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药智库> 中药数据> 中药鉴定> 浏览文章
  【鉴定中药材名】附子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因其块根形似乌鸦头,故名乌头。产于四川的栽培品母根名川乌;附生于母根边的子根,名附子。

  【药材历史考证】附子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月采为乌头。”《本草经集注》云:“乌头与附子同根。”李时珍曰:“附乌头而生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附子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参见川乌“植物形态鉴定”项的形态描述。

  【药材性状鉴定

  1.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2.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约2~5m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而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的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3.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3mm。

  【药材显微鉴定】乌头(侧根)横切面:后生皮层最外为1列黄色木栓化细胞,其余为8~9列扁缩的细胞,壁黄色,木栓化,有少数石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较小。韧皮部占大部分,细胞中含淀粉粒,散有小形筛管群;偶见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形成层环略呈五至七角形。木质部通常位于形成层角隅的内侧,导管略呈“V”形或放射状排列;木薄壁组织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灰黄白色。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球形或圆多角形,少数长圆形,直径2~20um,脐点呈点状、十字状、人字状;复粒由2~7粒或更多复合而成。②后生皮层碎片少见,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瘤状突人细胞腔,胞腔内含棕色物。③石细胞少见,散在,直径约53um,纹孔明显。④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0~48um。制附片主为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组织碎片。

  【药材理化鉴定

  1.取黑顺片或白附片粗粉4g,加乙醚30ml与氨试液5ml,振摇2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31nm和274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取上述两者的粗粉30g,加乙醚150ml,振摇10分钟,加氨试液10ml,振摇30分钟,放置1~2小时,分取醚层,蒸干,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头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在碱性氧化铝薄层板上点样品溶液6ul、对照品溶液5ul,以正己烷一醋酸乙酯(1:1)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碘化钾碘、碘化铋钾试液的等容混合液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出现的色斑,应小于对照品的色斑或不出现色斑。

  【商品规格

  1.盐附子

  一等:干货。呈圆锥形,上部肥满而有芽痕,下部有支根痕。表面黄白色或黑褐色,附有结晶盐粒。体质沉重。断面黄褐色。味咸而麻,刺舌。每千克16个以内。无空心、腐烂。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每千克24个以内。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每千克80个以内。间有小药扒耳,但直径不小于2.5cm。

  2.附片

  ①白片

  一等:干货。为一等附子去净外皮,纵切成厚2~3mm的薄片。片面白色。呈半透明体。片张大,均匀。味淡。无盐软片、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二等附子去净外皮,纵切成厚2~3mm的薄片。片张较小。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三等附子去净外皮,纵切成厚2~3mm的薄片。片张小。

  ②熟片

  统货:干货。为一等附子去皮去尾,横切成厚3~5mm的圆形厚片。片面冰糖色,油面光泽。呈半透明体。无盐软片、霉变。

  ③挂片

  统货:干货。为二、三等附子各50%去皮纵切两瓣。片面冰糖色或褐色。油面光泽。呈半透明状,块瓣均匀。味淡或微带麻辣。每500g80瓣左右。无白心、盐软瓣、霉变。

  ④黄片

  统货:干货。为一、二等附子各50%,去皮去尾,横切成3~5mm的厚片。片面黄色,薄厚均匀。味淡。无白心、尾片、盐软片、霉变。

  ⑤黑顺片

  统货:干货。为二、三等附子不去外皮,顺切成2~3mm的薄片。边片黑褐色。片面暗黄色。油面光滑。片张大小不一,薄厚均匀。味淡。无盐软片、霉变。

  【生境分布】参见川乌“生境分布”项的记述。

  【采集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主要含氯化镁)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约5mm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3mm的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白后再晒干,习称“白附片”。

  【饮片炮制

  1.附片:黑顺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

  2.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

  3.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性能功用】辛、甘,大热;有毒。归心经、肾经、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内服:3~15g,水煎服。孕妇禁用。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瓜蒌、天花粉、犀角同用。

  【附注

  1.盐附子置阴凉干燥处贮藏,密闭保存;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贮藏,防潮。

  2.乌头的子根,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加工成为盐附子及各种附片药用,但在陕西省和华北、华东的部分地区也将其生品作为“川乌”药用。川乌有祛风散寒、除湿镇痛的功能;而附子有温补回阳、强心救逆的功能。二者同为乌头的子根,但各自加工炮制方法不同。附子在特殊的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是双酯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碱,同时出现具有强心作用的活性成分。


