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始载于《藏药标准》。
【拼音名】Xiǎo Dài Huánɡ
【别名】大黄、次大黄、白大黄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小大黄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pumilum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末挖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
【原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10-20cm。茎直立,具短柔毛;基生叶宽卵形,长3-5cm,宽1.5-3cm,近革质,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有缘毛,上面无毛,有时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沿叶脉被柔毛;主脉粗壮,稍凸出;叶柄粗壮,与叶近等长或比叶片长,茎生叶1-2,较小;托叶鞘膜质。花序圆锥状,铗窄,分枝稀疏;花被片淡绿色,或带紫红色;花梗细弱,近基部具关节。瘦果连翅成卵状三角形,翅狭窄,长约5mm,宽3-4mm。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0-4300m的坡灌丛、河谷阶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呈类圆锥形,上面下细,表面黄褐色,长5-10cm,直径1.5cm,具纵皱纹,断面灰棕色,味苦、涩。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泻实热;破积滞;下瘀血;消痈肿。主食积停滞;脘腹胀痛;热结便秘;黄疸;经闭;症瘕;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新华本草纲要》:全叶:味苦、酸,性寒。有泻"黄水"、清积热、缓下的功能。用于"黄水"病、腹水、关节炎、搔痒、湿疹、便秘。
2.《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中也。用本品能利二便,消积热、消水、通便,似大黄,但力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