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炮制方法】 南朝宋有去皮心神(《雷公》)。唐代有煮制(《新修》)。宋代增加了炒制(《博济》)、乳拌制(《扁鹊》)。金元时期增加了蒸制(《儒门》)、焙制(《世 医》)、酒浸法(《汤液》)、面裹煨制(《宝鉴》)等炮制方法。明代新增了砂仁蒸制(《正宗》),乳炙制(《滇南》),乳浸制、乳蒸制(《宋氏》),乳煮 制(《保元》),酒蒸制(《景岳》),酒洗法(《济阴》),米泔制(《普济方》)等炮制法。清代增加了雄黄制(《时病》),乳、桂、酒、童便复制(《逢 原》),肉桂合酒复制(《从众录》),酒煮法(《尊生》),酒炒法、姜汁蒸制(《幼幼》),土炒法(《玉尺》)等。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
【现代炮制方法】
1.茯苓:取原药材,大小个分开,浸泡,洗净,润透,稍蒸后趁热切厚片或块,同时切取茯苓皮(另作药用),干燥。
2.朱茯苓:取茯苓片,喷水湿润,加定量朱砂细粉拌匀。茯苓每10千克用朱砂0.2千克。
【饮片性状】茯苓为不规则厚片或块,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体重,质坚实;切面颗粒性;无臭,味淡,嚼之粘牙。朱茯苓形如茯苓片,表面朱红色。茯苓皮为不规则带皮薄片,大小不一,外表面褐棕色或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浅棕色,质地松软,略具弹性。
【质量标准】茯苓水分不得过18.0%,总灰分不得过2.0%,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5%。
【炮制目的】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作用,多用于水肿,痰饮,热淋,泄泻,呕吐。茯苓皮擅于利水消肿,多用于水肿尿少。朱茯苓宁心安神力强,多用于失眠,惊悸,健忘。
【应用选择】
1.生用
(1)水肿:常配伍猪苓、泽泻、桂枝、白术等,能加强利水消肿之功,可用水湿停聚,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如五苓散(《伤寒论》)。亦可用本品配伍白术、郁李仁、生姜汁煎服治水肿。
(2)痰饮:常与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能加强温脾化饮作用,可用于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饮停胃,或上逆犯肺而致的胸胁痞满,眩晕心悸,或短气而咳,食少便溏,小便短少,精疲力倦等,如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3)热淋:常配伍栀子、木通、滑石等,能清热利尿通淋,可用于下焦湿热而致的小便淋漓涩痛等。
(4)泄泻:常配伍党参、白术、山药、砂仁等,能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夹湿大便泄泻,食欲不振等,如参苓白术散(《局方》)。
(5)呕吐:配伍半夏、生姜等,能和胃止呕,健脾利水,可用于饮停胃中,脾失运化,清阳不升而致的呕吐水液,心下痞满,眩晕心悸等,如小半夏加茯苓汤。
2.制用(朱茯苓)
(1)失眠:常与酸枣仁、远志等同用,能加强安神作用,可用于心神不宁之失眠。如心脾两虚之失眠,可配伍党参、白术,酸枣仁等同用,虚火旺者配伍生地、熟地、黄连、五味子等同用;痰热内扰者,又当配伍竹沥、半夏、胆南星、陈皮、远志等同用。
(2)惊悸:常配伍人参、龙齿、磁石等,能益气安神镇心,可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善惊,坐卧不安等。若为阴虚火旺的惊悸,配伍生地、黄连、朱麦冬等;痰火扰心者,又当配伍黄连、竹沥半夏、陈胆星等同用。
(3)健忘:常配伍党参、白术、五味子等,可用于心脾两虚,心失所养,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等。若为心肾阴亏,髓海空虚,精血不能上承养脑而致者,常与龙骨、龟甲、菖蒲等同用。
3.茯苓皮
水肿:常配伍生姜皮、大腹皮、陈皮、桑白皮等,能加强利水消肿之功,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者,如五皮散(《中藏经》)。
【参考资料】水分很难浸入茯苓内部。据试验,茯苓切作块,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尤以制成颗粒状,扩大接触面,才能提高疗效。
茯苓不同部位的药材微量元素含量有别:如茯苓皮中Zn、Mn含量均高于浆茯苓和茯苓,而且还含有后两者所没有的Cu与Se,有的地区只图商品美观,茯苓 皮丢弃不用,确是一种损失。采用薄层层析法分析比较茯神和茯苓所含成分的差异,发现茯神有7个斑点,而茯苓仅有6个斑点,可见茯神与茯苓所含化学成分是有 差异的。认为茯神块炮制规格不宜过大,应以最小常用量为基本单位,每个茯神块的重量最好控制在6g左右。
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以茯苓主要有效成分茯苓多糖为指标,优选茯苓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发汗2次,加12倍量水,洗2次,每次洗3分钟,蒸20分钟,趁热去皮后用刀切成大小约为0.5cmx0.5cm×;0.5cm的茯苓丁于60℃烘8小时,其间翻动2次。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乳汁拌制,米汤蒸制,明矾米汤蒸制,用米汤燀、蒸、煮法复制。
2.文献摘录茯苓凡采得后,去皮、心、神了,捣令细,于水盆中搅令浊,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误服之,令人眼中童子并黑睛点小,兼盲目,甚记之 (《雷公》)。去皮净,若消浮肿水肿病不必去皮,五皮散单用茯苓皮是也(《粹言》)。去皮,补阴人乳拌蒸,利水生用,补脾炒用。研细入水,浮者是其 筋膜,误服之损目(《得配》)。
【总结】茯苓有利尿作用,能促进Na+、CI-、K+ 等电解质的 排泄,可能是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的结果。茯苓有降血糖作用。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胃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低胃酸,对 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茯苓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茯苓中所含的茯苓次聚糖和水溶性羧甲基茯苓次聚糖,对小鼠肉瘤180均有抑制作用,后者能 显著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且可使荷瘤动物低下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恢复正常。
古代茯苓炮制方法繁多,内容丰富。茯苓质硬难 切,作丸、散者,皆先煮之两三沸,乃切,曝干(《集注》),并要去皮、心、神、筋,指黑皮、黑心、松根、赤筋,若多服能损目(《雷公》)。醋制治男 子小便白浊,妇人经候不利,混浊淋沥(《普济方》)。去皮面煨,治水气虚肿(《宝鉴》)。
炒制治肺壅塞,咳嗽,咽不利(《博济》)。酒制滋补元气,治梦遗精滑(《景岳》)。乳制治痨嗽(《仁术》)。肉桂、酒制治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头面赤热(《从众录》)等,这些方法现已失传,现行《中国药典》收载有茯苓块与茯苓皮。