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香苏散 |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分类】 解表方-辛温解表 |
【组成】香附(120克) 紫苏叶(120克) 炙甘草(30克) 陈皮(60克) |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
【主治】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本方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寒兼气机郁滞者。) |
【禁忌】
斟酌。 |
【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与一般表证无异。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湿滞之象。但此证舌苔薄白而不腻,显然偏于气郁。风寒在表,不用发散之品则表证不解;气郁于里,不用理气之药则气滞不除。惟有解表与理气并行,方为两全之法。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二经,发表散寒,理气宽中,一药而兼两用,切中病机,为君药。香附辛苦甘平,行气开郁,为臣药。君臣相合,苏叶得香附之助,则调畅气机之功益著;香附借苏叶之升散,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此即李时珍所谓香附生用“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得紫苏、葱白则能解散邪气。”(《本草纲目》卷14)胸脘痞闷,虽缘于气郁,亦与湿滞有关,故佐用理气燥湿之陈皮,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二则化湿浊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与香附、陈皮相配,使行气而不致耗气,并调和药性,是佐药兼使药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则寒热除,气机畅则痞闷消。 |
【化裁】 风寒表证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等以加强发汗解表的作用;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强行气解郁之力;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以化湿运脾;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气化痰止咳。 |
【附方】 香苏葱豉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 |
【附注】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上述二方皆为香苏散加味而成,主治表寒而兼气滞之证。其中香苏葱豉汤乃香苏散与葱豉汤合为一方,其发汗解表之力较香苏散为强,且苏叶又有安胎之效,故对妇女妊娠感冒风寒者,较为恰当。加味香苏散增入防风、秦艽、川芎、蔓荆子等药,则发汗解表,宣痹止痛之功较强,宜于表寒证较重,头身疼痛明显者。 |
【文献】
方论 江昂《医方集解·表里之剂》:“此手太阴药也。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红利气,兼能发表散寒,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四时温疫、伤寒。” |
【运用】
|
关键字: 香附 紫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