拾遗》。《本草图经》曰:“今以蜀中者为胜。生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其木青黄色,其实青,至熟而黄。大奢如拳。内多虫。九月采子,暴干。”并附有“洋州五倍子”图。李时珍曰:“肤木,即盐肤子木也。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蛄蜥之作雀瓮,蜡虫之作蜡子也。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则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其壳坚脆,其中空虚,有细虫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否则虫必穿坏,而壳薄且腐矣。皮工造为百药煎,以染皂色,大为时用。他树亦有此虫球,不入药用,木性殊也。”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与五倍子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

  1.盐肤木: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2m,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及叶柄有叶状翅;小叶7~13片,长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3~7cm,先端急尖,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黄白色;雄花花瓣长约2mm,雄蕊伸出;雌花花瓣长约1.6mm,边缘具细睫毛,子房卵形,花柱3。核果扁球形,直径4~5mm,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果核直径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2.青麸杨与盐肤木主要区别特征:叶轴无翅,小枝无毛;小叶片全缘,基部偏斜,小叶柄短而明显。

  3.红麸杨与盐肤木主要区别特征:小枝被微柔毛;叶轴上部具狭翅,稀不明显;小叶全缘,基部不偏斜,无小叶柄。

  【药材性状鉴定】肚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角倍呈菱形,具不规则的角状分枝,柔毛较明显,壁较薄。

  【药材显微鉴定】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热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生成蓝黑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10%酒石酸锑钾溶液2滴,即生成白色沉淀。

  【生境分布】盐肤木生于向阳山坡、沟谷、溪边的疏林下或灌丛中;我国除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贵州。青麸杨生于山坡干燥处、灌木丛中;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红麸杨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下或灌木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

  【采集加工】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

  【饮片炮制】敲开,除去杂质。

  【性能功用】酸、涩,寒。归肺经、大肠经、肾经。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内服:3~6g,水煎服。外用:适量。

  【附注

  1.置干燥处贮藏,防压。

  2.五倍子的形成:形成五倍子的蚜虫很多,主要有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除河北、山西、山东、江苏、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周氏倍花蚜Floraphis choui Xiang,分布于陕西;铁倍花蚜Floraphismeitanensis Tsai et Tang,分布于陕西、贵州、四川;枣铁倍蚜Kaburagia ensigallis Tsai et Tang,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蛋肚倍蚜Kaburagia ovatirhusicola Xiang,分布于陕西、湖北;蛋铁倍蚜Kaburagia ovogallis (Tsai et Tang),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肚倍蚜Kaburagia thusicola Takagi,分布于陕西、湖北;米倍蚜Meitanaphis microgallis Xiang,分布于陕西;红小铁枣倍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 Tsaiet Tang,分布于陕西、贵州、四川;倍蛋蚜Melaphis peitan Tsai et Tang,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圆角仿蚜Nurudea sinica Tsai et Tang,分布于陕西、湖南、贵州;花冠倍样蚜Nurudeopsis shiraii( Matsumura),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浙江、贵州、四川。

  以上五倍子蚜等蚜虫均是寄生昆虫,其夏季致瘿寄主为盐肤木类植物,主要有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Diels)Rehd. etWils等。其越冬寄主为提灯藓科植物,主要有疣灯藓Trachystis macrophylla (Doz. et Molk.)Lindb.、尖叶提灯藓Mnium cuspidatum Hedw.、侧枝提灯藓Mnium maximoviczii Lindb.及圆叶提灯藓Mnium vesicatum Bcach.。

  以五倍子蚜和盐肤木为例,每年4~5月,盐肤木萌生幼芽时,五倍子蚜虫羽化为有翅的春季迁移蚜从其越冬寄主提灯藓科植物飞至盐肤木上生活并产生有性的无翅雌、雄蚜虫,雌、雄蚜虫交配产生无翅单性雌虫干母,干母在盐肤木幼嫩叶的总轴两侧叶翅上吸取液汁生活,同时分泌唾液,使组织的淀粉转为单糖,并刺激叶片细胞增生,逐渐形成外壁绿色的内部中空的囊状虫瘿,将虫体包藏在内,此即五倍子雏形。在形成虫瘿的过程中,虫瘿初呈绿色小球形,逐渐增大,至8~9月,即增大较速,同时,囊中雌虫反复地进行单性生殖,并由无

  翅蚜虫发育成有翅蚜虫,不再摄取植物液汁。虫瘿外壁此时即渐转为红色,鞣质含量达到最高。若不及时采收,则虫瘿完全成熟,内部水分渐少,再受阳光曝晒,逐渐萎缩以至破裂。有翅成虫飞出,寄生在越冬寄主提灯藓科植物上进行单性生殖,胎生无翅蚜虫,并分泌白蜡状物覆盖虫体,进入越冬状态,至次年春季发育成有翅胎生雌虫,再飞至盐肤木上产生无翅雌、雄蚜虫。由于五倍子蚜虫种类不同和其营瘿部位习性不同而形成五倍子外形各异。


关键字:五倍子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