关键字:附子
网友留言
相关文章
  • 附子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16)
  • 白附子的传说故事/中药传说(3)
  • 附子的美容功效及方法/中药美容(16)
  • 附子/经典中药(5)
  • 白附子/经典中药(0)
  • 制附子肉桂治厌食症/偏方秘方(0)
  • 芍药附子汤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偏方秘方(0)
  • 附子半夏汤治慢性肾衰/偏方秘方(5)
  • 附子红参桂枝治心力衰竭/偏方秘方(0)
  • 人参附子治心力衰竭/偏方秘方(4)
  • 苓桂附子汤治风湿性心脏病/偏方秘方(1)
  • 附子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1)
  • 白附子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中药养生(1)
  • 白附子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定(0)
  • 附子理中丸/中成药大全(32)
  • 白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8)
  •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饮片炮制(1)
  • 卓氏白膏/膏方(46)
  • 莽草膏/膏方(1)
  • 玉屑膏/膏方(0)
  • 蒴藋煎/膏方(5)
  • 乌附膏/膏方(1)
  • 附子膏/膏方(0)
  • 水浆不得入膏/膏方(1)
  • 塌气膏/膏方(2)
  • 附子饮/药膳食疗(1)
  • 附子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中药材种植(15)
  • 十味附子酒/药酒大全(1)
  • 白蚣酒/药酒大全(0)
  • 祛寒通络药酒/药酒大全(2)
  • 附子酒/药酒大全(0)
  • 芫菁酒/药酒大全(4)
  • 萆藓附子酒/药酒大全(0)
  • 祛风调莱酒/药酒大全(1)
  • 姜附酒/药酒大全(1)
  • 蔓荆附子酒/药酒大全(0)
  • 升阳健胃酒/药酒大全(0)
  • 全蝎酒/药酒大全(4)
  • 薏苡附子败酱散/中药方剂(0)
  • 回阳救急汤/中药方剂(0)
  • 正容汤/中药方剂(0)
  • 实脾散/中药方剂(1)
  • 桂枝附子汤/中药方剂(0)
  • 白术附子汤/中药方剂(1)
  • 附子汤/中药方剂(0)
  •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药方剂(0)
  • 济生肾气丸/中药方剂(0)
  • 芪附汤/中药方剂(0)
  • 大黄附子汤/中药方剂(0)
  • 附子/中药图谱(3)
  • 土附子/中华本草(2)
  • 蛇附子/中华本草(6)
  • 白附子/中华本草(2)
  • 乌头附子尖/中草药大全(2)
  • 土附子/中草药大全(3)
  • 蛇附子/中草药大全(2)
  • 附子/中草药大全(7)
  • 附子/中药材(25)
  • 白附子/中药材(19)
  • 细芎茶/药茶(9)
  • 羌附茶/药茶(10)
  • 羌附术茶/药茶(1)
  • 辛夷蚕茶/药茶(1)
  • 茵陈四逆茶/药茶(3)
  • 附子茶/药茶(2)
  • 附子姜甘茶/药茶(2)
  • 草部·白附子/本草纲目(1)
  • 草部·附子/本草纲目(1)
  • 牵正散/传统方剂(9)
  • 大黄附子汤/传统方剂(11)
  • 回阳救急汤/传统方剂(9)
  • 四逆汤/传统方剂(21)
  • 真武汤/传统方剂(6)
  • 白附子/中草药大全(9)
  • 附子汤/传统方剂(9)
  • 解语丹/传统方剂(4)
  • 正容汤/传统方剂(1)
  • 牵正散/传统方剂(2)
  • 白通汤/传统方剂(3)
  • 四逆加人参汤/传统方剂(5)
  • 通脉四逆汤/传统方剂(5)
  • 参附汤/传统方剂(6)
  • 回阳救急汤/传统方剂(13)
  • 四逆汤/传统方剂(11)
  • 附子理中丸/传统方剂(6)
  • 附子粳米汤/传统方剂(6)
  • 附子理中汤/传统方剂(9)
  • 附子泻心汤/传统方剂(38)
  • 大黄附子汤/传统方剂(23)
  • 薏苡附子败酱散/传统方剂(18)
  • 麻黄附子甘草汤/传统方剂(12)
  •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辛附子汤)/传统方剂(9)
  • 白附子/中草药大全(16)
  • 附子/中草药大全(34)
  • 附子理中片/中国药典2015年版(10)
  • 附子理中丸/中国药典2015年版(10)
  • 附子/中国药典2015年版(10)
  • 白附子/中国药典2015年版(9)
  • 附子/历史药品质量标准(9)
  • 附子理中丸(浓缩丸)/历史药品质量标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